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 :中国中南部的省级行政区

更新时间:2023-01-06 16:57

湖南省,简称“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省会城市为长沙市。截至2022年,湖南省境域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常住人口为6604万人。

湖南地处中国地理二、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雪峰山脉大致将整个省份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部分。境域内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充沛,四季分明。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期属《尚书·禹贡》所述“九州”之一的荆州市,秦时置有黔中郡、长沙两郡;唐朝设湖南观察使;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最终完成独立设省进程;清末,近代机器工业在湖南开始产生和发展,湖南一度出现了维新的大好局面,并给南方各省以很大影响。民国时期,各类新思想新文化和革命团体在湖南传播成立,涌现出大批爱国义士和伟人,湖南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依然用湖南省命名。解放之初,设省直辖:长沙市(1937年设)、衡阳市(1943年设),加第一至第十区。1962年调整为2个地级市(长沙、株洲),7个专区。1969年以后,专区进一步细化扩展。1980年以后,湖南省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行政区划为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1980年),岳阳市(1975年),邵阳市(1977年),衡阳市(1980年)6个省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潭地区、岳阳地区、常德地区,邵阳地区,衡阳地区、益阳地区,郴州地区,零陵区黔阳专区、涟源地区11个地区。1990年以后,湖南省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形成如今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区划格局。

湖南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誉,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实施“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部”三大战略的重要支撑点。2022年湖南省生产总值(GDP) 48670.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598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十,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5:39.4:51.1。在第一产业方面,湖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水稻、玉米等商业化育种位列全国第一。第二产业基础深、门类广,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50强。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表现亮眼,广电、出版等文化产业方面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凭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位置,湖南还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建设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湖南省拥有丰富且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张家界市崀山);国家森林公园5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长沙市岳阳市、凤凰、永州市);国家AAAAA旅游区(点)8家,国家级AAAA旅游区(点)74家。历史遗存方面,湖南省有县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走马楼三国吴简等228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历史文化悠久,湖南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璨若星河:湘绣、滩头木版年画、皮影戏、江永女书等137项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菜早在中国汉代就已形成菜系,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湖南自古名人辈出,全省共有83人被列入《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占全国历史名人的10%以上。

名称来历

湖南,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

唐朝时期,郡改为州,李世民时期设道,道又下设州,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后来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就是从此时开始。清康熙三年置湖南布政使司,始称湖南省。

历史沿革

石器时代

距今50万年前,虎爪山遗址,发现湖南最早人类遗迹。

距今8到12万年前,道县福岩洞遗址,发现世界最早现代智人牙齿。

1.5万年前,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稻和陶器。

距今4500-6300年前,澧县城头山遗址,被誉为“中原地区最早的城”。

春秋战国至秦

湖南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纳入楚国管理范围。楚人于周初受封建国,至西周公国后期和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国力增强,湖南完全归入楚国版图,成为楚重要的南疆,史称南楚和楚南。公元前298至公元前263年,屈原流放湖南,后辗转于、湘各地十余载,写下大量鸿篇巨著,于公元前277年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

秦朝在湖南设郡县,根据里耶秦简记载,一说为洞庭郡苍梧郡。又一说为黔中、长沙市。此为地望演变之辩。据载,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使司马错陇西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秦国势力逐渐深入黔中郡腹地,公元前277年,秦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并统五溪”,即直接控制了湖南澧水沅江流域广大地区。

两汉

汉代因袭了秦代的建置,但有所调整,西汉,置长沙国和武陵、桂阳县、零陵三郡。东汉,置长沙、武陵、桂阳、零陵四郡。汉代的政区虽然基本上是郡县二级制,但从刘彻时开始,设有作为监察区的刺史部,汉末演变成高层政区——州。湖南全境(除江永县、江华二县地外)在当时属荆州市东汉末年,荆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荆州被一分为二,曹魏南郡以北,孙吴据南郡以南,南北均沿袭置荆州。湖南属南荆州,一度以湘江资江为界,分而治之。公元219年,孙权遣将取荆州,自此湖南全境为孙吴所据有。

魏晋南北朝

晋永兴(304-306)年间,由于饥荒和连年征战,流民问题严重,成千上万的流民流亡到荆、湘地区,先后爆发了张昌杜弢领导的荆、湘各族人民和流民起义。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江、广州立湘州,几经省废,到刘宋孝建元年(454)才稳定,管有湘、资二水流域。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湖南省境之大半为主要辖区的高层政区,孝建元年又分荆州立郢州领有沅江流域;而澧水流域仍属荆州区。从此湖南便分隶三州。梁陈二代政区数量急剧膨胀,沅水澧水流域增设了若干州,湘资二水域变化较小。

隋唐至宋

581年,隋朝建立,一统海内乱局,于湖南设长沙市武陵区沅陵县澧阳岳阳市衡山县桂阳县零陵区等八郡。隋末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大业十三年(617年)萧铣起兵于巴陵郡(今岳阳市),后建立梁政权。武德四年(621),唐乘南梁内乱之时发动进攻,遣黔州刺史夺取梁5州4镇,即今湖北恩施和湖南沅陵等地,后平定两湖及天下,建立唐朝。唐初改郡为州,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李世民朝始设道,道下设州(或郡),州下为县。湖南分属山东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广德二年(764)又置湖南观察使。湖南观察使的设立不仅是将如今湖南省境内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主要辖区,而且也是“湖南”一名的起源之一。宋代以此区域为基础,设立荆湖南路,沅水澧水二流域属于荆湖北路

元明清

元代,湖南属湖广行,省分14路3州,其中郴、靖2州由偏沅巡抚直接管辖。元朝后期,公元1346年,吴天保、杨留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武冈市一带的苗、瑶、侗族人民揭竿起义,1352年,红巾军进入湖南,至至正十七年(1357年)以后,湖南地区转入陈友谅之手。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明军南下,湖南转归明王朝。明代湖南全境属湖广行,另,湖南“苗蛮”地区经招抚和征讨之后,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元代建立的土司制度。明代在今湖南境内设有3个宣慰使司,1个安抚使司;下分2土州、10长官司和1土舍,总计大小18土司,属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

清代,湖南是农民军与南明势力联合抗清的前沿,顺治八年(1651),至此,湖南境内的抗清斗争才基本结束。顺治帝十四年(1657),清朝对湖南的统治逐渐稳定。康熙三年三月十二日,湖广行省南北分治。长沙市衡州府永州市邵阳市辰州常德市岳阳市7府,郴、靖2州归偏沅巡抚管辖。添设湖广按察使司驻长沙府。并分湖广行省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改右司名“湖南”,至此湖南才单独建省,并沿袭至今。

清末至中华民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入和清王朝逐渐腐败,湖南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阶级斗争进一步尖锐化。至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一方面,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太平军进入湖南,得到湖南人民的有力支援;另一方面,在曾国藩罗泽南左宗棠等人主持筹办下的湘军,充当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主力军。湖南成为革命与反革命、进步与反动两种势力斗争最激烈的省区之一。在清光绪变法维新运动中,湖南出现了谭嗣同等进步知识分子,热烈主张变法维新,《湘学报》、时务学堂、《湘报》相继开办,南学会和其他学会纷纷成立,各地办学堂,除旧布新,蔚成风气。近代机器工业在湖南也开始产生和发展。湖南一度出现了维新的大好局面,并给南方各省以很大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3年,黄兴宋教仁等创立的华兴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革命团体。革命宣传家陈天华撰写的《警世钟》《猛回头》等,在全国起了巨大的革命激励作用。1906年冬爆发的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武昌首义后,湖南成为“首应”省区,并在起义胜利后迅速派出湘军援鄂,给武昌革命政权以很大支持,推动了其他各省区的反清独立运动。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市发起组织“新民学会”,立志改造中国,决心走俄国革命的道路。1920年冬,湖南建立了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次年5月,建立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 1922年秋冬,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粤汉铁路安源路矿、水口山、长沙泥木、织造、铅印等行业工人的大罢工,获得了重大胜利。

1923年9月,衡阳岳北农工会成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在湖南出现。中国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进一步高涨,湖南成为全国农民运动最发达的省份。毛泽东对湘潭市湘乡市等五县进行了考察,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5月,蒋介石于5月21日在长沙市发动叛变,镇压革命群众,史称“马日事变”,之后,中共湖南区委和工、农两会发动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失败。同年9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和湖南省委一道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市,在农村开辟了全国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随后几年中,在彭德怀、贺龙、关向应、黄公略、滕代远、周逸群、任弼时等领导下,湘鄂赣、湘鄂西、湘赣、湘鄂川黔根据地相继成立。这些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粉碎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坚持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中华民国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设置几经变化。民国3年(1914),分湖南省为湘江衡阳市、辰沅、武陵区4道,其辖区与清代长道、衡永郴桂道、辰沅永靖道和岳常澧道基本相同,共75县。民国5年,湖南省存3道,仍有75县。民国11年,撤销道制,仅存省、县二级。民国24年,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区,指定绥靖范围的19县被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正式设立专员公署。将澧县临澧县、靖县、会同、绥宁县和通道6县划入,与原19县组成 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由省政府派出机构,代行省政府职权。民国26年12月,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专员兼任驻在地县长,湖南省共划分为9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并成立湖南临时省政府。1950年4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截至2023年7月,湖南省共计14地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居东经108°47′至114°15′E,北纬24°38′至30°08′,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目前占中原地区国土(960万平方千米)总面积的2.2%,当前排居中国各省区市第十名。北连湖北,南毗两广,东邻江西省,西接贵州省重庆市;境域南北长为774千米,东西宽为667千米。

地质

地质构造

地史上各期大的构造运动在湖南均表现明显,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两组深切断裂带或断裂带发育,一组呈北东向或北东东向深断裂带横贯全省;另一组是北北西和北北东远南北向的断裂带或深断裂带纵贯湘中和湘南地区。

地质演化历史

湖南地质史的发端,可追溯到十多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根据地壳运动及其性质、古构造、古气候、古地理、沉积作用,生物演化、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等的显著差别,可划分为:中一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四个阶段。

地层分布

中元古界:条带状砂质板岩、板岩、变质石英砂岩,局部夹白云岩大理石透镜体及基性火山岩。

晚元古界:上部为板岩、凝灰质板岩、变质砂岩;下部为板岩、砂纸板岩、钙质板岩、灰岩、砂砾岩等。

震旦系:上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下部为冰成砾泥岩、含砾板岩等。

寒武纪(距今5.7亿年):湘西北为白云岩、家回执白云岩;雪峰山区为泥质条带灰岩。湘东南情况则是上部为变质砂岩、板岩、夹白云岩、泥灰岩,下部为变质砂岩、夹板岩。

奥陶系(距今5亿年):上部为龟裂纹灰岩、泥炭岩;顶部为薄层硅质岩、页岩;下部为生物大理石、白云质灰岩夹炭岩。

志留系(距今4.4亿年):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

泥盆系(距今3.7亿年):上统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下统为石英砂岩、砾岩、夹层岩等。

石炭系(距今3.2亿年):上统为灰岩夹白云岩、白云岩夹灰岩;下统为灰岩、泥炭岩等。

三叠系(距今2.3亿年)下统为灰质白云岩、灰岩、泥炭岩等,中通为山岩、泥岩等、下统为石英岩等;侏罗系(距今1.9亿年)与白垩系(距今1.4亿年)从略。

第三系(距今0.8亿年)——灰质砂岩、泥炭粉砂岩等;第四系(距今0.02亿年)——砂、粘土、砂砾。

岩性及出露情况

湖南省地表出露的岩石可分为碳酸盐岩类、非碳酸盐岩类、沉积碎屑岩、沉积浅变质岩及岩浆岩,此外还有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主要可分为六大岩类:变质岩及浅变质岩、砂页岩及碎屑岩、碳酸盐岩、花岗石、红岩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湖南省各类岩体的总面积达18202平方千米,占湖南省总面积的8.9%。岩浆岩有99%是酸性、中酸性岩类,其中绝大部分又是花岗岩类;其余1%是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岩,总面积仅有40平方千米左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成湖南的三大岩系,它们发育晚,直到元古代以后,才在地层出露齐全。地史上各期大的构造运动在湖南均表现明显,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

地形地貌

湖南省位于中国地理上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第二级与第三级阶梯的交接地区,雪峰山自西南向东北插入湖南境内,将整个省份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部分。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众多。河谷深切,地表起伏变化很大。

地形方面,湖南地形三面环山,东有幕阜、罗霄山脉,南有五岭(又称南岭)山脉,西有武陵、雪峰山脉,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东北倾斜开口的不对称马蹄状,炎陵县与江西交接处的酃峰,海拔2115.3米,是全省最高点。地势最低点在临湘市黄盖湖西岸,海拔24米。中部为丘陵地区。大体而言,湖南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地面积1084.72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面积326.22万公顷,占29.3%,平原277.86万公顷,占13.1%。

湖南现代地貌形态,是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产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湖南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并在地表流水、人类活动等外营力作用下,形成了本省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按成因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湖成地貌三大类。按组成物质(不含水域)分为沉积岩地貌、变质岩地貌和岩浆岩地貌三大类。根据湖南地貌类型在地域组合型式的相似性、地貌类型成因上的相关性,可将其分为六大类。

位于湖南省西北角,该区西接四川省,北邻湖北,东临洞庭湖,南部以凤凰县吉首市桃源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侵蚀构造山地区为界,总面积为2.67万平方千米,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2.64%。该区域主要由武陵山脉所覆盖,呈现出北东-南西的褶皱平行岭谷走向,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壳继续隆起,地表河流深切,地下水溶蚀。山原和山地是该区主要的地貌类型。该区地势西北部较高,逐渐向东南递降。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最高峰超过1500米。区内分布着崇山峻岭,岭谷多呈平行排列,山脉之间常出现平坦的盆地或丘陵,河流呈弯曲状,有砾滩、峡谷、嶂谷和深切曲流等地貌特征。该区西部仍保存有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位于湖南省西部。该区北部以湘西北侵蚀溶蚀构造山原区的武陵山脉为界,西邻贵州省,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东沿雪峰山脉东麓与湘中侵蚀溶蚀丘陵区相接。总面积为5.62万平方千米,占据了湖南省总面积的26.54%。该区地貌是在古陆基础上发育而成,具有平缓的褶皱地形,经历第四纪的强度隆起,并受到古冰川和近代流水侵蚀的作用。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递降。一般海拔多在500至1000米之间,该区芷江侗族自治县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泸溪县沅陵县的沅江谷地属于山间丘陵盆地,是该区的主要农作区。

位于湖南省南部。该区域包括南岭山脉的一部分。东接江西省,南触广东,西达广西。总面积为3.65万平方千米,占据湖南省总面积的17.26%。该区的地貌形成是在古南岭构造的基础上,经历了第三纪以后的中度隆起,并受到湿热气候的影响,经历了溶蚀侵蚀的作用,形成了地形破碎、溪谷交错的地貌特征。地形主要由花岗石变质岩构成,同时伴有大理石峰林以及溶蚀宽谷或盆地相结合的山丘地貌特征。该区地貌以山丘为主。

位于湖南省东部、京广铁路以东、湘赣两省之间的山地区域。总面积为2.14万平方千米,占据湖南省总面积的10.13%。该区包括幕阜山九岭山武功山万洋山等山脉。地形是在燕山运动产生的北东-南西褶皱断陷构造基础上,经历了近代中度隆起和流水侵蚀剥蚀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走向的山岭和谷地,这些山岭和谷地呈现出雁行式排列的地貌特征。以山地和丘岗为主的地貌区域。地质构造线呈北东走向,形成了规则的自南向北平行排列的山谷相间的地形重复,是一系列平行的岭谷。山脉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800米之间,其中许多山峰高度超过1500米。

位于湖南省中部。西起雪峰山东麓,东界湘赣界山西麓,南接阳明山八面山,北至长沙岳麓山,靠近洞庭湖冲积平原。面积为4.38万平方千米,占据了湖南省总面积的20.69%。该区地形特点是被山地环绕,内部是起伏不平的大盆地。自喜马拉雅山脉运动以来,红层有尤为明显的不同程度的抬升倾斜和轻微的褶皱,近期仍然处于轻微上升的过程中。在风化、水流冲刷和溶蚀作用的影响下,片蚀和沟蚀作用较为明显。大理石地区发育着溶蚀地形,包括溶洞暗河等,地表水资源匮乏,干旱情况较为严重。该区地貌主要以丘陵为主,同时也包括平原和山地。构成该盆地的岩层主要包括盆地边缘地带的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古生代石英砂岩页岩和部分石灰岩;盆地内部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到第三纪的红色岩层,被称为红岩盆地。

气候

湖南属大陆性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除具有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同的水热同季,暖湿多雨的特征外,还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特点。冬季多雨雪冰霜的湿冷天气,温度较邻近省(区)同纬度地区一般要低。夏季温高多旱,尤其是湘中盆地及湘北平原,温度比邻省同纬度地区偏高 。春季和晚秋阴湿多雨,气温升降剧烈,天气多变。

气温方面,湖南年平均气温为16℃到18℃,严寒期短、暑热期长。其中每年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30℃,极端最高气温达43.7℃。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8℃,极端最低气温为-18.1℃。日平均气温≥0℃的活动积温为5800~6800℃。气温年较差在19~24.5℃之间,比东西两侧要高出1℃左右。日照方面,湖南省平均日照1300~1900小时,日照为30%~40%,年辐射量多年平均359.996~456.274焦/立方厘米。降水方面,湖南全省雨量充沛、地区、季节差异悬殊,雨期集中的特点,也是中国多雨省份之一。年降水日达140-180天,平均相对湿度为78%~83%,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之间。

水文水利

水文

湖南省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地跨湘、赣、粤、桂、鄂、渝、齡诸省(区),流域总面积为262823平方千米,其中本省境内204843平方千米,占湖南省面积的96.7%。主要水系为湘、资、沅、澧四水、洞庭湖连接着流长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共5341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115条。其中,湘江流域2157条,资江流域82条, 沅江流域1491条,澧水流域326条,它们汇集流入洞庭湖城陵矶注入长江,构成洞庭湖水系。丰富的径流在起伏较大的下垫面上不仅形成调密的河网,对地表产生强烈的切割作用,流水作用是塑造现代地貌的重要外动力地质因素。

河流

全省共有流域面积50 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301条,总长度为 46011 公里;流域面积100 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 660 条,总长度为 33589 公里;流域面积1000 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 66 条,总长度为10441 公里;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 9 条,总长度为3957 公里。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是湖南省的四大河流,流域面积占湖南省面积的84.4%,水资源量占全省的86.7%。

湘水是湖南省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多的河流,是长江七大支流之一,也是湖南省的第一条大河。湘江发源于兴安县海洋山,汇灌江从泉州进入湖南。河流全长856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其中省内85108平方公里,占90%。湘江流域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57.8毫米,省境内1435.9毫米,年径流量759亿立方米,其中省境内665亿立方米,占全河径流量的87.6%。

湖南省第二条大河,发源于贵州云雾山,从銮山进入湖南,于常德德山入湖。全长1183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省境51066平方公里,占57.3%。年径流量为667亿立方米,水量仅次于湘水,省境内产水393.3亿立方米,占全河水量的59%。沅江流域的降水量自上游至下游增加。沅水径流量仅次于湘江,居第二位,产水模数为“四水中”最小,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74.8万立方米,流域内降水小,无大范围的暴雨中心,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比湘、资,澧三水都小。除受降水量年际变化小的影响外,河流较长,流域内水量调节周期长也是原因之一。

湖南省第三条大河。资水南源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桐木江,在青山村进入省境。北源水发源于雪峰山中段和南段的东坡,在邵阳县双江门与夫夷水会合后称资江,河长653公里,流域面积28142平方公里,省内26738平方公里,占95%。资水流域产量很不均匀,上游年产水模数约7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中游年产水模数达90万立方米立方米/平方公里,为上游的1.3倍。资水流域降水量虽不及澧水湘江多,但产水模数仅次于澧水而比湘水大。

湖南省第四大河流,北支主源出桑植杉木界,至津市小渡口镇入湖。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省内157.36平方公里,占85.2%,澧水流域平均雨量1542.2毫米,年平均全河水量165亿立方米,省内水量131亿立方米,占全河的79.4%,澧水流域碳酸岩类分布面积广,岩溶发育,溶涧、暗河、天坑遍布,相互串通,往往水流潜入地下,走向不明,流域界限不易确定,尤以娄、渫两支流上游为甚,加之山高坡陡,雨多林密,产水强度大。如上游凉水口水文站每平方公里的年产水量高达152万立方米,径流系数达0.84,个别年份高达0.90。

湖泊

湖南省湖泊全是淡水湖,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56 个,水面总面积3370.8平方公里(不含跨省界湖泊境外面积);10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7个,水面总面积 2963.0 平方公里;100 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个即洞庭湖,水面总面积 2647平方公里;1000 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1个,水面总面积 2647平方公里。

洞庭湖为中国第2大淡水湖,天然湖泊面积2691平方千米。洞庭湖区水量,系指除“四水”和长江以外的来水量,它包括纯湖区和直接流入洞庭湖的各较小河流的来水量,总计约190亿立方米。于湖南省内产水157.7亿立方米,占湖区总来水量的83%,入湖支流中除汨罗江新墙河设立水文站,有实测资料外,很多入湖小河无实测资料。湖区本身因水网交错,堤垸相间,电力排灌站星罗棋布。洞庭湖区径流的年内变化与湘江下游相似,4-9月汛期径流量一般占全年的75%以上,连续四个月最大径流量一般在4-7月,占全年的65%左右,以5月份最大,占全年的20%以上。最枯径流量多出现在12月和次年1月,不到全年的5%。最大径流量与最枯径流量相差十倍。

水利

据湖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数据,共有水库14121座,总库容530.72 亿立方米,占中国的七分之一,居中国第一位。其中已建水库 14086 座,总库容496.98亿立方米;在建水库 35 座,总库容 33.74 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总库容不小于1亿立方米)47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亿立方米以下、且不小于1000万立方米)372座,小(1)型水库(总库容1000万立方米以下、且不小于100万立方米)1990座,小(2)型水库(总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下、且不小于10万立方米)11712座。

共有水电站 4467 座,装机容量1534.81万千瓦(详见表 2)。其中:在规模以上水电站中,已建水电站2143 座,装机容量 1299.54 万千瓦;在建水电站97座,装机容量 180.59 万千瓦。总库容530.72亿立方米,共有水电站4467座,装机容量1534.81万千瓦。

水闸方面,过闸流量 1 立方米每秒及以上水闸34825座,橡胶坝 32 座。其中:在规模以上水闸中,已建水闸 11998 座,在建水闸 19 座;分(泄)洪闸1013 座,引(进)水闸 862 座,节制闸 9216 座,排(退)水闸926 座。堤防方面,目前堤防总长度为 18684.87 公里。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为 11794.15 公里,其中:已建堤防长度为11502.81 公里,在建堤防长度为291.34 公里。泵站方面,目前共有泵站 53189 座(详见表5)。其中:在规模以上泵站中,已建泵站 7186 座,在建泵站31 座。

土壤

湖南省土壤分为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共有9个土类,24个亚类,111个土屑,418个土种。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红壤、黄壤,大致以武陵源区雪峰山东麓一线划界,此线以东红壤为主,以西黄壤为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和紫色土等。

红壤是湖南省的主要土壤,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3%,土质特点是一般土层深厚,酸性强,含有机质少,富含铁、铝,养分缺乏,肥力较低。主要分布于武陵雪峰山以东的丘陵山麓及湘、资两水流域,宜于发展油茶、茶叶、柑橘属等经济作物。

黄壤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4%,土壤呈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红壤高。潮土是由江河、湖泊沉积物形成的,土质特点是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丰富,适应性较广,主要分布于雪峰山、南岭山区。大部分已发育为水稻土。

洞庭湖地区和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沿岸主要分布有潮土和水稻土,其中潮土(优良旱土)是由江河、湖泊沉积物形成的,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丰富,适应性较广,该土壤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2.5%。水稻土是湖南省的主要农用土壤,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19%。分布于适宜发展水稻、棉花、麻类、油菜等农作物。石灰土面积占湖南省土地总面积的6.9%,主要分布于省境西北的武陵山地区,湘中和湘南的石灰岩地区,表土近中性,石灰含量丰富,适宜油桐乌桕、生漆和柏木等生长。紫色土面积约133.33万公顷,占湖南省土地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衡阳盆地和沅麻盆地。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3年,湖南省耕地面积414.88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3.1%;林地面积1221.03万公顷,约占中国林地总面积的4.8%;牧草地面积47.48万公顷,约占中国牧草地总面积的0.22%。

水资源

湖南处于湿润多雨地区,河流密布、水系发育,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23年,湖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8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8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391.5亿立方米(地下水非重复量为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中国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具有一定的水资源优势。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脏”的三个问题,仍然是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矿产资源

湖南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湖南省已发现矿种146种,占中国已发现矿种的82.72%,其中57种居中国前十位,39种居中国前五位,25种居中国前三位。保有储量居中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五位的达34种。钨、铋、锑、锰、锡、石墨、稀土、海泡石等矿产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

湖南省已发现并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地849处(包括179处伴生矿产地),其中能源矿产(煤、石煤)132处,有色金属矿产163处,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30处,非金属矿产208处,黑色金属矿产137处。在849个矿产地中,大型矿床91处,中型矿床210处,小型矿床548处,以中、小型矿床为主。钨、锡、、铋、铅、锌、石墨主要集中在郴州市衡阳地区;锑主要分布在娄底市、益阳地区,锰主要分布在永州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和湘潭地区;金、银主要集中在衡阳市、怀化、岳阳市和郴州地区;煤主要分布在娄底、邵阳市、郴州地区;盐、石膏钙芒硝主要分布在衡阳、常德地区。全省现有矿山企业7069家,小矿山占90%。

生物多样性

综述

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中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华南虎云豹麋鹿等1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省分布维管植物1089属、5500多种,占热带性属的47.9%,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资源冷杉绒毛皂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区系成分复杂、地理成分多样、起源古老,被植物界誉为自白垩纪以来变动不大的古老植物王国,是古老孑遗裸子植物富集之乡。

植物

湖南省已记录维管束植物6186种(含种下等级),约占中国的18%,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0种,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广西火桐广西青梅大别山五针松毛枝五针松、绒毛皂荚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长白松、伯乐树莼菜等147种,有种子植物约5000种,数量居中国第7位,其中包括水杉珙桐绒毛皂荚等国家保护珍稀野生植物55种,占中国总量的17.7%。同时,湖南省已初步查明的栽培作物品种资源约5000多种,列入地方重点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的珍稀农业野生植物30多种。

动物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湖南省已记录有脊椎动物1045种,占中国的22.1%。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9种,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华南虎云豹、白鹤、豺、江豚等4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熊猴北山羊蟒蛇等138种。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1年底,湖南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75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0处。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君山区华容县、岳阳县、屈原区境内,全区总面积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9万公顷,缓冲区面积3.64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和生物资源,1992年,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是中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六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记录到鸟类3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黑大鸨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白额雁等38种;淡水鱼类117种,其中国家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白鲟2种;二级保护的有鳗鲡、胭脂鱼2种;野生植物和归化植物1186种,其中水生植物近4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二级保护的有31种.;淡水哺乳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白鱀豚和二级保护的江豚;其它水生动物68种。

该保护区总面积12590平方公顷,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223种,分属27目68科,占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总数量的35.3%。其中两栖动物2目7科16种,爬行纲3目10科40种,鸟类14目33科114种,兽类8目18科53种。野生动物的区系联系丰富,过渡性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野生动物具有华中地区动物区系的固有种类,还有一些华南区的种类伸入。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较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区内昆虫资源较为丰富,共记录有昆虫482种,隶属14目96科。

总面积20066平方千米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地带上最具典型和代表的植被类型及森林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现已发现维管植物214科、861属、19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35种,护植物种数占湖南省国家级保护植物总种数(57种)的66.7%。还有49种为湖南境内仅分布于此的植物。境内已发现脊椎动物226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202种,分属4纲23目70科146属,占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621种的32.5%。具体包括:两栖动物2目8科32种、爬行纲2目12科40种、鸟纲11目21科88种、哺乳纲8目21科42种;水生脊椎动物24种,主要为鱼纲,共3目8科。同时,本区还分布有省级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76种;昆虫21目163科1500余种。

自然灾害

干旱、洪水、山洪渍涝是湖南的四大自然灾害。另外、气象灾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现象在湖南也屡见不鲜。对这些自然灾害现象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会发现,近300年来,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开展,湖南省自然灾害爆发的频率与强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行为已经严重损害自然环境导致的恶果。

水灾是湖南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155年(刘启二年)至1949年的2014年中,发生水灾468次,平均每五年发生一次。

进入21世纪,随着三峡水库的开始蓄水、洞庭湖区在汛期受上堵下压的情况大大缓解,但局部小灾不断,且暴雨山洪灾害上升为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造成水灾频繁的原因除气候、地理、江湖等因素的影响外,洞庭湖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水利工程失修、人类社会活动的加速等等,也是其重要原因。

旱灾是湖南目前最频发也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四季皆有,而夏秋尤重,并具有“多块块,插花旱,尤以湘中旱重”的特点。这与湖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历史上旱灾就是湖南常见的自然灾害,据历史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55年(刘启二年)至公元1949年的2104年中,有记载的自然灾害共计1590年次,其中旱灾371年次,占自然灾害的18%,平均每5.67年发生一次。近三百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省的旱灾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口急剧增多,垦殖面积扩大,植被遭到破坏,而农田灌溉事业没有相应地得到发展所致。

2008年中国雪灾也是湖南省的重要自然灾害现象。比如2008年湖南省遭遇的冰灾:持续多日的风雨冰雪造成输电线路覆冰覆雪严重,多处电网倒塌、断线造成大面积停电,上亿人口受停电困扰,通信线路中断,电气化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中断,数百万人口被困回家途中,十几个机场关闭,多条高速公路主干线以及国道停运,煤炭及救援物资运输受阻。据统计,此次突发性冰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持续经济损害以及救灾成本达到了1111亿元 。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湖南省辖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共14个地级行政区划;68个县(其中7个自治县)、18个县级市、36个市辖区、共122个县级行政区划。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

主要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近代以来,长沙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沙被评为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现辖6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11819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042.06万人,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3966.11亿元。

作为一座充满活力的都市,长沙市的消费、餐饮、娱乐、休闲等产业都十分发达。而现代化的文教、体育、艺术机构设施及资源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长沙获得“不夜城”“烟火气”评价,以及“夜经济”极其发达的重要原因。

衡阳是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地处南岳衡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得名,又称“雁城”。现辖五区二市五县,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7.74万人,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089.6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衡阳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之一,宗教文化、书院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中国国家老工业基地、全国抗战纪念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定位为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国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中国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此外,衡阳市还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油茶之乡”,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

株洲市,始建于公元214年,古称“建宁”,是中国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一。现辖三县一市五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0万人左右。2022年株洲全市GDP3616.8亿元,地方税收收入136.2亿元,居湖南省第2位,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1.3%,占比居湖南省第1位。

株洲自然风光优美,是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之地,也是新中国“八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株洲也是湖南乃至中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南方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G4沪昆高速铁路等纵横联通,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半小时车程,千吨级轮船通江县达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2022年末,湖南常住人口6604.0万人,比上年减少18.0万人,下降0.27%,其中,城镇居民占六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按城乡人口分布看,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983.0万人,占60.3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21.0万人,占39.69%。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8.99万人,城镇化率提高0.60个百分点,乡村人口减少46.99万人。按性别区分看,男性人口为3399.57万人,占51.16%;女性人口为3244.92万人,占48.8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77。按年龄区分来看,0-14岁人口为1296.95万人,占19.52%;15-59岁人口为4026.41万人,占60.60%;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21.13万人,占19.8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84.21万人,占14.81%)。

民族构成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湖南省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668.52万人,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0.06%。全省有1个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麻阳苗族自治县)、3个比照民族自治地方享受有关优惠政策的县区(桑植县永定区、武陵源区)、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绥宁县会同县沅陵县江永县石门县慈利县)和84个民族乡。民族地区24个县市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州7县(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8%。 

方言

由于湖南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再加上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此地的方言种类较多,从语言通用的范围大小来说,湘语、西南官话和赣语是使用范围最大、人口最多的语言。湘语是湖南的第一大方言,细分下来又可分为怀化方言、湖南衡阳方言、湖南娄底方言、湖南湘潭方言、湖南长沙方言、湖南益阳方言几种。西南官话是湖南的第二大方言,细分下来又有湖南永州方言、湖南衡阳方言,其中衡阳方言也夹杂着老湘语的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南土话、乡话、瓦乡话,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宗教信仰

湖南是中国宗教工作重点省份,截至2023年7月,共有信教群众约544万人,其中佛教369.7万、道教110.8万、伊斯兰教14.4万、天主教4.4万、基督教(新教)44.6万;有宗教活动场所5313处,其中中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6处;现有教职人员约7700人;爱国宗教团体222个,其中湖南省性宗教团体7个(即省佛教协、省道教协、省伊斯兰教协、省天主教爱国会、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省基督教协会);现有宗教院校3所,分别是湖南佛学院、湖南圣经学校和中国道教学院坤道班;宗教界人士中现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375人。具有历史悠久、五教并存;信教人数多、民间信仰多;宗教活动场所多、有影响的寺观多;有影响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和港台湘籍人士较多的特点。

经济

综述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物产丰饶、交通便捷,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好发展,2022年湖南省生产总值(GDP) 48670.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0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8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885.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59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9.5:39.4:51.1。从总量来说,2022年湖南GDP排名全国第九,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2%;但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湖南省人均GDP为7.36万元,低于8.57万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

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稳中向好,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600亿斤。第二产业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工业基础深、门类广,高技术制造业表现亮眼,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不断发展,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1年全国第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航空动力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5%以上,新材料总量规模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市场占有率、钨钢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第三产业是湖南省经济版图中的后起之秀,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393.14亿元,增长8.6%;34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湖南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5%,占消费比重达到11.1%、提高1.7个百分点。此外,湖南省在广电、出版等文化产业方面,占据全国领先地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驰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湖南省省拥有14家国家级开发区、1家综合保税区、67家省级开发区和29家省级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10个优势产业集群。工业领域有机械、轻工、食品(不含烟草制品)、电子信息、石化、有色、冶金、建材、电力等9个千亿产业,有长沙市工程机械、岳阳石化2个千亿产业集群,有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4个千亿产业园区,有22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钢铁集团、湘潭电机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第一产业

2022年,全省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4602.7亿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46元,同比增长6.8%,增速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

湖南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中,水稻、玉米等商业化育种位列国内第一。截至2022年,湖南省共实施了232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6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达64.6千公顷;糖料种植面积7.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18.2千公顷。棉花产量8.2万吨;油料277.0万吨;烤烟19.5万吨;茶叶26.5万吨。全省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48万亩,超国家任务13.4万亩。出栏生猪6248万头,创历史新高。渔业方面,2022年全省水产品总量272.6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081.3亿元,湖南水产业步入“千亿级产业新时代”。截至2022年2月20日,湖南省共有126种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被列入农业农村部的登记保护名录中。其中,南县稻虾米、炎陵黄桃、保靖黄金茶等”湘”字号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与此同时,湖南乡村产业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599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到11.9万个、19.3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全省三分之一的农户。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达到2.1万亿元,同比增长7%;休闲农业实现营收493亿元,同比增长4.8%。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湖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业支撑有力。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19182.58亿元、增长6.1%。其中,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2%,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1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

湖南省的工业根基深、门类广,目前拥有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10个优势产业集群。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其中,工程机械主营业务占全国四分之一,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50强。轨道交通产业方面,湖南省以其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获得了中国唯一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荣誉。该创新中心的构建涵盖了一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创新中心,并得到了62个国家级和62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共同打造了一套全面强大的制造业创新网络,集群营业收入占全国近30%。除了轨道交通产业,湖南的航空动力产业集群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更是高达75%以上,湖南株洲具备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除此之外,湖南新材料总量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市场占有率、硬质合金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轻工业方面,湖南拥有全国轻工业调整和振兴的第一个创新示范性产业园,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湖南省邵东市更素有“百工之乡、商贸之城、民营之都”的美誉,拥有“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皮具箱包生产基地”,“中国注塑打火机出口第一县”等区域发展品牌。

截至2022年,湖南省获批3个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培育了13家国家质量标杆企业,浏阳烟花、醴陵陶瓷等区域品牌享誉全球,酒鬼酒、梦洁家纺等优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第三产业

2022年,湖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24885.06亿元、增长3.5%。湖南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达10364.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高于GDP增速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4%、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1.3%、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从湖南第三产业的GDP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分别占据湖南省第三产业的前三位,比重分别为19.2%/11.3%/9.7%。具体来看,湖南批发零售业相对发达,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7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96.9亿元,增长0.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951.5亿元,增长2.2%;金融业增加值2421.5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2822.0亿元,下降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153.8亿元,增长15.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597.4亿元,增长4.9%。

截至2022年,湖南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8%,利润总额增长7.5%。全年客货运输换算周转量3511.6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7%。货物运输周转量2950.5亿吨公里,增长1.2%。新兴领域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4.7%、29.6%、28.9%、20.4%和14.5%,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5.6%。

固定资产投资

截至2022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6%。其中,民间投资增长8.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7.9%,非国有投资增长11.2%。分投资方向看,民生工程投资增长3.2%,生态环境投资增长1.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6%。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180.3亿元,比上年下降4.6%。

国内外贸易

截至2022年,湖南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050.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从经营地来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466.4亿元,增长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584.3亿元,增长2.8%。从消费类型来看,

商品零售额16758.0亿元,增长2.6%;餐饮收入额2292.6亿元,增长1.0%。从经济区域来看,长株潭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4.7亿元,增长2.4%;湘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8.3亿元,增长2.7%;大湘西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6.0亿元,增长2.0%;洞庭湖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1.7亿元,增长2.6%。

截至2022年,湖南省全年进出口总额7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出口5154.5亿元,增长25.3%;进口1903.6亿元,增长8.3%。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4531.6亿元,增长30.5%;加工贸易出口385.7亿元,下降3.4%。重点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2123.7亿元,增长18.3%;高新技术产品559.2亿元,增长12.2%。分产销国别(地区)看,出口美国725.4亿元,增长2.8%;出口中国香港529.3亿元,增长2.6%;出口欧盟503.8亿元,增长7.8%;出口东盟1163.8亿元,增长68.5%;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121.1亿元,增长52.5%;出口RCEP其他成员国1597.6亿元,增长49.0%。

截至2022年,湖南省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1%。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引进签约2亿元(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515个。

总体而言,2022年湖南省在对外贸易方面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3251亿元,延续了近五年来的高速增长状态。

经济功能区

截至2022年,湖南省共开发144家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其中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等20家国家级园区,124家省级园区。湖南自贸试验区于2020年9月正式实施,范围达119.76平方千米,涵盖长沙、岳阳市郴州市3个片区。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于1992年建立的,该园区肩负着打造湖南省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任,已经形成了包括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生物技术及生命健康在内的“五大产业”格局。截至2022年,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总收入达到了3454.6亿元。

株洲高新区1992年11月经国务院认证,正式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另一个重要区域株洲市天元区于1997年7月设立,内部有313家工业企业,包括14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上市公司。每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23家,而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7家,构成了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岳阳自贸片区聚焦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联动,特别是突出临港经济的发展,特色产业主要包括航运物流、电子商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社会事业

教育

综述

湖南有着悠久的教育传统,建立了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各级教育方面,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拥有普通高校116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47%;各类民办学校10498所,在校学生238.0万人。师资队伍方面,截至2022年,湖南全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65.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1.73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中学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8.51万人,占比为13%。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4.5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79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0.73万人,占比为18.4%。高等教育学校教职工11.8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69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3.26万人,占比39.5%。教育资源和教学方面,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有普通中学、小学1.1万所,教学及辅助用房5362.72万平方米;图书27130万册;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227.25亿元。全省中等职业学校495所;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1298.94万平方米;学校产权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45.37亿元;学校产权图书1490.46万册。高等教育学校(机构)164所(含民办),其中本科层次高等学校52所,学校产权校舍建筑面积3908.94万平方米;学校产权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229.89亿元、学校产权图书13016.75万册。全省幼儿园15998所,拥有图书3035.87万册。

知名学校

湖南省重要大学名单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和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2017年9月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中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

湖南大学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办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同址办学时间最长的高等学府,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称。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全国16所国立大学之一。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学校下设27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门类,形成了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社会学科独具特色、生命医学学科兴起、新兴交叉学科活跃的学科布局。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湖南省重点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湖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设有24个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学校拥有伦理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原地区现代史、发育生物学、理论物理、纯粹数学等6个国家重点学科。

湘潭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办于1958年,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办的综合性中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974年,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湘潭大学复校。1978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6所文理工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2年2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教学部,学科覆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艺等9大门类。

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两地办学,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先后成为国家民委与湖南省政府共建高校、一本批次录取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湖南省高水平建设大学、湖南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有教学学院22个,一级学科41个,覆盖了12大学科门类。

卫生健康

截至2022年年底,湖南省拥有卫生机构共计55329个。其中,包括医院1733家,妇幼保健院(所、站)137家,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0家,乡镇卫生院208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87家,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726家,以及村卫生室36128家。湖南省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达到了51.7万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达到19.7万人,注册护士的数量为24.4万人。医院的床位总数为39.9万张,而乡镇卫生院的床位总数达到10.9万张。

科技

截至2022年,湖南省的研发经费支出以每年15%的速度逐年增长,其增速在中国名列前茅。每年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800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已突破万亿元。技术合同交易的成交额年均增长65.8%,总量超过了2500亿元,科技对经济进步的贡献率超过了60%。在中部地区,湖南省的灯塔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位居首位。此外,湖南省的超级稻每亩双季产量已达到1603.9公斤。湖南省还成功研制了超高速轨道列车、北斗导航系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等技术装。

在2022年年底,湖南省的研究设施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5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2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6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以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3个。此外,还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个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37个

在科研成果方面,湖南省在全年签订了45780项技术合同,技术合同成交金额高达2544.6亿元。在科技成果登记方面,湖南省登记科技成果1086项。

在专利方面,湖南省在2022年的专利授权量为92916件,相比上年有6.1%的下降。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为20423件,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23.3%。在这些专利中,工矿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0706件、12763件和836件。

文化

截至2022年底,湖南省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75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合计146个,公共图书馆144个,以及博物馆和纪念馆共162个。广播电视台(播出机构)数量达到108座。湖南省内的有线电视用户数量为585万户,广播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42%,电视的人口覆盖率为99.7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湖南省有国家级保护目录137个,省级保护目录410个。湖南省在出版方面表现活跃,出版了图书11608种,期刊253种,报纸44种,其出版的图书、期刊和报纸的总印数分别达到5.5亿册、0.9亿册和6.2亿份。

截至2023年,湖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已超过18万件。这些馆藏包括了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楚文化的物件、历代的陶瓷艺术品、书画以及近现代的文物。2019年,湖南博物院的两个展览——“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和“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在第十六届(2018年度)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荣获第一名。

湖南图书馆是中国最早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青年毛泽东曾在此自学,何叔衡同志曾任馆长。1984年,定址韶山北路的湖南图书馆建成开放,胡耀邦同志题写了馆名。湖南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省级文明单位。馆舍面积3.2万㎡,馆内常年设有16个对外服务窗口,服务到馆读者峰值达300万人。现有藏书500余万册,古籍、名人手札、地方文献为本馆特色,藏量居全国前列。家谱、字画等特藏为全国图书馆界稀有。

传媒

湖南省的广电、出版等优势产业在中国保持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7月,湖南广播电视台位列“亚洲电视十强品牌”第5位。湖南广播电视台以湖南卫视最为出名,以创新、活泼、快乐的特点深受观众喜爱,收视率居中国省级卫视第1位;创办了中国大陆首场跨年演唱会,推出了中国首个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其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为“收看人数最多的综艺节目单集”。湖南广电历史可追溯至1949年开播的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于2010年改制为现有湖南省委直属正厅级传媒事业单位,2015年时挂牌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7月与潇影集团、网控集团整合组建成新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9“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湖南广播电视台排名第68位,稳居中国省级广电第1,连续10余年位居省级卫视收视第一名。在2019“亚洲品牌500强”中,湖南广电排名第92位,在亚洲广播电视行业位列中国中央电视台之后,排名第二。

体育

截至2022年,湖南省共有体育场地15.96万个,体育场地面积12372.2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6平方米。其中包括有田径场地7409个,场地面积4118.56万平方米;游泳场地1031个,场地面积171.87万平方米;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场地58387个,乒乓球和羽毛球场49484个,其他球类运动场地2087个;冰雪运动场地15个,场地面积19.08万平方米;共有全民健身路径32243个。截至2022年,湖南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550.1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178项次。

体育赛事

湖南省运动会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体育局承办,是湖南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1959年5月3日,湖南省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在湖南省体育场隆重开幕,开启了湖南省运会的序列。历经63年风雨,湖南省运会见证体育湘军的孕育与成长,2022年9月8日,湖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岳阳举办。

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由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南省体育局和各市局主办的体育赛事,目前已顺利举办了十届,开展高脚、秋千、板鞋竞速、射弩、陀螺、蹴球、押加、毽子、民族健身操等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特色的竞赛项目。另外,经国务院批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7年在湖南省举办。

长沙国际马拉松是由世界田径联合会和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高端品牌赛事,由湖南省体育局长沙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长沙体育产业经营有限公司运营执行,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8届(5届线下赛、3届线上赛),荣获中国田径协会授予的“金牌赛事”称号及世界田径联合会“银标赛事”“精英标牌赛事”称号。长沙市国际马拉松以“精长沙,奔跑天下”为口号,赛道将长沙市的城市风貌、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为全球马拉松爱好者提供了探索中华文化,了解长沙风情的绝佳机会。

知名运动员

作为中国的体育大省,湖南曾诞生过很多知名运动员,其中包括12位奥运冠军和多位世界冠军,如易思玲(射击)、黄博文(足球)、熊倪曹缘(跳水)、龙清泉杨霞(举重)、龚智超(羽毛球)、刘璇李小鹏(体操)等等。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湖南省的16名运动员在举重、赛艇、摔跤、花游等项目摘得2金5银3铜共10枚奖牌。

人居环境

2022年,湖南省内的臭氧平均浓度比上年增加了18.1%,致使14个市州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M2.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的平均浓度较上年都有显著下降,而二氧化硫的平均浓度则与上年持平,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水质断面比例为97.4%,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8个市级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二级标准。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湖南省内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有53个,总面积达90.6万公顷,其中包括23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保护区。还有2个世界地质公园和14个国家地质公园。全年完成的造林面积为33.1万公顷。

到2022年,长江干流湖南段和四水干流的131个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洞庭湖的总磷平均浓度下降了17.8%。在湖南省,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环保治理范本,包括长沙后湖的综合治理、株洲清水塘和湘潭竹埠港的工业污染治理等。在中国水质检测点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比例高达9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提高了6.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稳定,湿地保护率在中国名列前茅。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且湖南省获得了中国唯一的绿色建造试点省份的称号。

社会保障

2022年湖南省城乡居民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3241.5万。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者数量为1892.9万人;失业保险参与者数量为723.9万人;参与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为894.3万人;生育保险的职工参与者人数为723.6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4.8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为34.5万人,其所获的最低生活保障经费为19.4亿元;农村居民中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142.1万人,其所获最低生活保障经费为50.0亿元。到年末,湖南省提供了27.0万张住宿民政机构的床位,收养的人数为12.0万人。其中,养老机构床位为25.3万张,服务的人数为11.2万人。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为3.2万个。

交通

综述

湖南位于中国的中南腹地,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实施“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一带一部”三大战略的重要支撑点。目前,湖南已建设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相结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铁路方面,有中国国内南北向的重要交通线路京广、焦柳铁路两线,东西向有沪昆、黔张常等线。省内地方铁路网络发达,湖南14个市、州和大部分县(市)都有铁路经过,实现“市市通高铁”。公路方面,湖南已实现“县县通高速”。截至202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 7330 公里,在建项目 20 个,共计1621 公里。水运方面,湖南具备“一江一湖四水”这一辐射全省、通江达海的天然优势。全省水运通航总里程1.2万公里,千吨级及以上航道1211公里,千吨级及以上泊位114个。航空方面,已建成由长沙枢纽机场、张家界市旅游干线机场以及岳阳市衡阳市怀化市常德市永州市、邵阳支线机场构成的运输机场群。民航通达国内外166个航点,实现五大洲直航。

公路

湖南省目前的公路网络建设已十分完备,其中,高速公路有“五纵七横”的路网规划,目前仍在持续建设,未来将建成“七纵七横”的高速网络。现有的国家级高速公路有三纵四横,即京港澳、二广、包茂、杭瑞、沪昆、泉南、厦蓉。以下分别根据南北、东西二向分别陈列。

此外,国家级干线还有环线的长沙绕城高速为环线,以及联络线长沙-张家界高速公路。省级高速公路共有横向17条,纵向17条,待贯通路线3条,以及正待扩容的醴娄、长益、益常3条国高网路段。湖南省境内的县乡支线密如蛛网、星落棋布。从数据来看,2022年末湖南省公路通车里程24.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33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31019千米,高速公路7083千米,二级及以上公路26515千米,国道36条13781千米(含16条4959千米中国高速公路),省道214条24501千米(含26条2124千米省级高速公路),县道36396千米,乡道57605千米,村道108656千米,专用公路1001千米。公路密度达114.25千米/百平方千米。农村公路里程203658千米,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通畅,完成25户/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47138千米,实现具备条件建制村100%通客班车。

2023年,湖南交通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000亿元,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枢纽站场、内河水运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力图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奋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同时,全年将完成9个方面重点交通民生实事建设。完成农村公路安防设施6000公里、危桥改造650座。实施普通国省道安防精细化提升1000公里、危旧桥梁改造200座。新建“司机之家”10个。

铁路

湖南省境内铁路网罗布,省内外铁路运输四通八达,截至2022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078公里,较2021年增长2.9%。其中,高速铁路2408公里,增加159公里。目前已实现运营的主要的铁路干线京广铁路沪昆高速铁路焦柳铁路、呼南线、洛湛铁路湘桂铁路、黔张常线等。目前途经湖南境内并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有:京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张吉怀高速铁路渝厦高速铁路呼南高速铁路,普速客运专线有衡柳铁路怀衡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其中京广、沪昆、呼南、渝厦四线为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张吉怀高速铁路为中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通道;南衡、衡柳、怀衡、吉玉、黔吉、广清永为区域铁路连接线。“十四五”期间湖南境内将有新铁路线路陆续投入建设,如渝厦高速铁路长沙至赣州段、襄阳至常德、益阳至娄底、铜仁至吉首、邵阳至永州等项目。

湖南省的铁路枢纽城市主要有:长沙市株洲市衡阳市怀化市。长沙是目前湖南省内最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石长、沪昆、渝厦、长株潭等国内、区域重要铁路线路均在此交汇。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在长沙之前,曾是湖南乃至中国中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曾与郑州并称“北郑南株”。。衡阳、怀化亦是京广、湘广及多条铁路线路交汇的重要节点,在湖南省内交通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

航空

截至2022年,湖南省共建成12个通用航空机场,分别是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永州零陵机场怀化芷江机场衡阳南岳机场、邵阳武冈机场、岳阳三荷机场、湘西民用机场、株洲北湖机场等,同时有55个通用机场场址集中获批,全面建成后湖南有将近80个机场可供通航起降。

1989年8月29日正式通航,是全球百强机场之一(排名98位),中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总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具备年接纳2200万名旅客出入机场的能力。截至2020年,已通航156个国内外机场(其中国内109个,国际及地区47个),国内航线实现省会城市(除武汉市郑州市南昌市外)全部通航和主要经济中心全覆盖,国际开通至法兰克福洛杉矶悉尼墨尔本、伦敦、莫斯科内罗毕等7条远程洲际航线,构建通达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五大洲的航线网络。自建成通航以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通过持续完善基础建设与航空航运服务,成为中国内地第五家、中部首家获“Skytrax国际四星”的千万级客流量机场。

地处世界知名旅游胜地张家界市,于1994年8月18日建成通航,2011年11月17日正式扩大对外国籍飞机开放。先后开通了55个国内城市的航线,以及25个国际地区城市的航线。计划于“十四五”期间,开通10条以上国际定期航线,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努力建成与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相匹配的国际精品旅游机场。

截至2022年,湖南省机场共通达航点155个(国内134个、国际20个、地区1个),其中长沙机场通达航点147个(国内127个、国际19个、地区1个);湖南省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为2502.5万人次、21.3万吨,其中长沙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为1998.3万人次、20.9万吨。

水运

湖南自古就以“一湖四水”(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的天然地理优势,成为中国内河航运的枢纽。目前湖南省航道通航里程1968千米,占中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9.6%,位居中国第三位,被称为“东方的莱茵河”。湖南的内河水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骨干航道为“一纵五横”航道(“一纵”:湘江;“五横”:沅江、淞虎—澧资航道、澧水资江、涟水),另有长株潭港口群、岳阳市港和其他地区重要港口为枢纽。目前已拥有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运输系统,以及现代化、高效畅通且绿色安全的运输体系,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协调发展。

湖南当前拥有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以上的港口16个、100万吨级以上港口5个;靠泊能力100吨级及以上泊位16个,最大靠泊能力可达50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湖南省内河航运以长沙、岳阳2个主要港口为核心、以衡阳港、湘潭港、株洲港、益阳港、南县港、沅江港、常德港、桃源港、津市港、泸溪港、辰溪港、邵阳港、资兴港、娄底港、永州港等15个地区重要港口为基础,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其中,长沙港和岳阳市港为湖南甚至中国的内河航运主要港口。长沙港霞凝港区和常德港盐关港区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岳阳港城陵矶港区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公共交通

湖南省境内各市县皆布有公共交通网络,各市州内部交通便利。主要城市如长沙市湘潭市已形成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具备地铁线路与磁浮线路,其他市州及县域地区公交系统蛛网罗布。

轨道交通

目前,湖南省已拥有轨道交通线路的城市有三个,分别是长沙、凤凰县、湘潭三市,即将开工的城市有株洲市,另外,张家界市邵阳市郴州市衡阳市亦有轨道交通线路建设的规划。

作为湖南省首府,长沙目前已拥有轨道交通地铁线路7条,运营总里程达209公里,另有磁浮线路长沙磁浮快线,线网覆盖长沙主城区全域和长沙县,共设车站156座、其中换乘站19个, 运营里程226.6千米。 并同时在建地铁1号线北延一期、2号线西延二期、6号线东延段、磁浮东延线、7号线一期工程项目,预计新开工4条新线。 

2023年6月28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简称“长株潭西环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运行,长株潭西环线一期与长沙地铁3号线贯通,再分别与4号、1号、6号、2号、5号线无缝对接,长沙、湘潭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城市互联互通。至此,长沙市湘潭市开启地铁同城时代,实现“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公交交通

公交网络方面,湖南省已实现全面公交网络布局,具备高品质、高效能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共汽电车3万余辆,年度完成客运量22.74亿人次、日均623万人次;交通一卡通率先实现全国互联互通。与此同时,湖南各地结合实际,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目前,湖南省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5.88%,居全国第一;在长沙市、株洲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100%。

在县域乡域公交网络方面,湖南省有序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示范县的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加快推进公交线路向具备条件的郊区乡镇适度延伸。例如长沙市交通局按照“全面覆盖、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市区共建”的原则,制定了主城区城乡公交“村村通”实施方案和线网规划方案。2022年8月和11月,先后分两批开通了13条“村村通”城乡公交线路。

湖南省计划于2025年,全省建成6个以上国家“公交都市”;全省首末站发车准点率达到95%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平均达到24%以上,长株潭地区和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8%以上,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5%以上。

人文

湖南省境内历史遗存众多,出土和发现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里耶秦简、走马楼三国吴简以及凤凰古南方长城、岳麓书院、岳阳楼,是湖南悠久历史的浓缩与见证。湖南省有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永州市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洪江古建筑群等228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自古崇文重教,书院最多时达280所,岳麓书院是其中翘楚。湖南民俗多姿多彩,湘绣、滩头木版年画、皮影戏、江永女书等137项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昆曲、湘剧、祁剧和常德丝弦等民间歌舞享誉中外。湘西苗族的巫文化、德夯苗寨风情、以茅古斯和摆手舞为特色的土家情调等民俗别具一格。湘菜源远流长,早在中国汉代就已形成菜系,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

文物古迹

综述

截至2021年底,湖南共有22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累计获“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3项,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39处、中国传统村落658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3处,国家大遗址6处10个点,在建和建成的国家遗址公园5处;湖南省已查明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可移动文物200余万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444家,登记备案博物馆176家;有20366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摩崖石刻、近现代纪念建筑、民族民俗建筑,其中古遗址4814处、古墓葬4639处、古建筑6420处、石窟寺及石刻590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831处。 

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5粒稻谷,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已12000多年。该考古发现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澧县城头山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城遗址,面积18.7公顷,距今6000多年,1991年至201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先后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9000多平方米,发现了距今6500年前的古稻田,距今6100年前的夯土城墙、护城河、以及生活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大型祭坛等遗迹遗存,出土文物1万6千多件。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分别是汉初长沙国丞相、第一代侯利苍,利苍的妻子辛追及他们的儿子利豨的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距今2100多年的女尸。女尸外形完整,出土时关节可以弯动,肌肤尚有弹性,堪称世界考古发现的奇迹;出土的帛书帛画帛地图,是中原地区古代典籍的一次空前发现,被誉为“地下图书馆”。

2002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遗址一号井出土3.7万余枚简牍,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官署档案遗存,内容涉及邮传、历术、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秦代典籍的一次大发现,为研究秦代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献资料。 

简称长沙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石渚湖沿岸及湘江东岸一带,兴于中唐,衰于五代十国。遗址发现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结合北方三彩工艺形成的彩瓷窑,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以多彩和模印贴花装饰著称,褐绿红蓝等彩绘画、题诗于瓷是其最大创新。早期产品主要用于外销,鼎盛时期内外销两旺。

主要流传在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这种文字只在女性群体内使用,是世界上唯一确证的以性别划分的文字。女书记录的是当地的土话,诵读时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按内容主要分为结交书、三朝书和苦情书三大类。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6月末,湖南省共有13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1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4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412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6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223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73个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昆曲“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皮影戏” “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4个项目,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农历端午节,俗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上古时期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关于端午的起源,有种说法是,端午是中国古代南方荆楚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到了汉代,这些习俗逐渐向五月五日转移,遂成端午习俗。长期以来,对于端午节起源还有很多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其中,纪念屈原说是流传最广的。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此后,汨罗先民出于对屈原的崇仰与爱戴,便把端午节和这个节日里所有的活动,如划龙舟、祭龙、插香蒲野艾蒿包粽子、踏青等,全部献给了屈原。从此,端午节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渐渐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给这个古老的节日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湖南皮影戏的影人多为“纸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雕刻刀法较为丰富,虚实结合,繁简相映。湖南皮影戏分类较细,如旦脚细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表演时细腻传神,动作性很强。湖南皮影戏传统剧目达数百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上溯屈贾,屈原贾谊虽非湘籍人士,但对湖南影响极为深远。战国时期,屈原创“楚辞”,忠而被谤自沉汨罗江,品德高尚,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西汉初期,贾谊力主改革而被贬长沙市4年,其活动和著述对长沙和湖南文化、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世称“贾长沙”。 两宋以来的湖南文化,称为“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重新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 湖湘学派:以“二程”(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宋代理学的一个派别,黄宗羲称之为“湖南一派”,梁启超命名为“湖湘学派”。当代史学家侯外庐指出:“湖南是宋代理学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以衡麓(衡山)、岳麓区潭州,今长沙市)为中心,由胡宏开其端。张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众,因而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

饮食

湖南的地势地貌,湘北多为湖区,湘西南多为山区,湘中则为典型的丘陵地带。这种地域上的差异,导致了湖南各地饮食风俗的多样性。于是它可以划为三个食风区,即湘西食风区、湘中南食风区和湘北食风区。湖南的饮食文化可以概括为“嗜辣好苦”,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法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湘菜

“天下烟火,半湖湘”,湖南菜,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湘江流域的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地理位置上,湘东南多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和珍野味。西汉湘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显见湘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

2021年湖南卫视纪录片《傲椒的湘菜》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湘菜风,按照中烹协2022年统计,湘菜、粤菜川菜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7.6%、16.2%、16.1%,湘菜跃居全国第一。根据红餐网近期出版的《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显示,在中式正餐细分菜系的门店数量中,川、湘、粤三大菜系保持着统治地位,尤以湘菜马首是瞻,门店数最多。而据观研天下数据预测,到2026年湘菜餐饮行业的产值规模将达到5242.2亿元。未来5至10年,湘菜可能会成为增长最快的菜系之一。

湖南小吃

湖南小吃,历史渊源大远。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留下了“鳖炰羔,有浆些”的诗句,令人联想到如今仍流行于长沙市一带的“八宝龟羊汤”。粽子更是为湖南人民始创。清代,湖南各类小吃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清代《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中描写“”长沙省城近属有治豆腐脑,绿豆粉、绿豆稀饭、油煎臭豆腐干之类,亦皆担行卖与人吃。朝则油条之类,夜则荷南饼之类,皆提篮唱卖,又有饺饵担兼卖切面、汤圆,夜行摇铜盘、敲小木梆为号,至四、五更不已”。文中所描述的小吃已达数十余种,湖南小吃之饮食文化的兴盛,可见一斑。

长沙臭豆腐,长沙人又称臭干子。臭豆腐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老人常吃臭豆腐,可以增加食欲,还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长沙臭豆腐可以做成黄、黑、蓝三种,色焦黄,外焦里嫩,鲜而香辣。

老字号

原来是一座神庙,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庙以后,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办庙会,举行隆重的祭祀,自此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与上海市城隍庙,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天桥一样热闹非凡,独具风味的小吃场所。民国时期,火宫殿的小吃日益兴盛。原先的小吃摊担,并无固定铺面,文夕大火,火宫殿全部建筑惨遭厄运,焚毁殆尽,1941年重建神庙,并建成木架棚屋48间,一批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相继恢复和涌现。有坡子街总店、东塘分店、五一路分店三家营业场所,综合营业面积达5000平方米。

前身叫“玉楼春”,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设于青石桥(现解放路)。清末曾国藩之孙、湘乡市翰林曾广钧曾登楼用膳,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麻辣子鸡汤饱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诗句。民国九年(1920年),由当时被尊为“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担任经理,改店名为“玉楼东”。1985年为扩大经营,振兴湘菜,恢复了“玉楼东酒家” 的牌子。有不少湘菜名师如舒桂卿、蔡海云、周子云、王墨泉等人先后在此掌勺献艺。目前玉楼东已多处开设分店,成功举办十二届美食节。

习俗节庆

概述

湖南的民俗文化是“长江文明”“稻作文明”与“巫风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其中汉族群体与其他地区的汉族习俗相同,有龙崇拜和稻文化崇拜,如桂阳地区盛行舞龙耍狮等乡土文化、邵东市的坝上长龙表演。而丰富的少数民族风俗,则给湘湖文化带来更多靓丽的色彩,如永州瑶族干鸟节、湘西白族火把节、湘西土家族舍巴节、武冈市六月六尝新节、瑶族女孩们的斗牛节、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南岳衡山人新年敬祝融的“出天行”。由于各民族聚居互通有无,习俗呈现融合态势。湖南的习俗节庆还有楚文化的特征,楚人崇巫,“信鬼神,好淫祠”,与南方地区尚鬼神之俗相近。另外,湖南民俗既有区域文化特征上的同一性,又有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带来的差异性,早在汉代,杨雄就已指出湖南“江湘”与“江沅”“沅澧之间”在民俗文化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观察顺应自然规律变化,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湖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很多都有将二十四节气作为特殊节日的民俗,比如,安仁赶分社,是湖南郴州市安仁县一项与炎帝神农紧密关联的民间岁时节令活动,热闹程度类似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祀神祈谷、集会结社、赶场交易、吃药下田。“赶秋节”则是湖南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赶苗家秋节的活动有打秋千、唱苗歌、打苗鼓。

端午节在湖南西部沅澧流域特别受重视,普遍存在竞渡习俗,相当多的地方有大端午和小端午之分,即在五月十五再过一次大端午,而在东部湘资流域只有平原河鲁地带才有竞渡习俗,南部丘陵山区没有这一类民俗活动。

婚丧嫁娶习俗方面,东部湘资流域流行堂歌,而西部沅澧流域流行哭嫁;东部湘资流域婿不亲迎,花轿到门之前新婿还要暂避,而西部沅澧流域很多地方的新郎都在婚日赴女家行奠雁礼,然后先花轿而返;湘资流域送亲客一般都是男性,沅澧流域多是女性,尤其是娘家嫂子必往等等。

艺术

地方戏曲

湖湘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的历史,群众基础广泛,剧种多,声腔盛,最早形的是高腔,它具有弋阳腔和青阳腔基本的演唱方式和特点,明代万历年间,昆调和青阳腔同时传入湖南,而最晚传入湖南的大戏剧种声腔调是弹腔(又称“乱弹”),传入时间是在清代以后,至此,高、昆、弹诸腔构成了湖湘地方大戏诸剧种的基本声腔。

湘剧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流传于湘、资二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区。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间九年(公元1920年)长沙市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又因它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的,故一度称为"长沙湘剧"。湘剧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弹腔(南北路及一些杂曲小调)四大声腔和一些杂曲小调,其戏剧表演程式严谨,服饰、脸谱都具有浓厚的湖湘地方特色。湘剧剧目十分丰富,在清代道光咸丰时,多达千余个,经过百多年的消长更迭,到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剧目尚有682个,《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尼》《拜月记》《生死牌》等都是为老百姓所喜欢的优秀剧目。

早在战国时代,湖南就有用于陪葬的乐俑和歌舞俑,后来木偶成了巫、傩办法事必不可少的道具。随着曲折产生、发展,木偶被用来扮演戏目,到清代逐渐盛行。湖南木偶戏的种类流派较多,主要有杖头木偶、悬丝傀儡和布袋木偶三种。其中,杖头木偶按戏曲声腔表演分祁阳市(唱祁剧)、衡山(唱湘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唱辰河戏)、常德市(唱武陵戏)四个流派,各流行于周围地区。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分别浒于平江县邵阳市一带。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大的是杖头木偶,并且在技术上有较多的革新,综合使用灯光、布景,大大提高了审美效果。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通过继承与创新,创作了《金鳞记》《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火云鸟》《猎人海力布》《石三伢子》等剧目,在国内外木偶中国艺术节中屡屡获奖。

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是历代洞庭湖流域渔民所唱歌谣的总称,由渔民口头创作,即兴演唱,以群体和家族的方式传承,是洞庭湖区传承历史最悠久、群众基础最广泛、区域影响力最深远的珍贵文化遗产。洞庭渔歌是具有岳阳市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音乐,旋律丰富多彩,演唱内容涉及劳动、生活、爱情、送别、祭祀、弘道等,拥有独唱、齐唱、领和式齐唱、吹奏、对唱、歌舞、纯自然和声演唱、弹唱等8种表现形式,予人以开阔、淋漓的新鲜之感。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原名“弹词”,又称“唱讲” “讲评” “平讲曲”,最初由两人演唱,在街头流动演出,俗称“打街”。演出时一人怀抱月琴,一人手执渔鼓筒、简板、,合称“三响”。后发展为茶馆“坐棚”演唱,既可出“单档”,由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出“双档”,由两人合作演唱。长沙弹词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具有“古、多、广、情、谐”的艺术特征。唱腔甜美圆润,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字字入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长沙弹词形成了廖、周、舒三大传统流派。

特产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工艺。它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素有“湘绣甲天下”的美誉。湘绣的发源地是在长沙市。今天见到的最早湘绣实物,是1958年从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龙凤绣绢。清朝末年,湘绣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在民间刺绣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苏绣、粤绣的长处而卓然兴起。1898年,长沙开设了第一个湘绣庄吴彩霞绣庄,以后逐渐走向繁荣,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期。

全国三大名扇之一,始于明末清初,解放前,主要是利用岳阳市优厚的孟宗竹资源及快捷的水、陆交通为全国各地扇厂提供扇骨等半成品,远销沈阳、北京、武汉、上海、南京、苏杭等地,早期为全国扇骨生产集散地,经几代人努力,整合楠竹资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涌现一批如李忠友等制扇精英,才真正开始了成规模制成品扇的历史。

凤凰扎染艺术,以它的精、奇、巧、妙、美而闻名中外,是苗族土家族多种民间印染工艺的一种。

制作需挑选新鲜的猪肉,经烟火熏染数月,等腌料入味,等烟火撩干水分。湘西腊肉是湘西的特色食品,也是当地过年、日常必备肉类,做法多样,清焖爆炒皆宜。

风景名胜

湖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以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风情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独特的湖南民俗文化景观。截至2021年底,湖南共有71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其中包括22处国家级风景区(含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区崀山),49处省级风景区,总规划面积约6752.6平方千米,占湖南省国土面积的3.2%。国家级风景区数量居中国第1位。省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名列中国第4,风景区总数量位于中国第2位。

湖南文化旅游产业规模逐年壮大,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经济增长点,2022年湖南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608.9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9%;占GDP的比重为5.36%。在全口径增加值中,2022年全省旅游业(不含相关产业)增加值2325.80亿元,占全省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9.15%。已经具备了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自然景观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总面积397平方千米。享有“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之美誉。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中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旅游业是张家界的支柱产业,2022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前六位的市是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郴州市岳阳市湘潭市常德市,其中张家界的产业占比最高,达32.50%。

湖南岳阳洞庭湖旅游度假区(南湖新区),度假区的管辖面积约为25.18平方千米。南湖古称“泄湖”,是洞庭湖畔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约为13.78平方千米,湖岸线总长28.2平方千米,是国家级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风景资源。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优秀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被评为“中国最佳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最佳生态房车露营目的地”称号。

人文景观

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赵恒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张栻曾主持讲学,当时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说法。在朱、张讲学时期,湖湘弟子中的彭龟年吴猎游九功胡大时等,被称为“岳麓巨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曾国荃刘长佑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都是岳麓书院出身。历代文献史籍把岳麓书院和孔子讲学处并提,称为“潇湘洙泗”。

位于长沙市,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后门沿石径上行几百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句意,改为爱晚亭。毛泽东青年时代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爱晚亭为八柱重檐古亭,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攒尖宝顶,内柱为红色木柱,外柱为花岗石方柱,天花彩绘藻井,爱晚亭在中国亭台建筑中影响甚大,是亭台之中的经典建筑,与宋代庆历六年(1046年)建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建于西湖的湖心亭,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建于北京的陶然亭公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岳阳市楼景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自古以来,享有“洞庭湖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是其核心景点,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共有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互相榫合,结为整体。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原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9月,经中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区位于古城长沙市湘江之中,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所在,以特有的伟人文化与浓厚的湖湘文化为特色,山水相依,婀娜秀美,是长沙“山、水、洲、城”、“一洲两岸”景色交融的视觉核心,是长沙的一张地理风景名片。通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桔子洲景区现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点、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湖南百景之一、零陵区八景景区、长沙十大地标名片之一、长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位于湖南省西部,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区腹地,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凤凰古城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水风光秀美、名人英才辈出。 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4年与平遥县、云南丽江被众评为的“中国三大古城”。2005年入选《光明日报》评选的“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小镇”并居榜首。 

历史文化名城

湖南现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岳阳市永州市市和凤凰县。长沙市于1982年列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凤凰县、永州市分别于1994年、2001年、2016年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22年湖南省旅游产业增加值数据来看,全省有十一个市州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总量排前六位的是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张家界市郴州市,分别为655.41亿元、282.51亿元、228.50亿元、210.50亿元、192.50亿元、180.72亿元。

古称巴陵,距今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1994年1月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首批沿江开放之重地,先后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20多块国家名片。  

古称“零陵”,为潇、湘二水汇合处,也称“零陵区”。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古城格局保存完好。 1988年,永州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13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对外交流

截至2023年7月,湖南省共与2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济和贸易的友好关系,“湘字号”企业走进109个国家和地区,在湖南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了188家,中欧班列稳定运行1000列以上。马拉维长沙市设立领事馆获批,国际友城达104对,如湖南省-美国科罗拉多州、湖南省-法国中央大区、湖南省-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湖南省-英国林肯郡、湖南省-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省长期落户,海关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综合保税区和口岸等平台数量居中部前列。

著名人物

湖南自古就多出豪士名流,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全省有83人被列入《中国历代名人辞典》,占全国历史名人的10%以上。

重要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