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樟 :台湾特有的樟科、樟属的乔木

更新时间:2023-09-22 17:27

牛樟(学名: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别名樟牛,是中国台湾特有的樟科樟属的一种乔木。牛樟被列为中国台湾保育类树种。

名称由来

牛樟的属名Cinnamomum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由希腊文kinnamomon(肉桂)缔结而来,指此属植物具有肉桂般的香气;另一种说法为缔结自希腊文kinein(卷曲)与amomos(无过失),指树皮有纵向卷曲深沟裂,纹理美观而无过失。命名者为日本植物学者早田文藏,至于种小名kanehirai,是由牛樟模式种标本的采集者日本人金平亮三(Kanehira, Ryoso)的姓氏缔结而来。与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相比,牛樟外型比较粗壮结实,因此土名也被称为“樟牛”。

分类争议

牛樟与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皆为早田文藏分别在 1912、1913年所发表的分类群,因形态极为相似,早年有标本被错置的情形。然而,也有其他学者陆续发表报告比较两者形态上的差异,认为牛樟与樟应当是不同的分类群。分类处理上仍然众说纷纭,但以中国台湾学界来说,普遍认为牛樟与冇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

形态特征

牛樟,常绿乔木;中国台湾特有植物,原生中、低海拔山区,野生濒临灭绝,园艺景观零星栽培;株高可达30米,全株具樟脑香味,芽鳞被褐色毛。叶互生,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渐尖,三出脉不明显,全缘,幼叶栗色聚伞花序,小花淡黄色,花瓣内侧基部有柔毛。核果压缩状球形,熟果紫黑色。牛樟的树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纵裂,小枝光滑,带黄绿色,制成标本时则多呈黑色。花期11~12月;9~10月结果。

辨认依据

牛樟与沉水樟在形态上有分化的现象,容易从果实分辨:牛樟是僧帽形,冇樟则是长椭圆形;也能从树叶和树形分辨:牛樟小枝先端叶立体三出(叶重心在先端1/3处),叶面较平整,冇樟小枝先端叶大部分是平面三出;树型部分,牛樟枝条较高,侧枝角度较小,冇樟则从树干较低处就有侧枝。牛樟与冇樟的木材芳香油组成也各异:牛樟木材精油以松油醇为主,使之有类似樟脑油的香气,冇樟木材精油则以黄樟素为主,有类似沙士汽水的气味。

分布

牛樟是中国台湾特有种,在全岛海拔400~2000米的山林中生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牛樟在中国台湾有三大集中地:苗栗南庄大湖一带、南投东埔和社一带与台东关山富里一带。

生长习性

阳生植物香樟木性喜高温、适润、向阳之地,生长适宜温度18~30℃,日照70%~100%;牛樟性喜温暖,生长适宜温度18~25℃,高冷地生育良好,平地夏季高温生长迟缓;樟树类寿命长,老树寿命可达百年以上。

繁育方法

播种法,熟果现采即播;牛樟亦可用插法,春、秋季为适期。

栽培介质以壤土或沙质壤土为佳,栽培土壤不可长期潮湿。老树移植困难,小叶榕树移植前需彻底断根处理,以幼树或盆栽苗定植为佳。

用途

牛樟木材富含松油醇,不易腐朽、虫蛀,材质细致、纹理交错,且铇削加工容易,也渐成高价值的家具及木刻艺品用材。边材淡黄褐色,心材暗红褐色,质略柔软,常用于雕刻或制造器具上,有时亦用于家俱上;枝叶亦可加以蒸馏而得牛樟油。从根中可提取芳香油,富含黄樟素,为合成洋茉醛和胡椒基丁醚的重要原料。分别用作化妆、香水、皂用等调配时的主剂或定香剂;胡椒基丁醚用作农药除虫菊增效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