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之乡 :山东兰陵县庄坞镇的誉称

更新时间:2024-09-21 12:00

中国牛蒡之乡指的是庄坞镇

位于山东省兰陵县的庄坞镇总面积3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万亩,辖19个行政村,3.5万人。有着牛蒡之乡的美誉,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牛蒡种植、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乡镇。西邻北京-上海高速公路东靠沂河323省道纵贯南北,地理优越交通便利,距离日照港100公里、连云港市150公里。庄坞人民时刻不忘勤劳致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亿元,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00元。

名称来历

因镇政府驻地位于庄坞村,故名庄坞镇

2004年2月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唯一的"中国牛蒡之乡"。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北纬34°。位于兰陵县县东南部,地处罗庄区郯城县、兰陵三县区交界处。东靠沂河与郯城县的庙山镇相邻;南面与郯城县的胜利镇接壤,西南与兰陵县的磨山镇相连,西面与长城镇兰陵镇相邻,北与罗庄区的褚墩镇为邻。人民政府驻河西村,电话区号0539,邮政编码277724。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是老革命根据地。1940年属临沂市抗日民主政府,临沂县委在此建立。先后隶属于鲁南三区委,鲁南区党委,沂河地委领导。1945年划归赵县,1950年赵镈县撤销,并入兰陵县,分属苍山县层山区、褚墩区。1958年初,分属层山、蔡村两乡;是年秋,分属层山,褚墩两公社。1965年属层山区,1971年属层山公社。1984年4月从层山公社分出,建庄坞乡。1998年12月统称庄坞镇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760人,城镇化率25.6%。总人口中,男性47170人,占53%;女性41830人,占47%;14岁以下15834人,占17.79%;15-64岁61623人,占69.24%;65岁以上11543人,占12.9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8851人,占99.83%;少数民族为回族,共149人,占总人口的0.17‰。2011年人口出生率7.82‰,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长率2.82‰。

辖区内总面积84.9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10人。

自然条件

[地形]镇境地理上属于沂武河冲积平原,地势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坡度较小,高度在47米左右。

[气候]镇属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13.2℃,全年日照2473小时,日照率56%,无霜期平均206天,全年降水量860毫升左右。

[水文]东临沂河、武河、六河、邳苍分洪道从中穿过。境内河道长74千米。

[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重起段土壤是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因受沂武河冲积影响,土质深厚结构较好,质地均匀适中,保肥水,供水肥性好熟化程度高,土壤物理性好,均属增产潜力很大的一类土地。

发展史

庄坞栽培牛蒡是于1988年在山东省率先从日本协和种苗株式会社引进种植获得成功,1990年开始大面积地栽培,是国内最早引种日本牛蒡品种成功的地区,为此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又承担了“牛蒡栽培及加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形成了牛蒡产品的企业收购标准和保鲜出口标准,1996年获省星火二等奖,并带动了牛蒡加工业的发展。

相继开发了牛蒡茶、牛蒡酒、牛蒡咸菜、牛蒡营养液和利用牛蒡叶提炼绿原酸等系列加工产品,恒温保鲜,加工储藏产品量占全国的80%以上,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

庄坞镇为此成为我国重要的牛蒡生产及加工出口的集散地,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牛蒡之乡”、被誉为山东省的“洋菜园”。

近年来,庄坞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快产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由原来苍山的'粮囤子'变为以种植牛蒡、大根等出口创汇蔬菜为主的'山东洋菜园'。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引种牛蒡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主导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每年镇内牛蒡种植面积都在2万亩以上,同时,庄坞的农民和企业还在周边适宜地区辐射种植5万多亩,2004年2月被国家特产委命名为中国唯一的'中国牛蒡之乡'。2003年仅牛蒡一项全镇农民就增加收入近4亿元人民币。

自2003年8月以来,镇党委政府针对土壤板结、种子老化、病虫害严重等现状,聘请了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牛蒡的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以及秸秆反应堆三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以提高牛蒡的质量和产量。

在大力发展以牛蒡为主的创汇蔬菜的同时,围绕创汇蔬菜的加工业发展迅猛,现已建成涌泉、多福、高尧三个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发展到12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成规模、上档次的创汇蔬菜加工业达50余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11家,外商独资、合资企业5家,贮存能力达2万吨,年出口能力达10吨,产品形成速冻、淹渍、保鲜、脱水、造酒、酿醋等八大系列20多个品种,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2003年出口创汇达600万美元。

历史人文

庄坞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历史上留下了高尧大汶口遗址,河西杨家古牌坊,庄坞六碑三十一孔石桥,马湾鸳鸯古松等许多历史人文景观。

庄坞处于沂武河冲击平原,土壤松散、肥沃,适宜种植各种蔬菜,境内有沂河、武河、小六河、行洪道'三河市一道',水资源丰富,给农田灌溉带来极大便利。

杨家宗祠“节孝坊”

节孝牌坊位于庄坞镇河西村北楼(地域名),建于家祠正南门,高九点六米,宽七点五米,上下共六层横梁,青色精品石料雕凿,石石卯构组严密,搭建精确,独具匠心,并且具有现代力学结构的原理。两边正门柱是立体石条直通端顶,外刻“三美全收卓矣大家风范;一清独抱蔚然女士之宗”的楹联,内刻:“道蕴风高闻者心行俱服;宣文富兼以慈孝同传”。文美字珍、人人叹绝。意褒刘氏安贞守德,冰清玉洁,妇道之范,永传后世的烈节美德。另有高约2。6米(包括基座)的四尊卫士雕像,傍门而立,神情肃然。分别是是:秦琼尉迟敬德关平。正门两侧各有偏门,偏门柱正面精刻楹联:“冰霜著节垂千古;松柏为心贯四时”。佳联妙书,荟萃一石,实属绝品。偏门旁内外两侧立有四尊圣母,手持圣物,座骑不一,皆与卫士并列齐高。

整座牌坊共分六层,从上到下,依次有序。第一层二龙戏珠,两条神龙面慈祥和,大有两相戏斗之势,云海之中,宝珠熠生辉,光彩炫目,两条龙翻飞腾空,形象逼真。第二层刻有清代进士吏部主事宋潢题字“敕建例授儒林郎侯选州同杨绩续例封安人刘氏节孝坊”二十三个字。题序已年久风化,依稀尚存。上书:“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省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加三级、铁保、钦命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提督、山东全省学政加三级——刘凤诰。山东处承,宣布政使,司部政吏加三级——陈钟琛沂州府知府加一级——克什纳。署兰山县知县加一级——张廷楠。兰山复设训导——李。爱新觉罗·颙琰九年十二月十四题奏”。落款残存:“嘉庆十八年八月吉日起工,十一年四月告成。赐进士出身,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加三级、记录三次——宋潢书……族长:杨(十二世)。石工:杨文选、刘保得。”第三层为荣光横匾。上书“光扬彤史”。宣扬了至孝维家的伦理和“立教之初、发端之始”的优秀品德,暗喻刘氏坚守贞操,宏扬天下的美名。第四层整幅为凯旋图。征战将士,气宇昂扬,旌旗招展,浩浩荡荡,车辚辚,马萧萧,城池、官、将士人物精雕细琢,造型逼真。背面与众不同,上刻“仙人戏游图”。各路神仙动态不一,手持拂尘,云扇等物,飘然于祥云之上。第五层为双凤戏牡丹。喜庆气息浓厚,荣华富贵吉祥。第六层为“圣旨”高悬的立匾。抬头仰望,凝重大方。最上为古楼式盖顶,散发出浓郁的传统古建筑情趣。此坊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除部分雕像在“文革浩劫”期间受损外,其余部分基本完好。

东高尧遗址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汉,位于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村南,东靠武河,西邻临沂--郯城--苍山公路。2006.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该遗址是土丘式高台堆积,中高四周平地面积约2-3米,东西180米,南北150米,分布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丰富,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遗址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1963年村民在此挖番薯窖子时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1984年9月清理发现大汶口文化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该遗址为临沂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古遗址,对于研究该地区商、周、汉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庄坞永济桥

俗称"六碑三十一孔桥",位于临沂市兰陵县庄坞镇境内。因修筑时竖有6简碑、31个桥孔得名。位于庄坞村西。东南、西北走向,跨越武河。桥碑载:"庄坞永济桥创建于明代。至万历四十六年,廷杨八世祖讳蕃公重修。"桥长72米,宽3.8米,高2.2米,孔跨2.3米,条状块石垒砌,两边桥头有两对精雕青色石狮卧立两侧,卧者张口吐舌,立者雄风抖擞。石碑、石狮不够齐全,石桥保存完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