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耳木 :中国海南特有的一种植物

更新时间:2023-02-21 21:51

爪耳木(学名:鳞花木属 unilocularis Leenh.),无患子科(Sapindaceae)鳞花木属(Lepisanthes)灌木,其分布在中国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其适宜生长在含盐量高,有机质相对匮乏的砂土中。

爪耳木高约3米;小枝圆柱状,密被锈色绒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密被短绒毛;小叶坚纸质,第一对托叶状,小,卵形,其余的披针形;中脉在腹面凸起,被糙伏毛,侧脉距叶缘2毫米处网结;小叶柄极短,被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覆瓦状排列,栗色;花瓣玫瑰红色,匙状。果序顶生,果椭圆形,平滑,无毛;种子1颗,褐色,种脐圆形。

爪耳木是理想的热带滨海造林树种, 具保护利用价值。爪耳木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保护植物。

特征

爪耳木为灌木,高约3.0米。

茎呈棕色, 密被皮孔。小枝呈圆柱状,径约5毫米,密被锈色绒毛。

奇数羽状复叶,叶长约22-30厘米,叶轴被短绒毛;小叶12-14对,小叶坚纸质,第一对托叶状,卵形,其余小叶均呈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偏斜,上侧楔形,下侧钝圆,两面被腺点;中脉在腹面凸起,被糙伏毛,侧脉每边8-10条;小叶柄极短,被绒毛。

圆锥状花序顶生,花单性,呈辐射对称,直径约 6.5 mm;花萼覆瓦状排列,花萼无毛,栗色,革质, 外部2枚,长约 4.2 mm、宽 2.5 mm,内部 3 枚,长约 5.2 mm、 宽约 3.2 mm; 花瓣 5 枚,玫瑰红色,匙状, 基部有 2 个耳状小鳞片; 雄花雄蕊 8 枚,偶 6、9 枚;花丝扁平,被毛;子房不育,雌花子房呈绿色, 二裂或全缘, 每室有胚珠1 枚,花柱较短,常弯曲,不育雄蕊 8 枚。

果实和种子

果序顶生,主轴下部有少数与中轴垂直的分枝,果实椭圆形, 光滑, 无毛,成熟前为红色,成熟后变为黑色; 种子1 颗,呈褐色, 种脐圆形。

分布

分布范围

爪耳木为中国特有植物,仅在中国范围内分布,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

生境

爪耳木生林以滨海刺灌丛、干旱河谷和半常绿落叶季雨林为主,适宜生长在含盐量高,有机质相对匮乏的砂土中。该地年平均气温 25.3 ℃,年平均蒸发量 2132毫米,年降雨量低于蒸发量,年均日照时数约为 2400 h。

物候期

爪耳木花期为 2-3 月。自然条件下, 爪耳木 1 月上旬开始抽花序, 2 月中旬至 3 月下旬陆续开花, 盛花期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 一般情况下, 植株先开雌花,待 3 月底 至 4 月初气温升高, 加之干旱, 会有少数雄花开放。果期在 3 月下旬至 4 月中旬, 果实发育至成熟约需 26 天。花期 2~3 月, 果期 4 月。

繁殖

爪耳木自然结实率低,生长地气温较高,刚成熟的种子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失水,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故较难有性繁殖。爪耳木的繁殖主要是通过根蘖在母株周边横走侧根长出不定芽,从而形成新的植株,即无性系子株(克隆分株)。

栽培

爪耳木由于原生居群环境人为干扰严重,生境破碎化,不利于种群自然更新,急需引种驯化,迁地保护,现已成功引种多株幼苗到海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但雄花开放极少, 需人工授粉才能少量结实。

用途

爪耳木耐旱能力强,是理想的热带滨海造林树种, 具有重要的资源保护利用价值。

主要价值

科研:爪耳木属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属,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岛,中国仅海南1种,对研究和论证海南植物区系与上述地区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经济:爪耳木又是海南热带滨海植被中为数甚少的乔木树种之一,极能耐旱耐脊,是这类地区较理想的造林树种。

保护

保护等级

爪耳木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保护级别为二级保护植物。

爪耳木于2013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级别为绝灭(EX)植物。

物种现状

爪耳木1935年发现于中国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原属崖县),后于海南省乐东县尖峰镇附近被再次发现。 爪耳木仅存乐东县尖峰镇 1 个居群, 共 5 株, 由 1 株母株通 过横走侧根长出不定芽而形成。爪耳木经再次发现后,被移栽至位于儋州市的南药种质圃中,经多年繁育,已育成多株且长势良好。

致危因素

爪耳木多居群分布在村落附近耕地边的灌丛中,周边过度开垦, 导致其生境破碎化, 生存环境非常恶劣, 随时都有可能灭绝。爪耳木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有性生殖困难。雄花极少且雌、雄花期不遇;种子易脱水失活,自然发芽率很低等,综合导致了爪耳木濒危的处境。

保护措施

爪耳木已处于濒危处境,一经发现,应当立刻通知相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濒危机制

叶片功能性状

爪耳木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不会死亡,但仍将导致其生殖生长几乎停止,其种子在干旱条件下成活率极低。叶含水量是影响爪耳木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保护爪耳木可以从水分的角度切入,结合多寡对爪耳木生殖生长的影响,探究爪耳木对环境元素的需求,进而采取更多有效手段对其进行保护。

分子机理

爪耳木濒危机制及其分子机理一直不明确。通过测定叶功能性状、鉴定基因组倍性及大小、检测内源GA、挖掘GA合成酶相关基因的方法,总结出爪耳木灭绝的原因可能是:成花相关的基因在爪耳木遗传繁育的过程中发生了抑制、沉默或是错漏,因爪耳木本身种群极小,基因频率低,导致无法恢复过来,最后走向灭绝。

基因测定

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表明,爪耳木为二倍体植物,基因组大小约为 921.11 Mb。较高的重复序列比例和较低的杂合率说明爪耳木在基因型颇为偏向纯合的同时也有不小的突变概率,由于爪耳木为极小种群,种群内基因频率较低,加之本身基因型偏向纯合,一旦在遗传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或沉默、缺失,爪耳木就很难恢复到之前的状态,这也可能是之前爪耳木濒临灭绝的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