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绩 :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5

王世绩, 1932年9月28日生于上海市。1956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后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1959年11月到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子物理室工作,1964年7月回国后至今一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研、副研、研究员;研究室正、副主任,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所长,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任;现任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顾问、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顾问、国家高技术863领域专家委员会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本词条还对树木生理学家、杨属专家王世绩的生平事迹做了介绍。

科研工作

1_1956。1961年参加了我国重水反应堆、零功率反应堆、苏联快中子脉冲反应堆的建造和开堆实验,研制了几种i贝0试 设备。

2.20世纪60年代初在苏联从事中子物理研究,研制了苏联首台含镉大液体中子闪烁探测器,采用双筒符合计数、千米中子飞行时间等方法和大裂变样品,降低了裂变物质的7射线本底,能在高分辨率、高效率和低本底下进行测量,测得了、共振中子截面,同时还能测量俘获、裂变比a。数据均被nEA国际原子能核数据库收集。工作获联合原子核研究所1963年科技奖。

3.20世纪60年代中,参加了核试验近区物理测试工作,担任核试验近区物理测试组正、副组长。课题创造性地设计了结构独特的气体契仑科夫探测器,能将核爆瞬间比被记录讯号高20多个量级的低能7射线本底甄别掉,用以记录17.6兆电子伏的高能7射线,实验成功地记录了热核燃烧纳秒级的时间过程。

4.20世纪70年代末,转向初创阶段的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负责物理实验与诊断。他领导研制了十多种配套的诊断设备,可以测量可见光、x光、离子、电子、中子等的强度、能谱、时间谱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物理量,对这些设备都分别进行了标定与考核,总体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诊断设备的先进水平。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一J)”h轮激光与靶相互作用实验,对于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从物理实验研究的角度,对驱动器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促进了激光驱动器与物理的结合以及驱动器技术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参加了“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装置研制,为项目领导人之一。这是一台当前国内规模最大、在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装置已通过鉴定、验收,并已经取得多项重要的物理实验成果,对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1986年以后,将研究重点转向国家高技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x光激光研究,曾任x光激光研究专题专家组首任组长,对我国x光激光研究的开拓、发展、身国际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这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研究项目。他的课题组研制了先进诊断设备,组织了激光线聚焦系统和激光靶及x光光学元件的研制。他注意实验与理论和数值模拟紧密结合。1990年创造性地提出并实现了双靶对接方案,有效地补偿了x光激光在非均匀等离子体增益介质中的折射,解决了当时因折射而有效靶长做不长的难题,显著地提高了x光激光的效率。之后又创多靶串接以及空间限束等方案,使研究工作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实验中,巧妙地解决了焦线瞄准以及远距离多靶串接等关键技术难题,保证了多段等离子体增益区的时间(\u003c10ps)和空间(\u003cO.5MRAD)的衔接,在中等规模的神光I装置上进行的电子碰撞激发类一锗软X光激光总体实验,获得了近衍射极限(0.8MRAD)的软X光激光饱和输出(增益长度积GL超过17),在当时国际同类实验中领先。我国首创的双靶对接方法和凸柱面镜透镜列阵均匀线聚焦技术,在国际产生较大影响。1996年王世绩等人应邀赴大阪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在GEKKO一Ⅻ装置上应用双靶对接和凸柱面透镜列阵,进行了类一离子的X光激光研究,获得成功。1998年又进行了一轮实验,获得了类镍一银X光激光增益饱和以及近水窗波段类镍一、铪高强度X光激光输出,为当时国际上亮度最高的短波长X光激光,并为此获得日本大阪大学ILE科技进步奖。双靶对接方案以及均匀线聚焦技术已被国内外多个实验室采用。

近期成就

近几年,又在神光Ⅱ装置上进行了类镍离子x光激光实验,率先采用焦线叠加技术,在中等激光装置上用较低的泵浦功率获得了近水窗波段(波长为5~6nm)的类镍一镝、铒、镱x光激光及水窗波段的类镍一x光激光输出,演示了在中等规模激光装置上实现水窗波段x光激光饱和增益及其在生物学中应用的诱人前景。

2000年用神光Ⅱ装置获得了高增益的类镍一银x光激光(波长14nnq,脉宽20ps)饱和输出,并以此作为探测光束,测量了CH靶激光等离子体的临界面附近电子密度梯度的空间分布,测量结果还与理论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成功地演示了x光激光在激光聚变等离子体诊断中的应用。

个人荣誉

王世绩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次,二等奖2次以及光华奖一等奖1次。上海市及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次,二等奖若干次;何梁何利奖1次;大阪大学ILE进步奖1次。

人物经历

1944年,王世绩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专业学习(至1949年)。1955年,王世绩转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1956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1956―1959年在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实习员,1959――1964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4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任高功率激光物理国际实验室顾问、国家高技术八领域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物理与数学部院士。2003年3月兼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

人物评价

同济大学校史馆:王世绩具有事业心强和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和谨慎的科学研究作风,同他人的协作精神好,有较强的科技攻关组织能力,是此领域的领军人物。

参考资料

王世绩院士简介.同济大学校史馆.2022-01-21

中国科学院王世绩院士受聘我校荣誉教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新闻网.2024-08-05

王世绩院士:核光耀世 熠熠有绩 .澎湃新闻.2024-08-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