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大桥 :洪江大桥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6

洪江大桥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境内,洪江城区中心巫水沅江汇合处,是由城东进入洪江古商城的必经通道,横跨沅江市支流之一——巫水。

洪江大桥最早在晚清年间修建,后经清代朝廷强行摧毁。1932年重新修建,起名“雄溪桥”,后改名“中正桥”,1940年被冲毁。1949年重建“雄溪桥”,改名“洪江大桥”,总造价十四亿二千五百七十三万元(旧币)。1964年再建“洪江大桥”,1965年竣工,总投资130余万元。全长191.9米,为石砌实腹式拱桥

修建历史

洪江大桥是一个有故事的桥,它曾经历过建桥、拆桥、重建、倒垮、再建等极不平凡的历程。

第一次修建

据说在晚清年间,洪江岩头湾有一杨姓财主,家资颇丰,曾有“岩头湾杨家晒银子”的说法。由于他们到城内不方便,就花钱请来工匠,在司门前的巫水上,修建了一座六墩七拱坚固精美的石拱桥。后来,洪江安徽籍人士,在大桥西头修建了安徽会馆(在洪江市税务局处)。他们嫌大桥上成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影响会馆的安静,便借洞口、绥宁县、会同、黔阳四县交界之地大湾小湾十八湾出土匪之名,向朝廷密告说是杨姓家族屯兵架桥,妄图阴谋造反,推翻朝廷。当时,安徽会馆有钱有势,朝中有人做官,曾有安徽会馆晒“顶子”的说法。朝廷接到安徽会馆的密告,即委派工部钦差到洪江调查。因钦差被安徽会馆贿赂,不顾其他会馆和洪江人民的反对,坐镇安徽会馆令将石拱桥拆毁,杨姓家族也因此蒙受不白之冤。

第二次修建

1930年驻扎在洪江市的监护大队队长谢龙出面倡导,由洪江商朝巨户和广大市民集资,于1932年春,在现在的洪江大桥处,修建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定名为“雄溪桥”。“雄溪桥”六墩落水,钢筋水泥架梁,青石铺面。桥面约6米宽,两辆汽车可以在桥上会车。桥两边各有一条人行道,并有钢筋水泥护栏。在桥东还建有“功德亭”一座,亭高四层。“功德亭”三个大字,系第四路军62师师长陶广所书;在亭的顶端书“雄溪桥”三个大字,系湖南省主席何健所作。后又改为“中正桥”,亭的底层竖有八块大石牌,可有修建大桥的序言和捐资者的姓名及数额;二、三层设有报刊、图书供游人阅读。大桥建成之日,由洪江巨商、庆元丰油号大老板刘慎伯踩桥(即剪彩),那天,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异常,观看者不下万余人。1949年夏,巫水上游及洪江市连降暴雨,洪水猛涨,大桥靠东头的第二、三两个桥墩被冲垮。桥一垮,水势凶猛,将塘坨到犁头嘴河边的房屋全部冲走。当时,位于犁头嘴附近闻名遐迩的“大观楼”也未逃厄运。

第三次修建

1949年10月4日,洪江迎来了解放。洪江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雄溪桥,定名“洪江大桥”。洪江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踊跃捐款,公建民助。据资料反映:大桥总造价十四亿二千五百七十三万(旧币,下同),其中洪江各界捐款一十二亿七千一百零三万元。在各界捐款中,工商业捐资一十一亿六千四百七十一万元,为各界捐资总额的91.6%,占总造价的81.7%。新建的洪江大桥,在原雄溪桥的桥墩基础上加高了约两米,桥面加宽了一米多。整座桥除了桥墩外,全部采用大白樟木为梁,杉木为枕,厚木板铺面,方木条为栏的木结构桥,载重量约10吨。大桥修好以后,每年用桐油漆,更换桥面或进行一次维修。

第四次修建

1964年因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和洪江人民政府投资130余万元,再次新建洪江大桥。1965年胜利竣工,桥长、桥高、桥宽均有拓展。

资料出处曾湘洪《我的故乡是洪江(下卷)》

结构布局

洪江大桥位于洪江区中心,横跨巫水,外临沅江,桥型为3孔40米实腹式悬链截面块石拱桥,全长191.9米。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