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梭 :四川谐剧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4-09-21 04:07

王永梭(1915年7月14日-1998年5月22日),资阳市安岳县龙台镇(今黑滩村)人,是四川谐剧的创始人和方言诗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谐剧演员。王永梭在艺术生涯中集编、导、演于一身,共创作、演出了谐剧节目90多个,方言诗朗诵100段以上,表演近万场,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派生出了桂林壮族、陕西省湖南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等多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谐剧。王永梭被誉为“东方卓别林”,并著有《王永梭谐剧选》一书,深受文艺界好评。他的重要作品包括1941年将五言诗《春晓》改编成四川方言诗搬上舞台,1942年创作的拉杂戏剧目《扒手》,以及1945年的剧目《喝酒》和1948年的剧目《嫌疑》。1953年赴朝鲜慰问并创作了第一个歌颂新社会的新谐剧《在火车上》。1957年,他在四川剧场举行了《王永梭谐剧表演会》。之后,他调到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81年起,在成都、重庆市两地举办了四次谐剧训练班,培养了200多名学生。1983年和1988年,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和第六届政协会议。1993年,参加了在成都锦江剧场举行的“西南一代曲艺名家会演”。1995年,参加了“双五十纪念活动”。1998年5月22日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83岁。

人物经历

1915年,王永梭出生在四川安岳县龙台镇(今龙台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客居内江市谋生。1930年,考入资阳市安岳县立中学七班,毕业后曾去他五哥王文拔(川军28军某团团长)处谋事,不久回到龙台老家。在龙台赋闲期间,他常参加川剧座唱和登台演出,并对一些传统折子戏如《访友》《长生殿》《渔父赠剑》《劝赌》等剧本进行加工和整理。

1936年,拜郫都区北派拳师李飞龙为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永梭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并把《保家乡》《大刀进行曲》《高梁叶子青又青》等抗日歌曲改成四川省的方言土语演唱。

1938年,参与隆(昌)富(顺)师管区司令曾晴初少将组织的宣传抗日活动,以文艺形式宣传动员群众,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在隆昌市8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经常到茶馆、闹市体验生活,而后进行创作演出。1939年冬天,王永梭在合江县庆祝新年的游艺晚会上,编演了被其自称为拉杂戏的剧目《卖膏药》,受到好评。

1940年,王永梭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得到曹禺焦菊隐、郑沙梅、吴祖光等剧作家的教育,再进一步深造。其中,剧作家曹禺对拉杂戏剧目《卖膏药》给予了高度评价。1941年,王永梭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春晓》改编成四川方言诗搬上舞台。此后,王永梭的拉杂戏先后在四川自贡、重庆市等地打响,并受到戏剧界前辈洪深张骏祥的推荐。1942年,王永梭创作了第二个拉杂戏剧目《扒手》,并第一次用上了道具——独凳儿。

1943年7月,于江安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同年,在自贡张爷庙演出剧目《扒手》后(非首演),在富顺县坐茶馆,把这种“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表演形式正式定名为“谐剧”,取恢谐、和谐的意义。同年,他创作了剧目《赶汽车》,用一张木背椅表示是车站里的班车,演员扮演一位始终赶上不上车的乘客,车上车下,事故百出,对当时腐败的交通情况,作了辛辣的讽刺。同年年底,王永梭在成都布后街的志诚高级商业专科学校开始自己的四川省首场演出,第二场演出是在东门外的川康农工学院,第三场演出是在都江堰市夏令营,第四场演出是在华西坝五大学。他演出的剧目有《抓壮丁》《赶汽车》《打百分》《骂媒婆》等。1944年,应四川大学农学系邀请,他在成都大学农业学院进行演出,刚演到第二个节目时恰好遇上停电,学生却不愿然他离开,于是他摸黑进行表演,凭嘴说白。1945年,创作了剧目《喝酒》。1948年,演出剧目《嫌疑》。

1950年,进入四川省中江县龙文中学(今龙台中学)任教,后又去资中县、内江学校和文化馆工作。1953年,在出席四川省文代会后,接到通知,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赴朝鲜期间,他创作了第一个歌颂新社会新人新事的新谐剧《在火车上》。在朝鲜的八个多月时间里,他一共演出了200余场,得到了志愿军首长的称赞。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调入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调到四川军区文工团做演员。

1956年,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为王永梭举办了谐剧专场演出。1957年6月29日,在四川剧场举行《王永梭谐剧表演会》。每场七个谐剧,两个方言诗。共举办七天七场,每场1001个座位的票仅一天就销售一空。

1962年,王永梭为了歌颂一位公而忘私的产科医生,创作了谐剧剧目《结婚》;同年,调四川省曲艺团工作。1966年,进入“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1978年10月,在成都市解放军剧院重返舞台演出。1979年夏天,中国曲艺家协会四川分会和四川省曲艺团为王永梭举办“谐剧四十年”纪念活动。

1980年,王永梭应中国曲协“全国相声座谈会”的邀请,带着谐剧第一次前往北京。在中国曲协副主席侯宝林、高元均的关心支持下,王永梭为中国剧协、中国曲协和北京各大艺术院校、文艺单位连演了18个专场,并举办了谐剧艺术讲座。《人民日报》《北京晚报》《文汇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纷纷登载对谐剧的评介文章。北京、上海市四川省各地的广播、电视,介绍并播放了谐剧,谐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1981年起,在成都、重庆市两地举办了四次谐剧训练班,培养了200多名学生。

1983年,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参加四川省第五届政协会议。1985年,《王永梭谐剧选》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和再版,并录制谐剧录音磁盘《卖膏药》,方言诗专辑磁盘《阿Q正传》等。1988年,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参加四川省第六届政协会议。1990年春,四川省举办王永梭创始谐剧50周年纪念活动。1993年,参加了在成都锦江剧场举行的“西南一代曲艺名家会演”。1995年,参加了“双五十纪念活动”。1998年5月22日,王永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成都市,享年83岁。

个人生活

家庭

王永梭的父亲叫王炳之,母亲姓陈,称为陈氏。

1945年,王永梭返回安岳县看望父母时,与家乡的一位“新派"姑娘江润媛相识相知相许,二人以坐汽车兜风游行的婚礼仪式,轰动了偏僻的安岳县。江润媛女士于2014年1月11日在家中逝世,享年90岁,二人育有两子,其中一人名为王晓梭。

弟子

王永梭教授过数百名学生,成名弟子有沈伐凌宗魁、邓滔、涂太中、张廷玉、叶吉淑、侯耀文、谢杨功、李永玲、赵崇德等。

人物作品

舞台作品

编剧作品

出版作品

艺术特色

谐剧

王永梭表演的谐剧,既不像北方的“单口相声”,也不像上海市的“独角戏”,甚至与20世纪三十年代四川省出现的“单簧”也大不相同,其既具有综合性强的戏剧一般特点,又具有不受表演场地限制的优越性。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表演形式,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表演语言朴素隽永、构思精巧、立意新奇、文学性较高,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言诗

王永梭表演的四川方言诗朗诵能够在三五分钟、百行以内塑造一个形象、叙述一段故事、表现一个主题,短小精悍。王永梭在表演的时候高度投入,能够征服观众,又能够关注现实人生、关注社会。

人物评价

王永梭创始的谐剧已成为四川地区特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成都百年百人》评)

王永梭有开阔的艺术视野,是巴蜀艺坛上一个绝顶聪明、德艺双馨的天才。(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祥林评)

这百年(1854-1953)来,艺术天才,吾蜀有四。张大千的画,一也。谢无量的字,二也。天籁的唱腔,三也。四就要数王永梭的谐剧了。(诗人流沙河 评)

谐剧乃是地方方言喜剧的新品种,王永梭独树一帜,在许多戏剧家的支持下,竟成了戏剧艺术上的一朵奇花。(《巴蜀史志》评)

人物争议

关于王永梭的逝世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1998年5月22日,王洪林著的《中川资阳》以及李致著的《铭记在心》中,均记载这个日期。另一种说法是1990年,但所有参考资料仅标记逝世时间为1990年,并无月日等详细信息可供考证。且王永梭于1993年收李永玲为徒。故逝世时间不可能为1990年,实际应为1998年5月22日。

参考资料

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开幕侧记 | 把握“三期交汇”历史机遇 共创眉山美好明天.眉山网.2024-04-01

..2023-12-01

..2023-12-01

王永梭的方言谐剧《卖膏药》.百家号.2024-04-01

上央视了!这个“川妹子”表演的是四川谐剧.百家号.2024-04-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