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舜 :王世舜

更新时间:2024-09-20 21:13

王世舜,1935年5月生于安徽省灵璧县,是聊城大学(今聊城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山东古典文学学会理事和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他自幼受家庭影响,热爱学习,特别酷爱古典文学。在大学学习期间,受到庄维石教授的深刻影响,对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在聊城师范工作期间,他考取了山东大学的函授研究生,导师为著名文史专家高亨。在高亨的指导下,他重点研读先秦时代儒、道两家经典,为其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简介

王世舜,男,1935年5月生,安徽省灵璧县人。1944—1950年在江苏睢宁桃园小学读书。1950年秋考入徐州三中,因生活困难,两月后辍学。

人物经历

1951年7月参加工作,任安徽省灵璧县高楼区人民政府文书。1955年9月,通过自学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9年9月毕业分配到聊城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1962年8月调入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1978年4月调入聊城大学(今聊城大学),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4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系山东古典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史学专家。

王世舜自受家庭影响,热爱学习,稍长则酷爱古典文学。大学学习期间,深受业师庄维石教授的厚爱,钟情于中国古典哲学。1960年,在聊城师范工作时,考取山东大学函授研究生,导师为著名文史专家高亨先生。在高先生指导下,重点研读先秦时代儒、道两家经典,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主要成就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王世舜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挫折。1962年调入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开始研究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1966年春写出《尚书译注》初稿,“文革”中被视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打入牛棚,经历了长达7年的折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尚书译注》的手稿也随之发还,1982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中国1983出版年鉴》发表专论给予较高评价。以后,为多部学术专著引为重要参考书,1983年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5年5月,第二部专著《庄子译注》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82年初,受命担任《汉语大词典》聊城师院编写组业务组长,参加该词书的编写及复审工作。1994年5月10日,作为编写代表参加了《汉语大词典》编撰出版庆功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此外,他还主编《先秦要籍词典》(已出版九部),其中亲撰《老庄词典》,于1993年10月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他发表论文20余篇,学术价值很高。其中《试论周易产生的年代》一文,发表于1981年《齐鲁学刊》第二期,同年《新华文摘》第六期摘要介绍,1987年被收入《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略论〈尚书〉的整理与研究》一文发表不久即被人大资料中心复印再次发表。《论孔子的君臣观》、《论孟子的君臣观》、《齐物论发微》等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应邀为《中国史学名著评价》所写《尚书评价》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六期《近年史学史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述评中,认为该文提出了经学史上的一个新见。由于在学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影响较大,1988年1月被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聘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1993年5月被安徽大学道家文化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1994年被聘为《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特约编委,从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世舜从事教育教学和历史研究40多年,工作认真,学术造诣较深,成就突出,为聊城市的教育事业和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