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洞 :沟壕、土坡侧壁可以栖身的洞

更新时间:2023-11-17 17:35

“猫耳洞”是指一种跟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

猫耳洞是在土坡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能起到防御作用。猫耳洞的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结构简单,形状多为拱形,洞顶部防护厚度为1米左右,出入口可设置防护档板。洞高1.2米,2.0米长,洞内木板一搭就是床,弹药箱一垒就是桌子。最早的猫耳洞其实是“地下排水设施”,抗日战争时期,一向以战术运用灵活著称的桂军、湘军利用猫耳洞坚固、隐蔽的特点,改装成了小型防炮洞,将猫耳洞这一民用建筑,摆上了战争的舞台。“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中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中国军队也大量使用过。桂军以及中央军都曾利用这些工事重创过日军部队,曾经在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会战桂林保卫战、喋血昆仑关等与日军血战的经典战役中使用,并在中国军队从兵员素质到装备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有效的打击了日军的进攻和侵略。发生在一九四零年的关家垴战役,八路军发现日军挖了非常多的“猫耳洞”,八路军学习到了猫耳洞的战法,而后自己再研究演进,并大量应用。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便曾利用木头等材料在战壕侧壁、山坡阳面侧壁开挖的猫耳洞,有效地抵挡了国民党军的疯狂。抗美援朝期间的朝鲜战场上被志愿军广泛使用。

1979年3月5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主要战事结束后,整个80年代期间,中越边境不时发生交战,特别是两山轮战期间对那些参加过对越反击作战的人来说,“猫耳洞”既是驻守一线阵地期间防身隐蔽的临时居所。战士们舍生忘我的精神极大震撼了身处后方置身和平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向前线指战员学习,发扬猫耳洞精神,成为全社会上下的一致行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解放军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战工事取代传统的猫耳洞,这些新兴工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猫耳洞的恶劣条件。

历史

“猫耳洞”是指一种跟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能够有效减少敌方猛烈炮击带来的伤害。最早的猫耳洞其实是“地下排水设施”,抗日战争时期,一向以战术运用灵活著称的桂军、湘军利用猫耳洞坚固、隐蔽的特点,改装成了小型防炮洞,将猫耳洞这一民用建筑,摆上了战争的舞台。“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我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作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我们也大量使用过。桂军以及中央军都曾利用这些工事重创过日军部队,曾经在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会战桂林保卫战、喋血昆仑关等与日军血战的经典战役中使用,并在我军战士从兵员素质到装备等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有效的打击了日军的进攻和侵略。发生在一九四零年的关家垴战斗八路军发现日军挖了非常多的“猫耳洞”,八路军学习到了猫耳洞的战法,而后自己再研究演进,并大量应用。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艰难的转战时期。时苏中苏北都被国军反攻夺取,虽在山东孟良崮歼灭了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等几个国军主力师,自身也消耗过大。1948年,华野在粟裕领导下转战国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河南省,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山东解放区是国军重点进攻最主要的战场,大量国军美械一流部队都参战,火炮非常厉害。在阵地战中,解放军大量使用猫耳洞防炮和防空。就是这些小型的防炮洞,不需要什么材料,几根木头就能挖成。粟裕在全野战军推广,此后猫耳洞不断完善。由此,猫耳洞的名字就在解放军传开,在后面的三大战役的激烈阵地战中大量使用。

1951年夏天,志愿军开始全军推行坑道作战。挖坑道先挖“猫耳洞”,再把一个个“猫耳洞”打通,成了囤兵洞,囤兵洞是坑道的基本单位。此外,还要修地面战壕,以及连接战壕和坑道的交通壕。后来的中国南疆猫耳洞便诞生了。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6万中国大军从26个地域120公里的范围内,全线进攻越南。解放军只是想教训下越南军队,16天内,解放军将越南北方总数10万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全部击溃并宣布撤军。大规模攻防战结束是小规模的边界战争。中越边界战争中,空军没有大规模参战。双方同属苏联体系的陆军,特别强调炮兵的力量,老山争夺战中,双方炮兵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以炮战为主的战斗中,可以防炮的猫耳洞就特别的重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解放军逐步用新式的半永久野战工事取代传统的猫耳洞,这些新兴工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猫耳洞的恶劣条件。

2000年以后,解放军推出最新研究出来的钢结构装配式火炮工事,让解放军新式野战工事发展到5种等级11个系列。从东海海岛到青藏高原,从南沙到黑龙江省的大部分边防哨所都配发了新型野战工事。这些新式野战工事采用装配式模块技术,遮弹技术和快速构筑技术,使得它们更加坚固, 机动性能更加灵活,不受地域、气候干扰。新型野战工事在猫耳洞的经验上,更加重视舒适度,采用了最新研制的特殊防水材料,同时添加很多士兵的生活设施。如前进指挥所的简易野战工事里,不仅装有发电机、热水器、冰箱、空调、淋浴器,官兵还住上了舒适的床铺。原本搭建一个猫耳洞,至少需要几个战士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新式野战工事则更为方便,一个战士利用现有材料仅用十几分钟就可以修建完毕。专家从事便携式微型化野战工事、纳米材料野战工事、新概念野战工事等的研究,不远的将来,更为先进的野战工事将在解放军服役。

洞内环境

洞里面温度高,普遍超过40度,有些高达50度,正常人几乎无法忍受,体质差的人进去几分钟就会昏迷。温度高还不是最严重的,最惨的还是湿度过高。洞里面到处湿漉漉的,人无法忍受,连衣服食品很快就会霉烂,武器容易生锈,连特质的防潮被都是潮湿的。在洞里面根本无法穿衣服,因为湿度过大,衣服都是潮湿的,很容易贴在身上,除了让人非常难受以外,还极容易生皮肤病,甚至全身溃烂。

猫耳洞里面的解放军士兵,百分之百都是全身赤裸,连内裤也不穿,因为根本穿不住,越军也是一样。由于洞口小,不通风,洞里面除了湿气以外,各种异味都不容易散掉。一般猫耳洞里面都有食物腐败的馊味,人的汗酸味,粪便的臭味骚味、老鼠的腥味、煤油的刺鼻味,还有各种霉烂味、烟味、火药味等等。当年的老兵回忆,如果从后方突然进入这种猫耳洞,开始一周根本不想吃东西,一个劲只想吐。

猫耳洞地势一般比较低,又根本没有排水设施,一旦下雨就很容易大量积水。下雨的时候,解放军士兵只能拼命往外掏水。但是,无论怎么掏,也肯定掏不过来,雨后肯定会大量积水。有些洞比较好,只有一两分米,泡着脚而已。有的洞水一直到腰部,猫耳洞狭小,战士无法站立起来。士兵们只能背着抢,跪在水里,把电台顶在头。有的洞比较极端,一直淹到洞顶,战士只能头顶着洞顶站着。如果雨很快停止,水大约十几小时就能退下去。如果连续下雨,雨水往往几天甚至十几天不退。洞里面的战士没有命令是绝对不能离开岗位的,由于对面就是越军,也无法出洞。水里不但有大量的粪便、尿水、煤油,甚至还有很多老鼠和毒蛇。

作用

猫耳洞”这个词很有名。“猫耳洞”是前线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拱形的半圆门,小则仅供1人容身,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壕沟的外侧上沿,每间隔十米设一个简易哨位,两个战士轮流值哨。老卢与几名战友就住在这样的猫耳洞,足足六个月,守卫着这一段的阵地。

猫耳洞是极佳的躲藏地点,因分布众多,敌人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察觉,躲进洞中的士兵不会被轻易发现,且猫耳洞防炮性能很好,解放军在防御中伤亡很少。当时,敌我双方的环境都是这样,主阵地基本上是大一点的猫耳洞。甚至两军阵地相隔不到1公里,两方士兵从猫耳洞刚出来没准就能遇上。在这种情况下,出洞是件很危险的事,所以很长时间内,大家都是在洞中等待时机,有时一等就是十几天甚至数月。猫耳洞虽然安全,但内部环境实在恶劣。绝大多数猫耳洞狭小逼仄,只能匍匐着爬进去,如果体形太大,爬进去都很难。好不容易钻进去,也只能坐着或蹲着,根本无法站立。即便是躺下,也要把腿蜷着,对于很多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而言,越南战场上最艰苦的日子不是对敌作战的惨烈,而是蜷缩在猫耳洞与敌人对峙的岁月。

猫耳洞的意义

作为战斗堡垒的猫耳洞,守在其内的战士们,在战斗紧张的时候每天抗击敌人几次十几次的进攻,战斗中,炮弹将猫耳洞炸塌,战士们血溅洞壁,誓死坚守,当战士们饮弹牺牲,或者身负重伤,而又一时无法撤下阵地时,也只能在逼仄的猫耳洞里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此暗无日光的半席之地,便成为烈士们最终告别世界,告别战友的“太平间”。尽管生活和战斗条件如此艰苦,身在猫耳洞内的我军战士们还是保持着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大家互相鼓励,真正把自己化为了集体的一份子,每个人会自觉地把最后一块压缩干粮留给战友,心甘情愿地把生留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己,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前线战场上战士们在猫耳洞战斗和生活的事迹,经新闻报道传回国内后,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战士们舍生忘我的精神极大震撼了身处后方置身和平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向前线指战员学习,发扬猫耳洞精神,成为全社会上下的一致行动。依然有很多人常年驻守在祖国的边疆,无论所在之地是酷暑还是严寒,战士们都有合适的制式服装和装备,驻地生活和训练条件早已今非昔比,随着历史的发展,猫耳洞这段往事和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重温和学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