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明 :南京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4

潘少明,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人物经历

1990年亚洲理工学院学习遥感在海岸带管理中的应用,1997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美国格林奈尔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海洋学会河口海岸分会理事。现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任南京大学连云港市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海洋放射性应用、海洋沉积、海岸带资源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贡献

主持中加合作同位素实验室的工作,连续多年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持的海洋沉积物放射性对比,210Pb分析精度达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

1994年参加编写的《海洋技术》(高科技知识丛书之一)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

王安东,潘少明,2011,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最大蓄积峰的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31,2。

刘志勇,潘少明,殷勇,黄家祥,王安东,庞仁松,2010,临洪河口现代沉积环境及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地球化学, 39,5,456-468。

王安东,潘少明,张永战,刘志勇,2010,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速率,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0,3,1-6。

何坚,潘少明,沙红良,陈望琴,2010,长江大通站床沙粒径变化及其对流域工程建设的响应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6,3,350-357。

刘志勇,潘少明,程功弼,李向东,2010,珠江口沉积物210Pb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沉积学报,28,1,104-113。

潘少明,郭大永,刘志勇,2008,137Cs剖面的沉积信息提取,以香港贝澳湿地为例,沉积学报,26,4,655-660。

潘少明、施晓东、J.N. Smith, 1995,海南岛三亚港现代沉积速率研究,海洋与湖沼,26,132-137。

潘少明、王雪瑜、J.N. Smith, 1994,海南岛洋浦港现代沉积速率,沉积学报,12,86-93。

潘少明、朱大奎等,1997,河口港湾沉积物中的计算机科学137剖面及其沉积学意义,沉积学报,15,4,67-71。

潘少明、施晓东等, 1999,围海造地工程对维多利亚港现代沉积作用的影响, 沉积学报,1,22-28。

张燕、潘少明等,2005,用137Cs计年法确定湖泊沉积物沉积速率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6,671-678。

汪亚平,潘少明,H.V. Wang,高建华等,2006。长江口水沙入海通量的观测与分析。地理学报,61,1,35-46。

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8,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137Cs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第四纪研究,28,4,628-639。

张瑞,潘少明,汪亚平,高建华,2009,长江河口水下三角洲210Pb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速率,沉积学报,27,4,704-713。

刘旭英,潘少明,2009,α法与γ法测定Pb-210活度的对比,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28-37。

张瑞,汪亚平,高建华,潘少明,2008,长江口泥质区垂向沉积结构及其环境指示义。海洋学报,30,1,80-90。

张瑞汪亚平,潘少明,2008,长江大通入河口区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海洋通报,27,2,1-9。

丁艳峰,潘少明,2007,近50年黄河入海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纪研究,27,709-717.

丁艳峰,潘少明,许祝华,2009,近50年来黄河入海径流量变化的初步分析,海洋开发与管理,26,5,67-73。

李炎、潘少明、施晓东,1992。椒江河口高含沙量区的现代沉积速率,南京大学学报,28,623-632。

王栋,潘少明,吴吉春,朱庆平,2006。黄河水沙特征及调水调沙下的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地理学报(台湾),44,55-65。

王爱军,高抒,贾建军,潘少明,2005. 江苏王港盐沼的现代沉积速率. 地理学报,60(1),61-70

贾建军,高抒,高建华,潘少明等,2005。珠江口河流输沙、河口沉积与粒度信息之间的联系。海洋科学进展,23(3),297-304。

夏小明,杨辉李炎,李伯根,潘少明,2003。长江口—杭州湾连海区的现代沉积速率,沉积学报,1,130-141。

朱大奎、李海宇、潘少明、尤坤元等,1999。深圳湾海底沉积层的研究,地理学报,3,224-232。

杨宝国、朱大奎、潘少明,1997。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其邻近海域海底沉积物研究,第四纪地质研究,4,316。

朱晓东施晓东、潘少明,1996。影响沉积物中有孔虫丰度的死态因素探讨,南京大学学报,32,664。

获奖记录

1995年获江苏省海岛调查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1996年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发展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AQCS比对证书、2002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2012年12月23日获科技部2012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