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 :中国女化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16:11

王文清(1932年10月25日——2020年9月14日)女,核燃料化学和生命化学家。教授过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生命起源等十余门课程。研究系、系协萃机理,对核燃料前、后处理有一定理论和实际贡献。在生命起源领域首先将磷化氢引入模拟原始大气,检测出19种氨基酸;提出磷酸盐自由基在生命起源及脱氧核糖核酸损伤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对称性破缺是生命起源的必需。发现了D-氨基酸低温相变,提出电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在氨基酸晶体相变中放大机制。是中国研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之一。

王文清于2020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基本介绍

王文清,1932年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镇海农村。高中在上海南洋中学就读,学习名列前茅。上海市解放前通货膨胀,住校学生伙食极差,只有自救,她与张学友筹办全校伙委。在校期间由地下党员钱雪村、尤崇构介绍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新青联活动。解放前夕她受特务信件恐吓,地下党员杨渤海正气凛然,每周仗义护送。南洋中学这段生活对她为人做事、工作能力是一大锻炼。全国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投身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是她最大的愿望,也是她终生的动力。1950年全国统考给了她上大学的机会,她的信念是要念书,要上大学,只有读书才能自立,只有读书才有能力使国家富强。

王文清认识吴季兰是在大学一年级,那时吴是浙大化学系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王文清的一生中,受他的影响很深。例如她入学不久,普通物理统考,初战受挫。他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使她下定决心走上攀登学术高峰的道路。从家庭生活到业务成长,都得到了他的支持与鼓励。40多年风风雨雨,她庆幸有个幸福家庭给了她无尽的温馨与前进的动力。

中学时代的梦想是当一名中学校长。中学教师能桃李满天下。到了大学她懂得学问领域如此广阔,终其一生取得犹如沧海一粟。要育人不误人子弟,自己必须有雄厚扎实的知识,而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她沉溺于书本之中,她的好强不甘人后的性格以及顽强的毅力,使她不仅能参加大量社会工作,同时还能保持各课成绩领先。

1953年王文清毕业于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是合成一种植物生长素除草剂,毕业论文对她的实验技术是很好的训练。大学时期吴征铠教授的物理化学,启发了她对物理化学课程极大的兴趣。从此她与物理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46年教龄有34年从事物化教学。从辅导、准备实验、带实验到改习题本、解题,写就20多本物化笔记,她教过15届学生的物化课,听课的学生和进修教师千余人。1980年有一位学生来信说:“物化是我在校学得较好的课程,我在考入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8名研究生中成绩最高,物化考了93分,考物化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不得不再次谢谢您。”她对教学有情,对物化有爱,前辈老师传给她的火种,燃起学生的心火,唤起学生的自豪感。

1956年王文清调到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前身),参加为中国培养新一代核物理与放射化学人才。那时她没受过放射化学训练,正值青春年华,新婚才一年,但她没惧怕放射性,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操作50毫玛丽·居里125Sb,合成三间甲苯基锑及其衍生物,她向苏联专家聂弗道夫学习,以实验室为家。

1958年发表了第一篇同位素交换方面的论文“三间甲苯基锑及其二氯化物乙醇溶液中同位素交换研究”。为中核集团培养人才,徐光宪教授也调到物理研究室,建立了核燃料化学教研室。王文清师从徐先生那里受益匪浅,合著有《萃取化学原理》一书及发表核燃料萃取、配位化合物、热化学方面论文,成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1989年她应邀到列日大学讲学。

人物简历

1956年由浙江大学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8-198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核燃料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92-2003年任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生命起源国际会议学术委员、顾问委员。 

2020年9月14日,我国著名核燃料化学和生命化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王文清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人物逝世

王文清于2020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文革磨练

十年“文化大革命”,王文清被分配养猪、种菜及安装玻璃窗。她把一切痛苦与烦恼化解于深夜苦读之中。她精读了物理化学,自学了统计热力学。分析、设计了近千道物化题,厚厚的笔记渗透她滴滴心血与汗泪。在追求学问上她脚踏实地,从不间断,苦乐相融,终有所获。

1972年汉中分校放射化学专业招生,入学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常被贴小字报。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王文清没气馁,她只有一个信念,学生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要千方百计教好他们。从英语ABC,到三角、几何、代数无机化合物、核燃料、物化,包教包学。在此期间三下上海跃龙化工厂和上饶713 厂,下厂期间早上8~10时开英语课,10~16时下车间现场教学——讲化学,晚上辅导及给工人讲课,一周面对学生教学70 余小时,一度扁桃腺、淋巴腺、咽炎三炎并发。她身处逆境,坚持教学,相信总有一天会感动上帝的。她为祖国教育事业献出一片忠诚,一颗爱心。20多年过去了,这一代青年有的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成了各行各业的负责人和骨干。

1979年,汉中分校迁回北京。王文清深感学科发展很快,教师知识领域必须拓宽。为了教好物化课,她聆听唐有祺教授的统计力学课程。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一样,为近代物理学基础,它渗透到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多领域,提供了一条把微观世界物理定律与宏观世界物理定律联系起来的途径。她学习该课、解题分析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今天研究生命起源深入到物理学,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使王文清获得到美国进修开阔眼界的机会,明白做一个科学家不能因循守旧,要站到世界科学的前沿。1982年她派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从此有机会跨入到生命化学学科领域。在美期间她广交师友,拜能者为师,看、听、做、读,通宵达旦。在看到在木星和土卫三大气中发现了磷化氢报道后,虽然PH3剧毒、易爆炸,在庞南珀鲁玛(C.Ponnamperuma)教授支持下,进行了甲烷、氮、氨、三氢化磷火花放电、预生物合成实验,从中发现了PH3的催化作用,合成并鉴定出19种以上复杂氨基酸,被日本和美国杂志引用,并列为生命起源预生物合成小分子里程碑性进展之一。回国后她在北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建起生命起源研究方向。1989-1990年她再次受庞南珀鲁玛教授邀请,到马里兰大学作访问教授。1992年起与意大利国际理论中心(I.C.T.P)建立联系,从1992-1997年连任五届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国际生命起源会议组织委员、学术委员、顾问委员、主席团成员,会议出版的5册专集,均刊登了她的演讲论文。

学术成就

从1982年至今长达17年,王文清选择了“生命起源”这个研究课题,它如此诱人,却又无比艰难。一个世纪以来多少科学家为之奋斗,至今尚是一个未解之谜。搞基础研究不能害怕失败,即使失败也是为未来科学重大突破提供铺路石,在漫长的科学接力征程中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40余年的实践,她深感人生就是拼搏,抱定信念,永不放弃。科研和教学是她的生命,凝聚了她无数的泪汗和心血。她在这世界上已度过66个寒暑,有幸先后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复旦大学、北大三个学校任教。在北大度过43个春秋,多少辛酸、多少喜悦,几多泪痕与欢笑……她希望中华民族能扬眉吐气,一步一个脚印,并期望巨龙腾飞。

王文清现为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已发表论文196篇,出版著作8部,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已培养博士、硕士各13名。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为:

1.最近20年中,她致力于生命中手性起源的研究,发现了单晶氨基酸低温下的新相变,首次在分子水平测出电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能差。这方面的工作受到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

2.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将磷化氢引入模拟原始大气,从产物中检测出19种氨基酸,被国外同行专家认为是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她还提出磷酸盐在生命起源中起重要作用。

3.对于二元、三元协同萃取体系的规律及其在核燃料前、后处理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4.研究胶束溶液和微乳结构,提出五步模型及有效介质理论变形式,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发表了3篇有影响的论文。

王文清教授长期致力于核燃料化学、物理化学、生命起源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撰写了《生命科学》、《宇宙?地球生命》、《脑与意识》、《萃取化学原理》、《生命化学进化》、《脑的奥秘》、《生命的历程》、《物理化学习题解答》、《物理化学习题精解》、《统计力学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习题精选与解答》等教材及专著。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合作)。王文清教授为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在北京大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核燃料化学和生命化学家、北大教授王文清逝世,享年88岁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0-09-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