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高夫·惠特兰 :爱德华·高夫·惠特兰

更新时间:2023-11-11 11:44

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AC、QC(英语:Edward Gough Whitlam,1916年7月11日-2014年10月21日),出身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力瓦选区的工党(ALP)籍政治家,世人简称他高夫·惠特拉姆(Gough Whitlam;发音为 /ˈɡɒf/ goff),为第21任澳大利亚总理。2014年10月21日晨,被称为“中澳关系之父”的澳大利亚前总理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去世,享年98岁。

个人履历

1952年高夫·惠特拉姆首次当选新州籍的下议员;1960年当选为工党副党魁;1967年成为下议院内的反对党领袖(在西敏寺制中,相较于上议院,真正掌有实权的是下议院)。

1969年国会改选的结果席次不足以组阁。1972年,在当时的执政联盟连续主政23年之后,惠特拉姆终于率领工党取得了组阁权;1974年在提前的国会改选中,工党再次取得组阁权。1975年,澳大利亚总督在国会有重大争端之际,未循例事先征询总理方面的意见,仅在召见后即解除惠特拉姆的总理职务,后世称此“澳大利亚宪政危机”;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总督所解职的总理。

尽管惠特拉姆当政的时间不长,但后世认为他担任总理期间建树颇多。时至今日,许多政策和方针皆于当代成形,并且持续发挥着行政效益。其中最著名的是健康保险(医疗保险)政策。此外有如总统般的施政风格、所追求的社会福利改革,以及国会改选失利等仍然使人们表以同情和讨论。

人物生平

惠特拉姆生于维多利亚州墨尔本kew区其父Fred Whitlam是服务于联邦政府、任职皇家联邦律师(Commonwealth Crown Solicitor)的公务人员。由于在老惠特拉姆的公职经历中,有许多是与争取人权相关的,所以对其子的从政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惠特拉姆高中毕业后,前往雪梨大学学习法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空军担任飞行员,因积功晋至空军上尉(Flight Lieutenant)。战后他完成学业,于1947年进入业界服务。

1942年4月22日,惠特拉姆与玛格丽特·杜威结婚(比尔·杜威之女),育有三子一女。她是一位作家,并且曾获得游泳比赛冠军。因此2002年惠特拉姆在他们结婚60周年纪念宴会上,笑称与其他从政者相较,他在婚姻上的耐力方面,创下记录。

惠特拉姆的长子Nicholas Whitlam后来成为著名的银行家。他在担任保险公司National Roads and Motorists Association(也是个汽车业者的游说团体)董事长时,由于努力为所代表的团体争取利益而成为一位争议性人物。次子Tony Whitlam长年担任联邦议员,后来成为联邦法庭的法官,并于1994年成为澳大利亚首都领地最高法院的法官。三子Stephen Whitlam则是前任外交官。女儿Catherine Dovey服务于新南威尔士州假释咨询委员会直至2004年。

当地时间21日晨,被称为“中澳关系之父”的澳大利亚前总理爱德华·高夫·惠特拉姆去世,享年98岁。

早期政治生涯

在1947年惠特拉姆开始角逐政府职务。但是他先后两次在地方议会的选举中及一次新南威尔士州的州议会的选举中落败后,后来在1952年的工党的韦里瓦选区议员的休伯特·拉扎里尼宣布在下次选举中不再竞选,惠特拉姆赢得党内预选成为工党的候选人。1952年,拉扎里尼病逝,惠特拉姆在随后进行的补选中以67.5%的得票率大胜,步入联邦国会。在此后的十余年中,惠特拉姆在党内的地位不断提升,自19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惠特拉姆成为一位竞争政党领袖的有力的潜在候选人。1960年,在经过数次的大选失利后,工党选举新的领导层,惠特拉姆当选为新任工党副领袖。1966年末,工党在大选中再次一败涂地,只剩下41个席次。随后在1967年2月的党团会议上,惠特拉姆击败对手,成为新一任工党领袖。

反对党领袖

成为反对党工党领袖以后,惠特拉姆看到工党连续在大选中落败,号召进行党内的改革。但随后在1968年,在党团会议上,他的改革受到争议,随后他宣布辞职,并要求重选党领袖。在之后的政党领袖选举中,惠特拉姆以38:32票击败对手,继续担任党领袖。但此时党内一些组织拒绝改革,于是惠特拉姆决心改革,他成功降低了工会在工党内的影响力,并强调国家利益而并非地方利益。并在1969年的党会议上,惠特拉姆以他对工党的巨大影响力,在会议上通过了61项决议,包括对工党的各方面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为日后工党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而在这期间,以自由党为主的时任政府发生了很多变故,总理哈罗德·霍尔特在游泳时消失,作为执政伙伴的乡村党的议员约翰·麦克尤恩担任总理。1968年,自由党选举约翰·葛瑞·戈顿为新一任的党领袖,随即,戈顿成为新总理。但不久戈顿开始受到批评。在1969年的大选中,虽然由于在上届大选中工党席次过少,不可能一次就获得更多的席次得以组阁。但尽管如此,惠特拉姆带领工党增加了18个议席,得票率也增加了7.1%,发挥了工党的最良好的状态。这虽然未能夺回执政权,但对总理戈顿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并为数年后的大选胜利铺平了道路。1971年,戈顿在党内投票中被击败,威廉·麦克马洪取代戈顿成为新总理。很快在1972年初时,工党便确立起在民意调查中的优势。

不久在1972年末,新一届大选选战正式拉开,惠特拉姆打出了“是时候了”的竞选口号,并作出了一系列竞选承诺。终于在大选中,工党继1969年大选后再夺取了8个席次,顺利击败自由党政府,在时隔23年后,工党终于夺回了执政权,惠特拉姆也成为了23年来首位工党成员担任这一国家的最高职务——联邦总理的人。

总理生涯

由于美国早于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并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惠特拉姆就任总理后数周内代表澳大利亚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全面建立两国关系,这被认为对于仍在外交中被孤立的中国有很大意义,而且他也是首位访问中国的现任总理,因此,惠特拉姆也称作“中澳建交之父”。同时,他决定澳大利亚从越南撤军,取消了征兵,释放逃避兵役的人。

与此同时,惠特拉姆在国内进行改革。包括给成绩合格的学生免费读大学,给单亲的家庭和无家可归的人提供福利补助,并且废除了死刑,结束了带有种族主义的白澳政策,并削弱政府新闻审查制度,任命更多女性担任政府职务,同时,惠特拉姆政府改用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为澳大利亚的新国歌。

但是由于惠特拉姆的工党政府尽管在众议院占有多数,但在参议院并没有优势,导致施政有阻力。于是在1974年,惠特拉姆总理决定解散众参两院,进行大选。在大选中,工党尽管在众议院丧失了1个席次,但仍然过半数,而且在参议院上有所增加,因此惠特拉姆得以连任。

在第二个任期内,惠特拉姆开始遇到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问题,尤其是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通货膨胀及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甚至政府被迫寻求到海外借债。而与此同时,反对党自由党的政党领袖斯内登被议员马尔科姆·弗雷泽挑战而下台,弗雷泽担任反对党领袖后,更开始对执政党发起更多的批评,但惠特拉姆政府依然在不断开展各项立法等工作。但严重的是,就是反对党在参议院始终不断抵制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案,这最终使得1975年的宪政危机的爆发。

宪政危机

1975年澳大利亚宪政危机,总督约翰·克尔以总理无法将预算案通过参议院为由,解散了爱德华·惠特拉姆任总理的政府,并任命时任反对党领袖弗雷泽为新一任总理,这是首次有总督使用这一象征性的权力。当时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决定不予干涉,理由是澳大利亚已成为独立国家,其总督就是元首,而宪政危机必须由澳大利亚自行解决。约翰·克尔的举动此后一直被争议。反对者认为法律上,按照西敏制的惯例,总督不应解散在众议院拥有多数支持的政府,一个非民选的总督不应有权解散由人民选出的政府。

反对党领袖

在被免职后,惠特拉姆随即作出表态,他批评克尔及蒂姆·弗雷泽等人的行为,并呼吁支持者压制怒火并投入到下届大选的活动中。随后,工党依靠在众议院的多数,通过不信任案,企图打倒马尔科姆·弗雷泽政府,要求总督重新任命惠特拉姆为总理,但很快弗雷泽宣布解散国会,提前大选。在选战中,惠特拉姆提出“耻辱,弗雷泽,耻辱,弗雷泽”,并针对宪政危机中惠特拉姆被免职的问题展开选举活动,而工党在选战初也以此事件作为他们的一大利器,但是由于在工党执政时期,在经济上处理不力而被民众反对,于是在1975年12月13号的国会选举中,工党丧失很多议席,而自由党联盟在参众两院获得半数得以继续执政,惠特拉姆重新成为反对党领袖。惠特拉姆作为反对党领袖,击败了数次党内有人对于他的领导权的挑战。但在1977年的大选中,工党虽然增加了两席,但不足以取代马尔科姆·弗雷泽重夺执政权。因此,惠特拉姆不久决定辞去党领袖,由比尔·海登接任。其后淡出政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