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镇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甘泉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4

甘泉镇,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地处千山区西南部,东依海城市王石镇,南邻海城市南台镇,西接海城市腾镇,北与大屯镇、汤岗子镇相连, 区域总面积53.97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甘泉镇户籍人口为21348人。甘泉镇土质肥沃,气候温和,东部是瓜果飘香,西部是良田千顷。

哈大公路、中东铁路横贯南北,两横两纵的乡镇柏油路将整个镇区内的各村连接得浑然一体,交通的便利,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镇耕地面积4480公顷,以种植大田玉米为主,种植面积逾万亩。全镇充分利用地利与人力等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生产,改传统养鸡为现在的笼养鸡,全镇养鸡专业村3个。此外养猪业也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全镇有养猪户838家。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至1955年12月,属南台区;后属大屯区。

1956年,置甘泉乡。

1961年,成立甘泉公社。

1988年9月,甘泉公社改为甘泉镇。

2011年,甘泉镇划入千山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甘泉镇辖三泉1个社区,兰西县双台子区、杨相屯、苏马台、管饭寺、邓家台、英城子、于家沟、蔡家堡、向阳寨、玉白庄、三台沟、甘泉、邬家注14个行政村。

截至2021年10月31日,甘泉镇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三泉社区、双庙子村、双台子村、甘泉村、苏马台村、管饭寺村、杨相屯村、邓家台村、英城子村、池沟村、正汤河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甘泉镇总人口有25302人。

截至2019年末,甘泉镇户籍人口为21348人。

经济

综述

2005年,甘泉镇社会总收入达到28.8亿元,农业总产值2.9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6.4亿元,固定资产投入2.22亿元,财政收入425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22元。

2011年,甘泉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35%。国税收入、地税收入共计4600万元。

截至2019年末,甘泉镇有工业企业70个,其中规模以上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1个。

养殖业

养殖业形成了肉蛋鸡,肉奶牛和养狐三大主导养殖产业,其中肉蛋鸡饲养量达272万只,位居全市第二,肉奶牛饲养量7040头,养狐达4万只,养殖业已成为主导富民产业。

投资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上,先后投资120万元,完成了三台村二千亩的引水上山工程,完成了杨相村的基本农田清淤治涝,完成了玉白和管饭两个小二型水库的维修以及玉白村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全面改善和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工业

甘泉镇在铁路东征办31公顷工业区,先后招商18家,私营企业发展到108家。标准件、耐火材料、华泰汽车塑料制品、低压容器、裘皮深加工五大集团初见雏形,名牌产品甘泉白酒畅销省内。

甘泉县镇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提出了把甘泉建设成为现代化、开放式、域郊型经济强镇的目标,甘泉镇客观审视发展实际,明确发展主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市场化的工业为龙头,以产业化的农业为基础,以多元化的二三产业为支点,以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为载体,明确提出了把甘泉建设成为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城郊型经济强镇的宏伟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谋划大事,不遗余力地增强财政税收,不遗余力地增加资本总量、资产总量、人才总量,不遗余力地创造城镇活力、不遗余力地确保一方平安,不遗余力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走出了一条工业兴镇,农业富镇、产业强镇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四种产业发展模式,即林果发展型、企业牵动型、劳务输出型、养殖业支撑型,全镇拥有果树40多万株,大中型企业四十余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甘泉镇有小学7所,初中1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甘泉镇有文化站1个;年内镇人民政府投资安装了有线电视,惠及13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末,甘泉镇有线电视安装工作已全部普及,使每户24小时能收到看多套电视节目。

医疗卫生

2011年,甘泉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85%。

社会保障

2011年,甘泉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17户,人数239人;城市医疗救助603人次;农村五保供养144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6人;有敬老院1所,床位80张。截至2011年末,甘泉镇城镇养老保障率达到1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7%。

交通

甘泉镇有哈大公路、中东铁路横贯南北,两横两纵的乡镇柏油路将整个域内的各村连接一体。

获得荣誉

2022年4月,甘泉镇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辽宁省先进团委”称号。

命名由来

甘泉镇因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途中路过一处祠堂,三军就在堂前安营扎寨。次日清晨伙夫来报,早上做饭时发现,前夜用过的空水缸和空饭锅都已盛满水和饭。唐王非常惊讶,来到堂前,喝了一口水,感到甘甜醇厚,士兵饮用此水后,士气倍增。凯旋途经该地时,唐王赐名为甘泉堡,镇便由此而得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