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山村 :浙江省衢州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1 13:44

浦山村位于浙江省州市龙游县西部,地处丘陵。村东距县城4公里,与龙游镇方门街接壤,北靠浙赣铁路和320国道。1992年属詹家镇,为镇人民政府驻地。下辖浦山、凉亭、九里桥、西庄、虎塔嘴、泉井垄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浦山。全村308户,1058人。其中畲族192户,663人,占全村总人口62%。耕地1341.6亩,黄土荒山千余亩。

2019年12月3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历史沿革

浦山原名大合,清左宗棠部曾在此地安营扎寨,与踞守龙游城的太平军对峙,战后这里一片荒芜。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福建福安市雷姓五兄弟徙此垦荒定居。以后又有畲民陆续迁入,形成一个自然村,以雷、蓝、钟三姓为多。因畲民以白茅搭铺而居,当地人称之为铺山。1949年后,村里兴修了水利,告别了缺水的历史,铺山又改为浦山

1962年,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江华来此视察,风趣地对村民说:浦山又要改名富山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村里无赌博、无盗窃、无早婚早育、无超计划生育。过去畲汉禁止通婚,如今畲汉联姻结亲,和睦相处。两族村民谦让随和,不计较得失,上级拨给畲民建电灌的经费,畲族村民坚持把机埠建在汉族村民居住集中的河埠上。村里很少有民事纠纷。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先后表彰浦山村,授予浦山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的称号。1989年,浦山村被龙游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0年浦山村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

社会

村庄解放

1949年前,畲民比汉族人多一重民族压迫,他们在当地被视为异族、贱民,叫做山哈公、山哈婆,官府视之如草,待之如牛,不准住平原、走大路。浦山离县城不远,但几乎没有一个畲民逛过县城,更无进过县衙见过官的。

1949年后,畲民彻底翻了身,作了浦山土地的主人。1955年,浦山村建立了中共支部,雷新福担任了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个旧社会靠租佃、砍柴换米度日的雇农带领畲汉翻身农民奋战在治山治水第一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雷新福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1957年和1962年两度上北京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扶持浦山畲族村民发展生产,多次调拨资金,帮助浦山兴建水利工程。浦山人说:旧社会不把我们当人看,新社会共产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就对不起党和政府!省委书记江华瑶族自治县到浦山视察时,高度评价了浦山畲汉社员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赞扬支部一班人团结进步、发展生产的战略眼光。40多年来,浦山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战天斗地,以当家作主的精神参政议政。村里有县人大代表,有县政协委员,村干部中畲族村民占了一半多。村里有22人被提拔为国家干部,有不少人在市、县级机关部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原村团支部书记雷长林1984年被选为龙游县副县长。

村庄建设

1949年前的浦山,是一个荒山一片、杂草丛生、严重缺水的村落,村民饮用水全在村东一口又小又脏、看得见孑孓翻跟斗的泥塘里。遇上大旱年,天没亮接水的人就排成了长龙。一年一熟的靠天田,亩产不过百斤,村民只有靠砍柴换米度日。1955年,村党支部建立后,首先打响了兴修水利的第一仗,1957年建成蓄水量2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0余亩的莲塘水库。1962年又建造了九里桥机埠。1976年将村东常年歉收的40亩低洼湖田改建成大塘湖蓄水库,蓄水量8万立方米。1988~1992年又投资15万元新建三条共360米长的渠道,一座高压泵房,铺设管道1000多米,延伸姜席堰西干渠。全村形成西有莲塘水库、东有大塘湖、南引姜席堰水、东北有九里桥机埠的水利综合配套工程。

干旱的浦山有了水,为千余亩荒山开发创造了条件。1972年党支部派人去桔区学习柑橘属种植技术,当年在162亩荒山上栽了6000余株柑桔,2000多株金柑,全部成活。次年,团支部书记雷长林带头请战,率领团员、青年在莲塘水库四周的荒山种上317亩杉木,今已郁郁葱葱,蓄材1800立方米以上。柑桔发展到260多亩,果实累累,1989年总产量达11万公斤。村东南340亩荒山全部种上了茶叶。又建造了茶厂,安装揉茶机、烘干机、炒青机等,实现种茶、制茶一条龙。1990年浦山再度掀起开发性生产热潮,新开发荒山293亩,种植柑橘属120亩,板栗25亩。

经过40余年的创业,浦山70%以上的土地达到旱涝保收。过去贫瘠的土地,如今水渠纵横,果树飘香,粮食连年丰收,1992年粮食总产量895吨,人均拥有粮食850公斤,加上多种经营的发展,浦山村集体经济成倍增长,1992年村社会总产值178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7万元,人均收入900元以上,比1978年增长了9倍。

集体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衣着上,昔日畲民不分酷暑严寒都穿一身缀满补丁的衣裤,如今的浦山新一代打扮得跟城里人一样时髦。住房,昔日斗式的茅铺连荒岗,1989年后随着最后一特殊困难户新房的建造,浦山村再也找不到茅铺的踪迹,代之而起的是鳞次栉比的水泥砖瓦房,全村二层以上新楼房有50多幢。畲民住房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追求美观大方,水泥栏杆拼花着色,多姿多彩,室内布置整齐清爽,房屋庭院结构,房前屋后修竹婆娑,果树成荫。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村民利用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从事个体饮食业有20余户,理发缝纫修理业13户,杂货店6户,个体驾驶员2户,手扶拖拉机运输业12户,常年劳务输出20余人,有8户村民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现在全村的二女户由集体实行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老干部实行退休金制度。30年前,江华提出浦山要变富山的预言已经实现,浦山成了名符其实的富山。

教育事业

畲民长期被剥夺进学校受教育的权利,浦山人几乎都是睁眼瞎。50年代合作化时,全村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大队会计。

1952年,中共龙游县委把浦山列为重点扫除文盲村,派了专职教师任教。村党支部修缮了村北祠堂,办起了浦山村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光明小学,30多名畲族子女进了学校。

随着学龄儿童的增加,原来狭小的祠堂已不适应,1957年在村集体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村党支部又新建了一座140平方米的新校舍,添置了课桌凳。学校定名为浦山小学,上级选派了2名优秀教师到村里任教。

1979年,党支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西庄划出3亩荒地,投资20万元,盖起了一幢4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平整出1000多平方米操场,购置了教学设备,经批准建立了全县第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浦山畲族完小。同时还办了幼儿班。随着村级经济的发展,畲民对文化知识的要求愈来愈迫切,1992年浦山再度投资11000多元为学校完成了六配套工程。现在全村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升学率达100%。

为鼓励教育和培养人才,村里设立了奖学金制度,对考入大中专院校和在各种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150~200元的奖励。村干部尊师重教,逢年过节都要慰问教师。1972~1992年村里已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50余名,其中研究生2名,还有不少家庭一户出2名大学生,全村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人口65%以上。1988年浦山村被评为龙游县基础教育先进村。1990年,成为龙游县首批教育达标村之一。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参考资料

乡镇(街道)简介>.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4-02

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国文明网.2020-11-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