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文章

更新时间:2024-09-20 14:08

《热论》是《素问》中的第三十一篇文章,本篇系统讨论了外感热病的概念、成因、主症、六经辨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预后、饮食禁忌等问题。除了本篇以外,《黄帝内经》中论及热病的尚有《素问》的《刺热篇》、《评热病论》,《灵枢经》的《五邪》、《寒热病》、《热病》等篇。但对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治疗、预后、禁忌作全面讨论的当推本篇,故以《热论》名篇。

作品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穴,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寐也;三日少阳病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言;三日则少阳病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作品注释

1、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杨上善:“寒极为热,三阴三阳之脉,五脏六腑受热为病,名曰热病。斯之热病,本因受寒,伤多亦为寒气所伤,得之热病。以本为名,故称此热病伤寒类也。”

2、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李念:“巨阳者,太阳也,太阳为六阳之长,统摄诸阳。”

3、风府穴:穴名,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属督脉

4、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张景岳:“人伤于寒,而传为热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故虽甚不死。”

5、两感于寒:一脏一腑,阴阳两经,表里俱受寒邪,谓之两感。

6、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张景岳:“人身经络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之序,则太阳为三阳,阳中之阳也;阳明为二阳,居太阳之次;少阳病为一阳,居阳明之次;此三阳为表也。三阴之序,则太阴为三阴,居少阳之次;少阴为二阴,居太阴之次;厥阴为一阴,居少阴之次;此三阴为里也。其次序之数,则自内而外,故各有一、二、三之先后者如此。又如邪之中人,必自外而内。”又如《皮部论》篇曰:“邪客于皮,则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此所以邪必先于皮毛,经必始于太阳,而后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如下文之谓也。”

7、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经脉,从头项下肩,挟背抵腰,故则头项腰脊强痛。

8、不寐也:李念莪:“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

9、少阳主胆:《新校正》:“按全元起本‘胆’作骨。”《太素》、《针灸甲乙经》并作“骨”。丹波元简:“盖太阳主皮肤,阳明主肉,少阳病主骨,从外而内,始是半表半里之部分,故改胆作骨,于义为长。”

10、三阳经脉皆受其病,其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李念莪:“三阳为表属腑,故可汗而愈也。未入于脏者,深明入脏则不可轻汗也。”

11、四日太阴受之:张景岳:“邪在三阳,失于汗解,则入三阴,自太阴始也。”

12、故口燥舌干而渴:李念莪:“肾本属水,而热邪耗之,故燥渴也。”

13、故烦满而囊缩:满,同懑,烦闷的意思;囊,指阴囊。李念莪:“传至厥阴而六经偏矣,邪热已极,故为烦满。”

14、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王冰:“邪气渐退,经气渐和,故少愈。”

15、腹减如故:指腹部胀满的症状消失而恢复如常。

16、嚏:打喷嚏。此为阳气和利,病情将愈之兆。《灵枢·口问》云:“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17、大气:指邪气。王冰:“大气,谓大邪之气。”

18、治之各通其脏脉:其意思为当随经分治。

19、汗,泄:汗,指汗法;泄,指泄法。程郊倩云:“汗泄二字,俱是刺法。”可参考。

20、遗:杨上善:“遗,馀也。大气虽去,犹有残热在脏腑之内外,因多食以谷气热与故热相薄,重发热病,名曰馀热病也。”

21、相薄:薄同搏。互相冲突搏结的意思。

22、两热相合:谓所藏之热与谷气之热相侵薄。

23、调其逆从:根据病情而予以适当的治疗,或逆治,或从治。

24、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张景岳:“复者,病复作。遗则延久也。”

25、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太阳与少阴为表里,病在太阳则头痛,在少阴则口干而烦满。下文与此类同。

26、谵言:谵,多言也。王冰:“谵言,谓妄谬而不次也。”

27、阳明者……故死矣:张景岳:“阳明为水谷气血之海,胃气之所出也,故为十二经脉之长,且为多气多血之经,若感于邪,其邪必甚,故不知人。凡两感于邪者,三日之后,胃气乃尽,故当死也。”

28、温:指温病

29、病温、病暑:丹波元简:“温病、暑病,皆是热病,以时异其名耳。”

30、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张景岳:“暑气侵人,当令有汗,则暑随汗出,故曰勿止。”

作品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的所谓外感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多发生在六至七天之间,痊愈的多在十天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理解,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是人体诸阳经的统率。它的经脉连于风府穴(与督脉相会并行走于人体背部,而督脉总督全身的阳经),所以能主持一身之阳气,为三阳之表。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就会患热病,发热即使很重也不会死亡;如果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的,就难免要死亡了。

黄帝说:希望听听感邪之后的发病情况。岐伯说:人体感受寒邪的第一天是太阳经受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牵强不舒;第二天邪气传入阳明经,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挟鼻连络于目,所以身体发热,两目疼痛,鼻腔干燥,不能安卧;第三天邪气传入少阳经,少阳经主骨,其经脉循行于两胁,上络于耳,所以胸胁疼痛而耳聋。三阳经络都受邪而发病,但邪气尚未传入五脏之里的,都可用发汗的方法治愈。第四天邪气传人太阴经,太阴经脉布散于胃中,上络于咽喉,所以腹中胀满、咽喉干燥;第五天邪气传入少阴经,少阴经脉贯穿肾中并上络于肺,连接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邪气传入厥阴经,厥阴经脉环绕前阴而联络于肝,所以烦闷不安、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五脏六腑都已受到病邪的侵害,营卫不能运行,五脏精气闭阻不通,就会死亡了。

如果不是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生的热病,第七天太阳经病气衰退,头痛减轻;第八天阳明经病气衰退,身热渐退;第九天少阳经病气衰退,耳聋好转;第十天太阴经病气衰退,腹满消失而思进饮食;第十一天少阴经病气衰退,口渴停止,不烦满,舌不干,开始打喷嚏;第十二天厥阴经病气衰退,阴囊松缓,少腹部的拘急亦减轻。邪气全部退去,疾病日渐痊愈了。黄帝问: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治疗应辨清疾病所在的脏腑经脉,分别予以调治,疾病就日渐衰退而痊愈了。一般而言,病程不满三天而在表的,可用发汗的方法使之痊愈;如果病程已满三天而入里的,可用泄热攻下的方法使之痊愈。

黄帝说:热病已接近痊愈,有时发生余热稽留不退,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凡是有余热稽留不退的,大都是因为在发热较甚时勉强进食,所以导致余热不退而遗留。像这样的情况,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废热蕴藏于体内,(如病人勉强进食)那么进食的谷气之热与病之余热相互搏结,就会出现余热遗留不清的现象。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治疗遗留的余热呢?岐伯说:观察病人的虚实,调治其反常的情况,就可以使疾病痊愈。黄帝问:患了热病应当禁忌什么呢?岐伯答:热病稍有好转,吃了肉类等难消化的食物就会复发,过多地进食则会使余热遗留不清,这些都是热病应当禁忌的。

黄帝问:表里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的病人,其受邪经脉和相应的症状是怎样的?岐伯说: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病人,第一天是太阳和少阴同病,症见头痛、口干、烦闷;第二天是阳明和太阴同病,症见腹中胀满、身体发热、不欲饮食,甚则神昏谵语;第三天是少阳病和厥阴同病,症见耳聋,阴囊收缩,四肢逆冷。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水浆不能饮入、神志昏迷而不识人的情况,到第六天就会死亡。黄帝问:五脏巳经损伤,六腑也不通畅,营卫不能正常运行,像这样之后,为什么还要到三天之后才死亡呢?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之长,其血气旺盛,故感邪后热势必重,易神志昏迷不知人。三天之后,阳明经的气血才被耗尽,所以就死亡了。

大凡感受寒邪而引起的温病,在夏至以前发病的是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是暑病。(暑病多有出汗)暑邪应当与汗一同排出,不可止汗。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