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中国医科院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0 14:18

王敏,中国医科院研究员,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1987年毕业于医学系英语医学班,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从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实验血液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1995年8月至1999年7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白血病发病机理及血色素基因调控的实验研究。以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人事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研究,其中进行了大量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白血病细胞动物体内移植等实验,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协助指导了8名博士生的实验工作。

人物经历

1987年毕业于医学系英语医学班;

1995年8月至1999年7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白血病发病机理及血色素基因调控的实验研究;

现为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及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白血病的基础研究。

主要贡献

1)建立了微量残留白血病小鼠模型,并且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系统的研究了白血病细胞残留的部位,复发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再增殖、再迁移和白血病复发过程,为如何根治白血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2)应用mRNA差异显示方法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相关基因表达,证实在正常EPO依赖性和异常EPO非依赖性红系祖细胞两个细胞亚群之间,有多个转录本表达不同。

3)在血色素基因调控研究中,发现低剂量羟基(HU)处理培养的原代外周血细胞可以刺激红系组细胞扩增、增加总血红蛋白,上调转录因子GATA-1的表达,而高剂量HU可以上调胎儿血红蛋白基因的表达。在白血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发现转染了全长ETO cDNA的NIH/3T3细胞,可在软琼脂上生长形成集落,并且可在裸鼠体内生长形成肿瘤,证明ETO基因可以使细胞向恶性转化。

4) 进行了抗CD19scFv-B7融合蛋白的研制,发现抗CD19scFv-B7融合蛋白与CD19表达阳性的白血病细胞孵育后,与富含T淋巴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互作用,可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并且可以介导细胞毒T细胞对CD19阳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

5)研究了癌基因iASPP在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生物学作用,发现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存在iASPP mRNA异常高表达,高于正常人和缓解期急性白血病患者,提示iASPP高表达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

荣誉

王敏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三届“科学探索奖”。

2022年5月,王敏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

参考资料

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公布.微信公众平台.2024-07-2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