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燕 :雀形目燕科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2

洋燕(拉丁学名:Hirundo tahitica),又名洋斑燕,是雀形目燕科鸟类,并无迁徙习惯,常出现在亚热带、热带湿润低地或山地、內陆湿地、岩石海岸线、沙质海岸线或海滩沙洲、耕地、村庄和市区。它与波利尼西亚金丝燕比较容易混淆,主要区别在翅膀的形状,洋燕的翅膀是三角形,而波利尼西亚金丝燕的翅膀更像镰刀形。与家燕的主要区别也在尾部,洋燕的尾部比家燕短,而且无延长,尾部稍微分叉。

洋燕主要以空中飞行的昆虫如蚊、蝇、小型蛾类及甲虫等为食,分布于琉球群岛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群岛、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塔什马尼亚、新西兰和中国台湾等地。

洋燕不在IUCN濒危物种名单之列。

外形特征

洋燕体长125-150mm,体重11-16g,嘴峰7-10mm,翅97-113mm,尾46-54mm,跗10-12mm。雌雄鸟形态相同,羽色相似,嘴小,头大,脚短,双翼长而尖,尾部短,分叉小。嘴和脚都是黑色,额和喉部红棕色,眼先绒黑色,耳羽蓝色,背部黑色而有蓝色光泽。胸部沒有黑色橫帶,尾下覆羽黑色有白色鱗狀斑紋。

洋燕体形比家燕小,尾巴也比家燕短。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幼鸟和成鸟羽色大致相似,但幼鸟上体缺少蓝色光泽,额部栗色亦不显著。颏、喉和上胸棕栗色较淡,其余下体白而缀粉黄色。内侧飞羽和覆羽具白色羽缘及粉红色尖端。

分布栖息

洋燕分布于印度南部到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內亚及南太平洋诸岛,共分为8个亚种。洋燕在亚热带、热带湿润低地或山地、草原、岩石海岸线、沙质海岸线或海滩、沙洲、海崖、村庄、耕地、市区均有出现,喜欢停栖在电线或空旷地区的枯树枝上。

生活习性

洋燕飞行时通常不成大群而成松散约5只以内的小群,飞行高度偏低,独立在水上盘旋或低低滑翔。大多数时间,洋燕在离地面或植群上方10m以內的低空飞行觅食,有时也会混杂在其它燕群中。洋燕的巢呈杯形,巢边缘为敞口型,由泥团黏附于屋檐下、桥下、探出的岩崖下、山洞或者隧道,巢的大小约120x60mm,深80mm,巢用细根、地衣、干草和羽毛衬里,有时2至3巢同筑于同一走廊内,国家体育场往往需要重复使用。洋燕可以发出耳的tws信息技术twist-twist 声,有時有快速的連音,示警時發出ti.ti.ti.ti.ti或tweet的高音。

生长繁殖

洋燕的繁殖期4至6个月。每巢产卵3至4枚,卵色白,缀以红褐色小点,大小為18×12mm。雌雄鸟均参与孵卵和喂食雏鸟。以窝卵数为基准,平均孵化率约54%,而离巢率仅38%。孵化时间长达16至17天,雏鸟留巢17至22天。洋燕的一般生命年限为4年。洋燕的喂雏方式与其它燕属略有不同,衔食归巢时,亲鸟並不停落巢緣喂食,而是快速地拍打双翅,停飞巢边,迅速的把食物传递到雏鸟口中。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Hirundo tahitica.Oiseaux.net.2022-04-27

Hirundo tahitica.The IUCN Red List.2022-04-2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