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更新时间:2023-01-25 21:03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简称“版纳植物园”,是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的综合性植物研究机构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属西南热带季风气候。园区面积约11.25平方千米,保存有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建有科研中心和38个专类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前身为1959年蔡希陶教授领导创建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1996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定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成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现更名为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挂靠单位,2015年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7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9年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三个组成单位之一。2023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强”荣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自1959年建园以来,完成科研项目2100 余项,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励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5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授权专利13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50余部,8个林业植物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名称变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于1959年创建时名为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1970年7月更名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1978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恢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称。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由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指导建设,在1958年5月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龙小街进行开始初步建设;后因距边境太近及社会治安等原因,于同年末搬迁至勐腊县勐仑葫芦岛市,并于1959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59年至1970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园初期的版纳植物园急国家之所急,急人民之所需,专注于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展油瓜家化和扩大试种、香蕉树代粮、双季稻和轻木引种;70年代,引种石油压裂液增产剂原料瓜尔豆,战舰缆绳用植物蕉麻,寻找止血药资源-血竭(香龙血树),发掘和研制增粘降凝添加剂和抗癌药物“美登木”。

1970年7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下放隶属云南省科委领导,并更名为“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197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收归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领导。80年代,研究和建立多种橡胶混农林模式,开展人工雨林恢复实践,在海南省成功推广并获奖。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合作启动“万种植物园”项目建设,版纳植物园实现跨越式发展,项目成果不仅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中国植物园发展史上留下深远影响,同时对于国家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战略意义。 

1987年1月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三个生物学机构体制调整,除实验植物群落研究室划归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外,其余并入昆明植物研究所,恢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名称,建制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996年9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划出,与原昆明生态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的独立研究机构,沿用现名,建制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

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荣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成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现更名为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挂靠单位,2015年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6年获首个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2019年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三个组成单位之一。 

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入选2022年11月“AAAAA级景区品牌影响力100强”榜单。2023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强”荣誉。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勐仑镇,处于澜沧江(湄公河)支流补远江所环绕的葫芦形半岛,园区占地面积为11.25平方千米。位于东经101°25′,北纬21°41′。

气候

该地区属西南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8℃,降雨量1256毫米,年均相对湿度为85%,年日照1859小时,全年无霜。根据降雨量可分为旱季和雨季,旱季又可分为雾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和干热季(3至4月);干热季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日温差较大;雾凉季降水量虽少,但从夜间到次日中午都会存在大量的浓雾,对旱季植物的水分需求有一定补偿作用。雨季(5月至10月),气候湿热,水分充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4%。

地形地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古南大陆印缅板块与古北大北大陆欧亚板块的缝线地带,横断山纵谷区南端的澜沧江大断裂带两侧。区内海拔550至610米,主要地貌类型为高原山地和相间分布的山间盆地,有典型的热带雨林植被发育和丰富的热带植物区系分布。

土壤

植物园版的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土壤含量增加促进了望天树等的生长;东区土壤全氮含量比西区高,地面凋落物数量明显比西区多;区内多数地区的土壤容重在0.9-1.45g/cm³的疏松土壤中,水、气适宜,树木容易存活;西区的土壤容重大于东区,其中百花园由于建设中大型机器的碾压使得其容重最大,而东区的热带雨林区等土壤容重较小。

水文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处于补远江所环绕的葫芦形半岛。罗梭江,又被称为补远江,是澜沧江的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普洱市境内,经象明境内顺流南下,途经勐仑,最后流入澜沧江。在勐仑境内,罗梭江遇到了绿石林石灰岩山体的阻隔,转向西流,水流经过勐仑镇后,又依地势转而向东流去,形成西折东的景象。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均受雨水补给,会出现雨季江水浑浊的状况。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植物园区内各类热带植物约130科1400种。包括琼棕矮琼棕龙棕在内的国家保护植物棕榈科植物4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石梓榆绿木。还有珍贵用材柚木、花梨小、滇南红厚壳等20余种热带珍稀用材树种。包括南洋杉科松科柏科罗汉松科、一尖杉科、红豆杉科在内的裸子植物121种;榕属植物约150种,姜科植物170种,热带花卉植物645种;蕨类植物门300余种,还有包括雨久花、满汀红、凤眼莲、美洲槐叶萍、紫萍大薸、眼子荣、荇菜在内的其他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的蕨类10余种;包括龙竹、碧竹、刺竹糯竹等在内的水生植物约100种;竹子250余种;柚子、芒果、香(邑)焦品种,以及莽吉柿、榔色果、红毛丹龙眼荔枝鳄梨、潘木瓜等热带水果;包括可可、可托在内的植物和部分野生果树641种。

动物

截至2023年4月,版纳植物园内共记录有哺乳动物63种、鸟类315种、爬行纲45种、两栖纲27种,此外还有多种昆虫和微生物。其中有包括水巨蜥、缅甸蟒在内的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还有包括红原鸡金环蛇赤麂豹猫在内的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园区布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区面积约11.25平方千米,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分为西区与东区两个部分,其中建有38个专类植物园和科研中心。西区是主要游玩区,区内有包括包括百花园、国树国花园、名人名树园、奇花异卉园、棕榈园、水生植物园在内的二十余个专类植物园区,还有一个热气球体验区。东区主要是热带雨林景区和绿石林景区,其中热带雨林景区为开发程度较低的原始热带雨林区,包括姜园在内的7个专类园。

主要景点

百花园

百花园占地面积25.53万平方米,区内保存与展示热带花卉植物645种。百花园植物布景主要采用孤植、纯林大片种植、同类多品种集中收集、专科专属保存、攀缘及水生花卉植物多种方式展示。并力求与地形水域巧妙结合,形成不同的赏景空间,创造“天女散花”“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和“花开花落”等景观效果。借助区内大量花卉植物,通过挖掘花卉与人们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关联,以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创作出的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对联、字画、牌匾等形式展示于园区内,展示花卉植物的科学和文化。

百竹园

百竹园建于1965年,占地6.93万平方米。园内收集了来自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南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区以及东南亚热带国家的250余种竹类植物,包括许多珍贵品种。其中有茎粗达25厘米的歪脚龙竹、竹间形似佛肚的佛肚竹、呈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枝上布满钩刺的刺竹,还有当地傣族用于制作香竹饭糯竹,以及罕见的攀爬树木并缠绕枝干的皱果黎藤竹,还有展现傣族风情的凤尾竹等等。此园是中国国内收集竹类最多的专类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丛生竹植物收集园之一。它的成立旨在保存和展示丰富多样的竹类资源,展现竹子的独特之美。此园是一个集研究和观赏竹子于一体园区。

国树国花园

国树国花是被选为一个国家象征的树木和花卉。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国树或国花,但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被选作国树或国花的植物也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有不同。国树国花园建于1999年,按照世界六大洲进行了规划和分区,分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欧洲六个区域。整个园区占地面积为1.33万平方米,区内收集和展示了来自80个国家的58种适宜本地生长的国树和国花。例如,缅甸的国花是龙船花老挝的国花是鸡蛋花利比亚的国花是石榴花马达加斯加的国花是凤凰木比利时的国花是杜埃等等。

名人名树园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自1959年建园以来,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曾到植物园视察并指导工作,中国科学院历任院领导到植物园调研和检查工作,数十名国外政要、皇室主要成员到植物园考察、参观,数百名世界知名专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奖者到园考察或来园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并植树纪念,为此,名人名树园因此而得名。

名人名树园于1999年建成,占地面积3.67万平方米,区内收集并展示了275种或品种的热带植物。园内有包括相思树铁力木小叶榕等由中国国家领导人亲手植下的树木。还有一些国际知名人士亲自植下的树木,如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会长爱丁堡·菲利普亲王手植的"热带雨林巨人"—望天树,日本秋筱宫亲王手植的黑黄檀。另外,该园还有一些树木是由园区创始人、第一任园长蔡希陶教授手植的,如龙血树,第二任园长裴盛基手植的红毛丹,以及第三任园长许再富手植的铁力木。园区还建有名为"西园谱"的展示植物园历史的设施,并有纪念创始人蔡希陶教授的石群雕像—"树海行"。园内还有傣族佛教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形似开屏孔雀的植物、沙漠贮水之树旅人蕉、被称为"见血封喉"的世界上最毒的植物见血封喉、老茎生花可食用的火烧花、花似喇叭的曼陀罗、俏黄芦似香山红叶俏黄芦以及叶形各异、花色奇彩的变叶木等等。园内还可以看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古老的绿玉树—千年铁树王。

奇花异卉园

奇花异卉园于1999年建立,占地面积为8000平方米。专门收集并展示各种热带奇花异木,以园林园艺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园内分为观果植物区、草花植物区、花叶植物区、感应植物区和赏茎植物区等不同区域,共收集了254种奇花异木。其中包括一些特殊的植物,如老茎生花的印度无忧花,观果植物中的神秘果木奶果可可气球果乳茄,观茎植物中的酒瓶棕、酒瓶兰象腿树佛肚树等。还有一些具有块根或块茎膨大的植物,如山乌龟。园中还展示了世界上最大花朵的巨花马兜铃,以及像胡须一样的花构件的老虎须猫须草。其他引人注目的植物包括红花西番莲金杯藤属、重瓣纸扇等花形奇特而艳丽的植物,以及虾衣花非洲菊等草花植物,红桑白缘龙舌兰等花叶植物,舞草含羞树时钟花等感应植物,以及木材最轻的轻木和国家保护植物火树麻。该园是集热带奇花异木收集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科普于一体的园区。

榕树园

榕树园于1996年建立,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区内收集和保存约150种榕树属植物。该园内的高榕热带雨林中的关键物种,其树冠和粗壮的分枝为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喜荫和耐荫植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位。丰富的果实、鲜嫩的叶片和凋落物等为热带雨林中的鸟类、兽类、昆虫等动物提供了持续的食物来源,而榕树的绞杀现象则调节着热带雨林的物种更新。一些榕树品种如菩提树被当地民族视为神树和佛树,形成了独特的榕树文化。

棕榈园

棕榈园于1976年建立,占地面积为9.33万平方米,是一个保存棕榈科植物种类众多、具有热带风光的园区。园内保存了列为国家保护植物的琼棕矮琼棕董棕龙棕,以及中原地区特有种二列瓦理棕。此外,还收集保存了原产于马来半岛至爪哇一带的棕榈水果蛇皮果和棕榈四大经济植物之一的桃棕。园区还引进了具有经济开发前景的蓝灰省藤和瘦枝省藤等品种。此外,园区还专门设立了棕榈藤收集区,占地30亩,收集了属于省藤属黄藤属钩叶藤属的35种棕榈藤类植物,其中包括云南省藤多穗白藤小省藤滇南省藤等优质藤类。

棕榈园按照棕榈植物所属的亚科进行分区,分为槟榔亚科贝叶棕亚科鳞果亚科、腊材榈亚科、象牙椰亚科和水椰亚科六个亚科。通过打造多样性的生境,满足不同类型棕榈植物的生长需求。园区还通过引水,创造湿地环境,形成水溪环岛。岛上种植不同形态的棕榈科植物,形成错落有致的布局,湿地周围环绕着棕榈植物。湿地中种植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与湿地棕榈相得益彰。园内还修建了曲桥和小径,将小岛和亭阁连接在一起。游客可以停步于曲桥或在亭阁内休憩,欣赏不同角度的景色。

水生植物园

水生植物园占地1万平方米,区内收集保存约100种水生植物。园区根据水体深浅和植物生态习性进行分类种植,包括王莲睡莲芡实萍蓬草在内的多种浮叶植物,包括雨久花满江红凤眼莲、美洲槐叶萍、紫萍大薸眼子菜荇菜在内的浮水植物,包括金鱼藻黄花狸藻黑藻在内的沉水植物,以及包括荷花、纸莎草畦畔莎草水葱、长节淡竹芋、白粉塔里亚、马蹄莲、水生马蹄、撒金泽泻、泽泻黄花蔺千屈菜、蔗草、菖蒲慈姑黄菖蒲在内的挺水植物。其中水面上的巨叶植物王莲、色彩丰富的睡莲以及水面驳岸由沼泽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群落被认为是该区所特有的景观。

荫生植物园

荫生植物园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是一个专门收集和展示观叶、观花、地生和附生植物的园区。园内主要收集和展示了约600种或品种的热带植物,包括热带兰花、风梨科附生植物、蕨类植物门姜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和苦苣科植物等。其中包括鹿角蕨崖姜巢蕨等多种荫生植物,以及来自世界其他热带雨林地区的各种荫生植物。

百果园

百果园占地6万平方米,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分区布置,包括柚子、芒果、香蕉等,以及收集饮料植物的区域。园内收集保存了多个品种的柚子、芒果、香蕉以及其他热带水果如莽吉柿、榔色果、红毛丹龙眼荔枝鳄梨番木瓜等,总计收集了641种。在柚子品种园中,保存了世界四大名柚之一的文旦柚、坪山柚沙田柚和暹罗柚等14种约54个品种,还收集了强德勒柚、官溪蜜柚、龙都早香柚、北碚蜜柚和本地优良早熟品种东试早等。该园从建园之初就开始收集世界各地的芒果品种,现已收集栽培了5种156个品种,是中国国内收集芒果品种最多的地方,其中金煌芒泰国芒果、泰国青皮芒等品种最为著名。香蕉品种园始建于2002年,,收集栽培了香蕉属植物的9种66个品种。其中河口小香蕉、象明小香蕉等具有特殊特征的乡土品种在其原产地已难以找到。

野生食用植物园

野生食用植物园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在原野生蔬菜植物专类园的基础上,于 2009年开始,历经3年建成。本园区面积约150亩,收集保存野生食用及栽培植物近缘种400余种,分别保存在野生食果区、野生食花区、野生食茎叶区、野生食根区,野生栽培植物近缘种则点缀于各区内。这是目前世界上收集保存野生食用植物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专类园区。 

热带混农林模式展示区

热带复合农林模式是根据热带雨林多物种共存的原理, 通过人工搭配种植多层多种植物,综合运用农业及林业技术,建立起物种多样性丰富、生产力高、综合效益达、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模式。在1960年建立的人工群落试验地基础上经扩建形成的热带混农林模式展示区占地103亩,区内利用了橡胶、茶叶、咖啡、可可等多种经济植物建立有10余个混农林模式。其中以人工胶茶群落模式最为著名,已经在海南省云南等处行中书省等橡胶种植地区广泛推广,并获得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热带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区

版纳园热带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区创建于2001年,位于植物园热带雨林区内。占地100余亩,是院省合作重大项目“万种园项目”引种植物栽培基地之一,也是我国人工收集、保存与栽培中国广东、福建省西藏自治区、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及南亚、东南亚等邻国热带地区植物种质资源专类区。目前该区已收集、栽培、保存各类热带植物约1400种号,130科,1000余种植物(含本区土著植物),其中国家珍稀濒危植物20余种。成为中国植物园中人工收集、栽培、保存热带植物种类最多、最重要的基地,为科普、科学研究等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

树木园

中山树木园是植物园重要种质资源基因库,也是园区最大活标本收藏库。其主要任务是收集、保护热带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经济植物,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储备资源。在园林应用上,可利用不同的树木构建各种引人入胜的景观。 树木园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76.32亩。引种保存国内外植物上千种。有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花,提制香精的依兰,果似腊肠腊肠树,龙飞凤舞的南蛇藤,林中巨果吊瓜树,树冠庞大体态优美的雨树,世界著名的澳洲坚果腰果,以及列入保护植物名录的千果榄仁望天树四数木等。

南药园

南药园建成于2002年,经过2012年的扩建改造,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0亩,扩大到50亩,现收集保存药用植物近500种。通过不断地收集保存各种药用植物种类,建立一个以保存南药、傣药、哈尼药为主的民族药用植物资源收集区,为科学研究提供材料,为科普教育提供素材。园区以园林道路分割,分为南药、民族药、中华药、原料药等小区,并重点突出保存南药植物。 

在南药区,收集展示了有名的龙血树槟榔益智砂仁肉桂锡兰肉桂胖大海檀香、印度大风子、马钱子、萝芙木、苏木儿茶巴豆古柯等30多种。中华药区保存有提取兴奋剂药物的阿拉伯茶,用于接骨的接骨丹及各种重要的药用植物曼陀罗芦荟川牛膝永春佛手茶车前仙茅千斤拔等。民族药区展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哈尼族基诺族主要民族的药用植物,如大叶火桐树、葫芦茶锅铲叶黄姜花等。此外,该园还保存了高含秋水仙碱嘉兰,可提制降压药物的云南萝芙木,可防治肿瘤的美登木以及马钱等药用植物。为今后攻克各种疑难杂症保存了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 

裸子植物区

裸子植物区占地面积10.2亩,收集保存有南洋杉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等121种裸子植物,其中保存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福建柏翠柏鸡毛松柳杉肉托竹柏云南穗花杉等。

野生兰园

版纳植物园野生兰园占地面积9.08亩,于2000年建立,以保护和研究兰花资源为宗旨,主要从事兰科的引种驯化、保存培育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收集保存石斛属、万代兰属、鹤顶兰属笋兰属贝母兰属指甲兰属蜘蛛兰属凤蝶兰石豆兰属钻喙兰属虾脊兰属、竹叶兰属、美寇兰属、湿唇兰属羽唇兰属等野生兰科植物近200种。该区已成为国内从事兰科植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龙脑香园

版纳植物园自1959年建园以来即开始从国内外引种栽培龙脑香科植物,1981年正式建立龙脑香园,占地面积101亩。先后从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越南斯里兰卡新加坡,以及国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成功引种7属34种龙脑香科植物,其中收集有热带雨林“巨人” 望天树。由于近几十年来森林破坏严重,生境恶化,龙脑香科有些种类已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国产龙脑香科植物几乎都列为国家级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因此,版纳园建立的龙脑香科植物专类园对该科植物资源的保护及研究热带植物区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经济林木示范区

版纳植物园经济林木示范区面积约900亩,为热带植物的造林树种选择、引种驯化示范地。该区种植有20多种热带珍惜用材树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石梓榆绿木,以及珍贵用材柚木花榈木滇南红厚壳等。区内植物郁郁葱葱、树干挺拔,高已达20~30m。经过多年的研究,园内的科技人员已成功地掌握了这些珍贵树种的繁育、栽培技术,其中多个树种已得到推广,为中国热带山区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

西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占地面积90公倾, 于1974年划地保护与建设,旨在珍稀濒危植物及热带雨林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通过几十年的收集、保护与建设,区内现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其中引种植物约1500种,保存有100多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区内还建有用于生态学研究的森林生态系统观测塔、地表径流观测站等设备。同时,还建设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区,即保存了物种又丰富了科普教育的内容。区内的森林群落是以四树木番龙眼等为标志树种。

滇南热带野生花卉园

版纳植物园滇南热带野生花卉园是在中国科学院与云南省共建的重大项目"万种植物园项目"支持下,于2004年建成的国内第一个热带野生花卉植物专类园。该园占地31亩。主要收集了滇南地区(泛指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野生花卉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野生观赏花卉65科约250种。园景充分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乔、灌、草、藤等类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10亩水域为衬托,花红水映,景观别致。

百香园

百香园占地面积86亩,引种保存国内外重要香料植物104余种。有世界名贵香料植物依兰、丁香、檀香土沉香香荚兰肉豆蔻秘鲁香吐鲁香降香锡兰肉桂肉桂白兰等,也保存有重要乡土香料植物,如高含金合欢醇型、牻牛儿醇型、芳樟醇型、甲基丁香酚型的细毛樟;高含柠檬醛吉龙草,高含黄樟油素的狭叶桂,高含樟脑的勐海黄樟等,它们当中不少是云南省特有种,世界罕见的香料植物,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此外,还收集有许多传统的民族食用香料,如当地傣族常用的烧烤配香原料柠檬草刺芹,在傣春节做糯索粑粑的配香原料云南石梓花及传统佛教信仰植物铁力木等,是我国最大的香料植物活基因库

野生姜园

该园占地面积约100亩,现保存野生姜科植物16属170余种,其中保存有珍稀濒危植物茴香砂仁拟豆蔻长果姜勐海姜,重要中药材砂仁益智草果草豆蔻高良姜郁金莪术姜黄闭鞘姜等,另还保存有做香料,色素,淀粉,蔬菜以及美丽的观赏姜科类植物。

龙血树园

龙血树植物专类园建于2002年,占地16亩。该园依丘而建,分为栽培龙血树和野生龙血树两个区,野生龙血树区内分中国龙血树区和国外龙血树两个小区。该园共收集栽培植物78种和品种,其中龙血树属植物31种和品种,基本收集保存了中国分布的所有种类。为了建设具有多层多种的园林群落景观和增强色彩,龙须树园还收集、栽培了30种和品种的同科不同属的彩叶朱焦龙舌兰丝兰等属的植物。

蕨类园

版纳园野生蕨类园占地面积约10亩,始建于2001年,已收集保存热带、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带的蕨类植物门300余种,包括石生、地生及附生等蕨类植物。其中收集保存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的蕨类10余种。本园不仅是中国野生蕨类植物收集保存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集科研、教学、科普旅游等为一体的专类园。

民族森林文化园

民族森林文化园分为民族药用植物区、食用植物区、宗教植物区、文学艺术植物区等4个小区。占地面积80亩,共收集、栽培了82科359种民族植物,其中药用、食用植物220种,宗教信仰植物56种,文学艺术相关植物55种。民族药用植物小区主要展示以傣医为主的多种植物药和分别展示傣医八个著名方剂的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区主要展现了食花植物和食叶植物等;宗教植物区分为佛教信仰植物和原始多神教信仰森林及其植物两个区。

藤本园

版纳植物园的藤本园于201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100亩,按藤本植物的攀援方式和展示效果,分为园艺观赏藤本区、自然生态藤本区、种群藤本区和悬垂藤本区。园区中既有多姿多彩、精心布置的观赏藤本花卉和蔓性灌木,也有生机勃勃、自由生长的本土野生藤本,此外,还包括一部分在建园初期种下的木本植物。目前藤本园共收集植物700余种,其中藤本植物有400余种,主要类群包括夹竹桃科豆科紫葳科五味子科、山柑科、番荔枝科旋花科葡萄科葫芦科素馨属西番莲属马兜铃属等,是版纳植物园物种非常丰富的精品专类园区。

野生蔬菜园

野生蔬菜园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在原野生蔬菜植物专类园的基础上,于 2009年开始,历经3年建成。本园区面积约150亩,收集保存野生食用及栽培植物近缘种400余种,分别保存在野生食果区、野生食花区、野生食茎叶区、野生食根区,野生栽培植物近缘种则点缀于各区内。这是目前世界上收集保存野生食用植物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专类园区。 

绿石林

绿石林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其中森林覆盖率超过90%。该区地形地貌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山地,区内生长着1000多种高等植物,同时也是上百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区内独特的地貌景观是由各种形态各异的象形奇石和茂密的雨林相结合而成的。这种树石交融的景观形成了罕见的“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的奇观,因此得名为“绿石林”。绿石林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的原始栖息地,如双角犀鸟中缅乌叶猴、峰猴、长臂猿属等。此外,景区还拥有丰富的热带兰科资源,是开展珍稀濒危动植物回归和综合保护的示范基地。

时令景观

每年从三月中下旬开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属鞘翅目萤科昆虫萤火虫。萤火虫对所生活的自然环境要求较高,植物园区内中植物种类丰富数量多、池塘遍布为萤火虫提供了生存条件。春夏之际,被认为是观赏萤火虫的最佳时期,这期间的晚上,萤火虫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丛林草地湖边。

其他看点

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博物馆,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文物保存等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展馆面积为2,000平方米,主要包括热带雨林厅和民族森林文化厅两个展厅。该馆馆藏展品超过1000件,包括各种民族风俗图片超过1000张。自2004年试开馆以来,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0万人次,为传播和开展民族森林科学研究和“人与自然”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平台。此外,博物馆还与其他科技馆、植物园等机构合作开展了多个科普展览和活动。 

热气球体验

热气球体验位于西园的百花园大草坪,热气球体验是通过乘坐热气球飞向高空,俯瞰补远江葫芦岛市景观全貌为主。另外,考虑到安全因素,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等特殊天气情况,热气球活动可能会被暂停或调整飞行时间。此外,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不适宜参与高空体验的人,不能参加此项活动。

西双版纳第一吊桥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进驻葫芦岛市之后,进出一直需要渡船摆渡。后因1965年有人外出葬身补远江,科学院便拨款修建了此桥,现代化的钢索桥于1966年建成,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历史上为第一座跨江铁索桥。1985年4月因龙卷风袭击铁索吊桥掉入江水,后经抢修保住柱墩。1987年2月经再次规划,又建立了铁索吊桥。2020年才吊桥再次重建,并于2021年2月重新开通。吊桥曾吸引很多名人合影留念,并多次出现在植物园不同版本的门票上。

开发与保护

开发

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建成初期,因经济建设的需要,主要是进行“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建设各种经济植物的试验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根据国内外植物园及其科研发展的趋势,植物园调整科研任务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曾把少数课题结束后的试验地改建为某类植物专类园区;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植物园开展的一些生物多样性课题和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的发展,又有多个植物专类园区在原有的试验地上建立。在2000年园区规划发展项目实施前从58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了4000种左右的热带植物,建立了棕榈园、百竹园、榕树园、龙脑香园、热带百果园、百香园、奇花异卉园、名人名树园、民族植物园、荫生植物园、树木园、水生植物区、滇南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13个植物专类园区。

保护

2000年,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新近出版的《植物园保护国际议程》一书中,对植物园下了新的定义,提出了“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被称为植物园”。同年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省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开展了《万种植物园》项目的实施,《万种园》项目是院省合作的“十五”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园区40年来对热带植物的科学研究与引种栽培的历史实践经验,以及中科院提出的“突出各专类园区特色”要求,改造和建设34个植物专类园区。对于这34个已建的植物专类园区,按“异中求同”的方法,它们可分为植物专科专属专类园、生态类型专类园、经济类型专类园、文化类型专类园和综合类型专类园等5类。植物园植物专类园区由1999年项目实施前的16个增加到34个。

《万种园》项目后的2005至2007年,版纳植物园再次得到科学院、云南省的支持,三年间实施了《物种保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在这期间,立足优化重要园区的景质量和物种保存结构,西园又建成了百花园,改造了棕榈园、姜园,并于2007年的12月4日顺利通过了科学院的验收。同时,为优化西园的专类园景观,通过三年的建设,又逐步增加了栽培植物野生类型园、能源植物专类园、热带典型科植物专类园、藤本园,并将增加河漫滩雨林专类园。该项目即《热带植物专类园景观优化》实施方案并通过论证。

教学科研

科研中心

科研中心坐落在植物园东门旁东南侧的盾形地块上,占地面积9.78万平方米,分为行政办公、科研实验、高级专家公寓3个区域,包括行政办公楼、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热带森林生态学开放实验室楼、热带资源植物实验室楼等共24栋单体建筑和相关室外配套附属设施。

人员编制

截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有在册职工76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9人。

教学培养

截至2022年8月,版纳植物园现设有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植物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371人(含外籍77人),其中博士生134人、硕士生237人,在站博士后共计31人(含外籍9人) 。

科研机构

科研部门

截至2024年3月,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下设3个实验室、共41个课题组。

支撑系统

参考资料

管理部门

参考资料

业务机构

参考资料

科研成果

版纳植物园完成科研项目2000 余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励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申请专利180余件,授权专利12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50余部。

期刊资源

Integrative Conservation是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办、Wiley出版的国内第一本专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英文开放获取期刊,致力于培育活跃的科研社区,分享重要研究成果,促进保护理论的发展和保护实践的推广。

现任领导

以上截至2024年3月

活动交流

科研活动

2023年6月15至17日,「百度百科知识探索 · AI+」活动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式启动,活动邀请了100余位自全国各地的自媒体领域创作者和百科核心用户齐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展为期三天的百度百科交流活动。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共同学习植物知识,交流传播技巧,探讨百科植物词条编写经验。

2023年6月19日,“有一种叫云南省的生活·我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来自中央驻滇和云南省级新闻媒体的20余名记者参会。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孙浩、西双版纳州文旅局党组书记李强等出席开幕式。新闻发布会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宗霞主持。

2023年7月21至2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举办了“2023雨林博物成长营”,该次活动通过版纳植物园官方微信平台发布,迅速吸引了全国各地家庭踊跃报名,最终来自上海市、南京、杭州市成都市昆明市和西双版纳等地的50名营员入选。

观鸟节

自2011年开始举办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观鸟节也是中国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观鸟节之一,截至2022年11月已成功举办十届。园内已记录到312种鸟类,并分别于2009年、2014年、2019年和2021年诞生了褐喉食蜜鸟长尾鹦雀白眉黄臀鹎斑姬地鸠4个中国鸟类新记录。2022年第十届观鸟节主要由24小时观鸟比赛、科普讲座和摊位展示三个环节组成。吸引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鸟类观察、广西科学院厦门园林植物园、深圳红树林基金会(MCF)、读库、璞玉书店、西南山地工作室、欧帝生光学等22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机构参加。

中科院科学节、版纳植物园青年科学节

中科院科学节·2022暨版纳植物园第七届植物园+青年科学节于2022年11月5日至6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办。本次活动以“民族与植物:以科学的视角解读民族植物文化”主题,通过介绍民族森林文化园、榕树园,基于民族植物学、快速进化与保护等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以直播的方式,通过互动对话、感官体验等多形式,从科学研究、传统知识、植物文化等融合的视角,关注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

国际合作

截至2022年8月,版纳植物园与国内120多个植物园、大学以及国际上5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游示范教育基地”、“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全国文明单位”、“云南省精品科普基地”。

相关事件

2024年3月,有云南的网友发视频称,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内遇到了“蜉集体爆发”的现象。视频显示,密密麻麻的虫子在半空中飞行。评论区有网友表示:“应该是‘飞蚂蚁’,这么密集的出现是要下雨的前奏”。3月19日上午,九派新闻联系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这些虫子并非“飞蚂蚁”,而是蜉蝣,“飞蚂蚁”一般指白蚁,与蜉蝣是不同的物种。幼虫时期蜉蝣生活在水里,繁殖期时它们会飞离水面、进行交配和繁殖,这种现象是其正常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获得荣誉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版纳植物园设西门(昆曼大通道勐仑出口往勐仑方向 1.8 公里,尚未到达勐仑镇)、悬索桥(勐仑镇靠江边)、东门(经过勐仑镇往勐腊县老路行5公里)三个入口,西门入口游览开放时间为 8:00 — 18:00 ,吊桥入口游览开放时间 7:30 — 18:30 ,东门入口为工作通道,入住宾馆游客的车辆从东门进出。

游览线路

植物园占地面积1100多公顷,分为东园区(绿石林)和西园区 ,西园区是主要游览区,约300公顷;东园区(绿石林)包括225公顷的绿石林和90 公顷的热带沟谷雨林向旅游者开放外,其他不对游客开放。徒步4个多小时,乘坐游览车3个多小时。

门票信息

成人全价票:80元/人

半价优惠票:40元/人

交通路线

一、全国多个城市(北京、上海市成都市等)航班直飞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或选乘昆明站/昆明南站始发至西双版纳站的火车。景洪市区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交通方式有以下几种: 

1、出租车:可从机场或火车站乘出租车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车费在250-300元之间。 

2、巴士:到达景洪后,可直接打车到版纳客运站(当地人称“翻胎场”)民航路3号,购买到勐仑的班车即可,班车票价25元/人左右中,车程大约一小时。 

3、如何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返回景洪:到勐仑客运站乘车返回景洪即可。 

二、昆明市自驾走高速到勐仑镇【省内自驾线路】 

昆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墨江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市-景洪市-勐仑镇景区入口有“中科院植物园”标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