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思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0 22:55

王跃思,1961年1月出生于北京市,大气环境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王跃思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理学学士;1990年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博士论文《大气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实际应用》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王跃思主要从事大气化学与环境、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人物经历

1979年9月,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1983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7月,考上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色谱分析技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1990年7月,硕士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90年7月,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担任实习研究员,从事稻田CH4观测技术研究(1990.7-1992.7)。

1992年7月,担任大气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农田生态系统与背景大气CH4、N2O、NO、CO2、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与理论研究(1992.7-1996.7)

1993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3月,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7月,晋升为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年9月,晋升为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通过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批。之后于2007年,晋升为三级研究员,2009年,晋升为二级研究员。

1999年,博士论文《大气中痕量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实际应用》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王跃思的研究领域涉及大气微量气体化学、气溶胶化学、温室气体观测技术与方法学和污染气象学等。王跃思主要从事微量气体交换观测技术及大气化学研究,针对大气化学,在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微量气体交换速率测定技术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有专业特长。精通色谱、质谱和光谱法测定大气中微量成分的技术与方法。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自1990年,王跃思先后参加、主持多项国家、部委和大气所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王跃思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863、973、院重大、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地方环保项目或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四)各1项。

由于2008年北京市奥运会期间带领科研团队出色完成“北京周边空气质量保障监测预警”研究,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奥组委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科技部授予“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和“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其研究工作还为我国“神5-神舟七号飞船”系列航天飞船乘员舱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奖励

•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发表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400次。创建的观测技术系统已被国内外几十家研究单位采用,获授权专利4项。在自动采样仪与分析仪器的智能连接研究中,获两项国家专利,两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荣誉表彰

1999年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022年11月15日,王跃思入选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Clarivate)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社会任职

2015-05-19-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

2014-01-01-Atmospheric Research 副主编

2011-01-01-2014-12-31,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气科学》和《环境工程学报》编委。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科学分中心主任,我校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动力学与预测理论研究部主任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大气分中心主任

边界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参考资料

中国31名!地球科学领域2022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今日头条.2022-11-1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