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海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

更新时间:2024-09-21 02:15

王殿海(1962.10—),男。1996年1月——1998年12月在吉林工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项为第二名,一项为第三名),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01年9月——2002年9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和交通运输系主任。

个人经历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起止时间:1996.01—1998.12;进站单位:吉林工业大学;现工作单位:吉林大学交通学院;职务:教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项为第二名,一项为第三名)、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

王殿海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第二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吉林省重点攻关项目1项,其他部省级项目17项,获得了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项目、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人才基金资助。在交通流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突出。1)创建了居民出行分布的新模型,包括模拟电子云居民出行分布模型、城市演化过程居民分布模型、小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测算模型和居民出行分布的模型。这些模型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揭示了居民出行分布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了城市外延发展的必然性;从交通的角度,定量描述城市由单中心小城市向多中心大城市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定量测算城市土地利用与路段交通流强度之间的关系。2)提出了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新方法。借助成熟的电路理论建立模拟电路交通分配理论,解决了以往交通分配模型和算法难以实现真正平衡的问题;运用系统聚类方法提炼路网节点之间交通流相关关系,建立了无检测器交叉口交通流预测模型,解决了无检测器交叉口交通流量难以预测的难题;模拟弹簧车辆跟驰模型提高了模型对交通现象的解释性能,并为后续其他宏观交通流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上述方法的提出和应用,为定量描述城市交通流点、线、面之间的时空联系提供了新思路,为网络交通流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手段。3)设计了交通控制参数计算模型,建立了混合交通条件下自行车交通流参数标定模型,提出了交通控制系统设计新理念。上述交通控制参数标定模型的建立,为我国城市混合交通控制提供了实现方法,提出的交通控制系统设计新理念为针对我国交通特点实施控制提供了参考策略。为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合交通自适应控制系统(Hicon),该系统已通过国家测试,正在青岛市等城市进行示范工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控制与管理

科研获奖以及专利情况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项以及地方部门和企业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获得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等,原机械工业部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优秀奖等。2003年入选“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学术兼职

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国家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交通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交通咨询专家组专家、长春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论文著作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著40余篇(部)

浙江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

男,1962年10月生,吉林省大安人,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建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负责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973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各1项。获得了高校青年教师奖、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人才基金资助。创建了模拟电子云居民出行分布模型、模拟弹簧车辆跟驰模型,提出了模拟电路系统网络交通流理论研究新方法和无检测器交叉口交通流量预测方法,建立了服务于混合交通控制的信号配时参数优化模型、交通强度测算模型和车辆转换系数确定模型。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混合交通自适应控制系统已经形成产品,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得到工程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得科技奥运会先进个人称号,获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被国家七部委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交通部评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被国家七部委评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交通控制,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

学习经历

1980.09~1984.07: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大学本科,获得学士

1986.08~1989.06: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

1992.09~1995.09:北方交通大学运输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

1996.01~1998.12:吉林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后;

2001.09~2002.09: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运输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

1984.07~1991.06: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

1991.07~1994.08: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

1994.09~1996.08: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副教授;

1996.09~2010.05: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2000年4月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6.09~2001.07: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

2010.05~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兼职

1. 公安部、建设部实施畅通工程专家组副组长;

2. 高等学校交通运输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3. 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

代表论著

教材

1. 交通系统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王殿海(主编),2007.11

2. 交通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王殿海(主编),2002.9

代表性论文

主支路交叉口设置信号的临界流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44(5), 759-763; 王殿海*, 马东方, 陈永恒, 2009.10, EI

一种新的车队离散模型及其应用;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39(4), 891-895; 王殿海*, 李凤, 宋现敏,2009.7, EI

基于二流理论的拥挤交通流当量排队长度模型; 东南大学学报; 37(3), 521-526; 姚荣涵, 王殿海*, 曲昭伟, 2007.5. EI

科研项目

1. 区域交通动态协同优化控制技术,2011.01-2013.1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主题项目课题

2. 基于心理场效应的驾驶行为模型研究, 2010.01-201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混合交通中机非冲突与基本参数研究, 2005.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M)

4. 城市路网动态交通管理与控制关键理论及其模拟技术研究, 2004.1-200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

5. 居民重组和出行分布中的复杂问题及模型研究, 2001.01-200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模拟电路系统网络交通流特性研究, 2000.01-200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1997.01-200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第二负责人)

8. 大城市交通拥堵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城市交通系统的组织优化与控制(课题)

2006.09-2011.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9. 网络化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技术, 2008.01-2010.04,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10. 城市交叉口规划设计及功能评价技术,2006.01-2011.0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1. 基于心理场理论的综合驾驶行为模型研究, 2007.01-2009.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12. 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控制理论研究, 2002-2006, 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项目

13. 城市快速路系统交通瓶颈形成、扩散与控制理论研究,2003.01-2005.1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14. 居民重组与出行分布理论模型研究,2000.01-2001.12,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

15. 混合交通视频检测智能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2008.09-2011.12,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

16. 基于图像识别的混合交通流特性参数检测技术研究, 2004.7-2007.12, 吉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

17. 宏观交通流理论研究, 2001.09-2003.12, 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

科研奖励

1.城市交通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第一名;

2.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第三名;

3.城市交通流诱导系统理论模型和方法研究,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第二名;

4.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第二名。

荣誉称号

1. 科技奥运会先进个人(科技部)(2008);

2. 吉林省省管高级专家(2006);

3. 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

4.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

5. 国家七部委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3);

6. 交通部评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3);

7. 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

8.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2002);

9. 吉林省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资助学者(2001);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