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刀 :中国古代兵器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0

环首刀又名环柄刀,中国古代兵器,环首刀以环形柄首为明显特征,它起源于先秦,在两汉形成基本格局,三国直至唐朝盛极一时。

环首刀是环首的长刀,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兵器,只在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同时去掉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从力学角度利于砍劈,且刀脊无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断。环首刀最大的特征就是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没有剑卫手的格(个别有);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叫“环首刀”。

文献记载,商代有出现环首刀。在西汉,出现了环首的长刀。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用钢铁锻造的环首刀。隋唐时期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佩刀为短柄刀,仍为环首直背式。20世纪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八路军的迅速扩展,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凭着大砍刀、长矛梭镖与日军拼杀。

起源与发展

文献记载,商代有出现环首刀。

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国历史上开始了楚汉战争,战争中主要还是步兵进行着殊死战斗。他们所使用的兵器,除了长柄的矛、戟和远射的弓、弩以外,就是剑和盾。同春秋战国初年时的剑相比,剑已经大为改观了,剑身几乎加长一倍,原有两度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的了,更加锋利,剑锋的夹角则逐渐由锐加大。

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剑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到了刘彻时期,钢剑的锻造技术更加提高。随着西汉时骑兵的发展,需要生产更合用的劈砍兵器,提高战斗力。在西汉,出现了环首的长刀,这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兵器,它只在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从力学角度看利于砍劈,而且刀脊无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断。此外,在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青铜战斧与环首刀等青铜器物。

随着骑兵的发展,西汉中期以后出现了用钢铁锻造的环首刀,适合骑兵、步兵作战,很快取代剑在军队中的位置,成主要的格斗武器之一;在汉画像石中,常可看到骑兵、步兵持环首刀形象,多一手握刀,一手执盾。

隋唐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或用佩刀,或用陌刀,几乎每人一口。佩刀为短柄刀,仍为环首直背式,与汉代无大的差别,但佩带方式则采用悬挂式。宋代以后,刀的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

20世纪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八路军的迅速扩展,许多新战士手中无枪,凭着大砍刀、长矛梭标与日军拼杀。

形制演变

钢铁制作的环首长刀,出现于西汉。较早的齐王墓随葬坑、汝阴侯墓、楚王陵中,铁制手握短柄格斗兵器还多是长剑。景帝阳陵出土陶俑所带铁质模型兵器中,手握短柄格斗兵器亦只有长剑。只是到了骑兵大发展的刘彻时期,环首长刀才大量出现在诸侯王墓中。

两汉时期的出土环首刀尺寸变化范围大概在 14.3-114 厘米。从实际功用的角度来看,尺寸在 60 厘米以内的小型环首刀,其功用应当不只是局限于兵器,而是具有相对复合的功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环首刀尺寸变化范围大概在 57.5-124 厘米。隋唐的出土环首刀尺寸变化范围大概在 79-84 厘米。隋唐时期环首刀的最大刀身长度与此前的时期相比,发生了较大的缩减,但是整体刀长尺寸更加平均。

《汉书-李广附孙陵传》记载,汉王朝的使者佩刀是环首刀,有以刀环为归还的暗谕,这种暗谕亦广泛流行于民间。皇帝常在赐给臣子剑的同时赐给佩刀,这样一来佩刀也已成为封建王朝规定的一种舆服制度,《后汉书·舆服志》有详细的叙述:“佩刀,乘舆黄金通身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雌黄室,五色厨隐室华。诸侯王黄金错,环挟半鲛,黑室。公卿百官皆纯黑,不半鲛。小黄门雌黄室,中黄门朱室,童子皆虎爪文,虎贲黄室虎文,其将白虎文,皆以白珠鲛为口之饰。乘舆者,加翡翠山,婴其侧。”定县出土的错金铁刀,正是合于“诸侯王黄金错”的规定。

汉唐时期环首刀的功用,包括兵器、礼仪佩带还有明器三个方面。这其中,兵器应当作为环首刀最主要的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环首刀逐渐被广泛使用在日常佩带的领域。在汉代出现了仿制的环首刀,专门用作明器。这种环首刀刀质薄脆,虽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在外形上模仿了环首刀上的血槽。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环首刀的迅速发展时期,隋唐是环首刀发展的衰落时期。两汉时期,环首刀的变化发展不仅仅存在于实物层面。随着环首刀的在现实的广泛使用,在图像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环首刀作为符号化的象征,满足了对一些特定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和营造场景气氛的需要。

兵器特征

环首刀是环首的长刀,这是一种专用于劈砍的短柄兵器,它只在一侧有刃口,另一侧做成厚实的刀脊,同时去掉了尖锐的长剑锋。厚脊薄刃从力学角度利于砍劈,且刀脊无刃,可以加厚,因而不易折断。环首刀最大的特征就是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没有剑卫手的格(个别有);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叫“环首刀”。当时汉军对入侵的匈奴发起反击,大量使用骑兵,于是单面开刃,利于劈砍, 自身强度较剑大,而又便于大量生产的环首刀。

代表器物

百炼钢刀

卅涑长刀

百炼钢刀作为汉代优质钢刀的代表作品,在山东苍山发现的一件有东都纪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1:3。刀身上饰着错金的火焰纹,有18个错金的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大刀吉羊宜子孙。”由此可以知道这件刀是刘祜永初六年(112年)制造的。经过鉴定含碳较高的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的。铭文中的“卅涑”,即“三十炼”,代表着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刀中硅酸盐夹杂物有明显分层,经过用一百倍显微镜观察,约有三十层,三十炼的含意就是指将炒钢锻造后折叠锻打,这样反复锻打三十层而制成的。同时,刀的刃部还经过了火。

五十涑钢剑

除卅涑钢刀外,中国还在徐州市发现过一件建初二年(77年)五十涑钢剑。钢剑通长109厘米,剑身长88.5厘米、宽1.1—3.1厘米、脊厚0.3—0.8厘米。钢约分为六十层,各层组织均匀,是用不同含碳量的炒钢为原料,反复折叠锻打而成。

上述的刀剑制造出来的时间相差不多,属于“百炼钢”的范畴。采用百炼钢制造兵器,虽然大大提高了质量,但制工复杂,不易大量快速生产。

汉环首刀

正武堂古兵器博物馆藏一把汉环首刀,全长91厘米,刃长70厘米,刀背厚0.9厘米,刀身最宽3厘米,内弧弯度0.5厘米,刀重600克,有锚金刀档。百炼钢刀身,可见细密折叠花纹;在刃区可见清晰刀基夹钢。保存品相之完好,为存世汉环首刀罕见。

百辟宝刀

三国时期,百炼钢刀仍是受人重视的名贵兵器,曹操曹丕父子都曾作百辟宝刀。曹植《宝刀赋》序:“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他赞咏宝刀之利:“陆断犀革,水断龙角;轻击浮截,刃不纤削。”而其形制,仍为环首刀,故“规圆景以定环,神思而造象”。这种宝刀应即“百辟刀”。曹丕也曾作百辟刀剑,《典论·论文》有记载。

环首铁剑

满城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环首铁剑存长62.7厘米,刀身存长46.8厘米,剑身宽4.2厘米,刀柄宽3.7厘米,环首直径6.4厘米。环首上用4毫米宽的长带状金片包缠。正武堂藏一把汉环首刀,全长91厘米,刃长70厘米,刀背厚0.9厘米,刀身最宽3厘米,内弧弯度0.5厘米,刀重600克,有锚金刀档。百炼钢刀身,可见细密折叠花纹;在刃区可见清晰刀基夹钢。保存品相之完好,为存世汉环首刀所竿见。

社会应用

刀在中国军阵中有特别地位。刀法是战阵武学的主要科目,目的在于让一般士兵尽快掌握手中武器,从而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明代戚继光编著的《纪效新书》就对刀法进行了大量详细的描述。环首刀在汉代普及后,戈、剑等许多武器都被取代。这大致归功于汉代环首刀采用了横刀刀型,因其同时含有剑、戈以及其他卫体兵器的实战用途和作用。

在战阵中,环首刀使用的基本动作其实有两个:第一为劈斩。这是在进攻中突人敌阵时,破坏敌人长柄兵器阵形的有效攻击段;第二为刺击。这是在持盾防守时,为了照顾队列的紧密性,并同时有效攻击对手、不破坏队形的手段。

器物遗存

20世纪80年代,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环首刀,它从有刃的刀身连铸出可以直接把握的铜柄,可称为连柄铜刀,柄部还有镂孔纹饰 除了镂孔和环首外,刀背有凸沿,刀柄厚而刀身薄,柄身之间因厚薄不同而形成明显分界。此外。二里头、中国西北及内亚地区的环首铜刀北地区早期以复合柄刀为主;晚期连柄刀的数量大大超过复合柄刀,又以环首刀数量最多,型式最丰富,成为西北地区铜刀的典型代表。

价值意义

环首刀从杂用工具和防备武器逐步走向战场。在钢铁冶炼技术的支持下,环首刀优化金属材料,使得机械性能得到改善。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大提高,由轻装备变为重装备,由自卫武器变为主战兵器。环首刀自汉代留存“刀环有约”的典故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独有的贡献。从“刀环有约”到诗词中“刀环”的意象,可以看出环首刀往往表达思归思乡的情感。

社会影响

汉唐时期的环首刀研究,是汉唐历史考古和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不仅反映了汉唐时期军事、礼仪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也能通过其相关的史实和文学创作看到环首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此外,由于环首刀主要用途是兵器,所以它还被赋予了表示战争、军事、军队以及战乱兵灾的含义。不仅汉唐时期,诗词中保留的这一文化现象还一直延续至清代。中国环首刀传入日本朝鲜,对其刀具发展和技术工艺、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