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7

河北师范大学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2014年成为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由地理学系和人口研究所于1998年11月16日合并而成。地理学系的前身为天津河北师范大学文史系史地专业,建于1950年。1951年秋,史地专业扩建为史地系,分设历史、地理两个专业。学院现有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旅游管理、环境科学5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900多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学院概况

河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是河北师范大学21个学院之一。全称是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于2011年7月搬入河北师大新校区,位于石家庄市东南大学园区北端,北临南二环路,东接裕翔街,西接建设南大街,南侧为仓丰路。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河北师范大学最早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分别于1984年和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4个硕士学位点,同时招收地理学教育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共建生态学博士点,2005年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拥有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2000年成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多年来,学院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专门人才,是河北省高中以上地理师资的摇篮和河北省国土资源与环境管理、地理信息技术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有相当数量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考入中国科学院和多所国内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已经产生了“规模效应”,给学院带来了良好影响。

学院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 50 人,教授 17 人,副教授14 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校级一档教授1人,学术带头人6人,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 65% ,占青年教师的 89 %。已基本形成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有10余名教授在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人口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担任学术职务,中国地理学会持续农业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挂靠本院。学院是河北省地理学会、河北省人口学会的主要领导单位之一。

历史沿革

1952年秋,地理系建立,从此进入独立发展时期。1956年秋,地理系随学校从天津市迁往石家庄市。1966年,地理系先后被改为“史地系”和“地政系”,1974年恢复地理系。1979年开始,地理系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邓绶林、刘濂、杨积余、刘文彰、王卫分别于1979年、1984年、1988年、1993年、1997年出任系主任。人口研究所的前身为建于1978年的河北师范大学人口理论研究组,是全国高校最早设立的七个人口研究机构之一。1980年更名为人口研究室,1985年正式成立人口研究所。李仰溪、高元祥分别于1985年、1995年出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王卫、葛京凤分别于1998年、2005年出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兼人口研究所所长。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郭敬辉、邓绶林、葛以德、董绍良、李庆泽、张志学等曾在本院任教。

近年成果

依托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学院老一辈地理学家便积极活跃在国内地理教学与科研的前沿。先后主编了全国高师统编教材《普通水文学》、《遥感概论》,作为主要单位参编了全国高师统编教材《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植物地理学实习指导书》、《第四纪地质学概论》等。主编了《河北地理概要》、《河北植被》、《河北草地资源》、《河北森林》、《河北省海岸带资源》、《河北省海岛资源》、《河北省经济地理》、《中国人口丛书·河北卷》、《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河北卷》、《斜角坐标系量化图形学》、《河北省人口地图集》等一批地理学著作。翻译出版了《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人文地理学问题》、《驯化地理学》等国外地理学名著。在国内地理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年来在学院教师的努力下,无论是科研项目的数量,还是科研成果的水平,都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良好声誉。2003年以来,主持各类研究课题152项,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主持省内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等项目129项。到校科研经费总额3600余万元,年均科研经费900万元以上。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7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

2003年以来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主要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中国北方季风气候区不同植被带花粉通量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北方主要生态类型植被孢粉组合特征研究”、“中国北方典型湖泊花粉源面积、花粉沉积通量及花粉沉积动力学”、“中国北方常见花粉类型保存和蚀变过程及机制研究”、“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年代学与古环境指示意义研究”、“冀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阈值研究”、“网站信息流对多类型空间人流导引作用的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中国华北区现代表土孢粉散布及其与植被和气候关系的研究”,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农林植物生长模型与数字化设计技术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殷墟文化与洹河流域环境关系研究”。代表性获奖项目有:“ICTS对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作用”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石家庄市城市土地价格动态监测方法研究”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河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学院现已形成“孢粉学与环境演变”、“土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通信网络与电信地理学”和“地图学与量化信息可视化”等特色研究方向,上述研究方向总体上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部分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院已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乙级)、测绘学资质(乙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丙级)、地质勘查资质(丙级)。

近年来以“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实验室基础条件建设跃上新台阶。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0M2,仪器设备总价值1500万元。为地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服务的微观监测与分析实验设备体系和宏观监测与评价实验设备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主要包括孢粉提取与鉴定实验设备体系、基础自然地理(含生态与环境)物理化学分析实验设备体系、MODIS卫星数据实时接收与处理系统和由10台图形工作站、100余台高档微机与GPS接收机组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技术实验设备体系。

学科建设

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地理学教育硕士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校级特色品牌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环境教育创新高地

历届领导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