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唐朝皇帝,史称唐太宗

更新时间:2022-06-23 18:31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出身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为唐高祖李渊嫡妻太穆皇后(追封太穆皇后)所生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于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后劝说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入主关中建立唐朝,受封秦王,先后亲自率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及其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被立为太子。同年9月4日,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期间年号“贞观”。即位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虚怀纳谏,注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传位太子李治(唐高宗),初谥文皇帝,累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出身关陇贵族高门

杨坚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598年1月28日),李世民出生于南岐州武功县(今陕西武功),是当时担任隋朝岐州刺史汉族官员李渊北周皇族太穆皇后所生的嫡次子。窦氏所生共有四子一女,按长幼顺序为:李建成(后被李渊立为太子)、平阳公主(原名不详)、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娶长孙氏为妻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母亲窦氏去世。同年出任治礼郎的高士廉对年幼的李世民极为器重,主动将外甥女长孙氏(后称长孙皇后)许配给李世民。其外甥长孙无忌此后也成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唐初宰相,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门之变中协助李世民夺得了政权。

解救隋炀帝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在雁门(在今山西省)被突厥包围,十六岁的李世民响应前去救援,并向屯卫将军云定兴献策:布置疑兵阵容以震慑击退敌方。云定兴采用此计后,突厥中计撤军而逃。

破高阳盗贼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迁任太原郡留守,李世民十八岁。有高阳盗贼首领魏刀儿(外号“历山飞”)来攻太原市,见李渊深入敌阵,李世民用轻骑兵突围进入贼阵,箭射贼兵,把李渊从上万贼兵的围困中救出。这时正好遇上敌人步兵来到,李渊与李世民又奋力进击,大破敌兵。

晋阳起兵

隋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隋炀帝的统治摇摇欲坠。此时李渊任河东讨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鹰扬府司马许世绪武则天之父武士彟等人均劝说李渊举兵起事。李渊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不可轻举妄动,仅让部下伪造敕书大量征兵招揽人才。

李世民见反叛隋朝的刘武周已占据汾阳宫,便与裴寂劝说李渊早点定下大计,否则将被刘武周占了先机。李渊趁此机召集将领幕僚商议,并于义宁元年(617年)五月,起兵于晋阳(今山西太原)。李世民拜右领军大都督率兵征西河郡,斩其郡丞高德儒,后封敦煌郡公。同年十一月李渊攻下大兴城,推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封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义宁二年(617年),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

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5月,李渊废黜杨,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大兴,易名长安,至此唐朝建立。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

秦王时期

扫平割据

李渊建唐时,并未完全统治全国。在历时近五年的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四处征战,为建立统一的唐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李唐王朝一大功臣。

讨伐薛举薛仁杲

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世民率军出兵征讨割据兰州市(今甘肃兰州)的薛举、薛仁父子。薛氏父子以勇猛善战著称,而李世民以“坚壁不出,以逸待劳”的策略,经过六十余天的对峙,让薛军粮尽,军心动摇。李世民则趁机兵分两路,南北夹击,一举破敌,大败薛军。随后,李渊又派人征服了武威市(今甘肃武威)割据势力李轨,这样河西陇右地区全部平定。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

武德二年(618年),割据势力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太原,留守太原的李元吉败退长安,形势危急。李世民率军北上,讨伐刘武周,此战李世民仍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以疲其师,经过五个多月的对峙,其中跟随刘武周的将领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抓住战机,穷追猛打。武德三年(619年)4月,刘武周自知不敌,北遁突厥,后为突厥所杀,代北平定。

虎牢关之战平定王世充窦建德

平定刘武周后,李世民率军回到长安,休整两个月后,于武德三年(620年)二月又率军东征洛阳王世充。王世充不敌,乞求河北省窦建德来援。面对王、窦两大势力,李世民集中主力与前来救援的窦建德决战,通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战,一举击溃并生擒窦建德。王世充闻风丧胆,出城投降。至此一战,唐朝取得了华北统治权。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十月,唐高祖认为历史以往的官号都不足以彰显李世民之功高,故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万。

玄武门之变

李渊于太原郡起兵是因李世民劝说,后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统一全国,李世民劳苦功高,唐高祖也不断提及立其为太子之意,但后又遵循古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为之后的玄武门之变留下祸根。李唐建国后,李建成于武德元年(618年)被立为太子,留存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而秦王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

唐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侵,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让他代替李世民率各军北伐,李元吉则请求派李世民手下大将充实自己的军队。二人密谋趁机埋伏刺杀李世民。而此事被李世民暗中得知,便与其师爷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商议,决定发动事变,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于六月初三向高祖李渊呈上密奏,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的阴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暗中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在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埋伏士兵。 李渊的嫔妃张婕妤暗中得知李世民上表内容,告知李建成,但李建成认为自己军队防备已经很周密,应亲自参见高祖查询一番,于是与李元吉一起入宫,走向玄武门。二人走近时察觉到情形不对,想立刻调头返回。李世民从后面叫他们,一箭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领骑兵七十余人随即赶到,将李元吉射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此时高祖李渊正在海池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穿着铠甲,直接来到李渊所在的地方,李渊大惊,尉迟敬德称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已举兵诛杀了他们。大臣萧璃和陈叔达也上奏称李建成与李元吉没有反隋的义举,对天下也没有功劳,秦王功盖寰宇,天下归心,应立他为太子。此后高祖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而建成、李元吉则被宣布为作乱者,诸子则遭诛杀并从宗籍中除名。六月初七(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初八,李渊颁下诏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次日,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

当年十月,立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并将皇子李福过继李建成为嗣。李治年间皇子李明被出继李元吉为嗣。

执政时期

贞观之治

在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有了发展,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米斗不过四五钱”“民物蕃息”,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为政举措

第一,唐太宗采用魏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思想,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注意广开言路,虚纳谏言。为了兼听博采,他还在制度上做了一些改进,把封建时代“君臣相得”的现象制度化。

第二,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自己和宰相的首要职责,十分留意各种有用之才。他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备和实施,新设弘文馆,储备天下文才。

第三,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及其他令、格、式,立法空前完备。李世民为维护法律稳定,身为天子却第一个遵从法律的威严;强调赏罚分明,不徇私舞弊;量刑要谨慎,要通过会审和多次复奏。

第四,面对因隋末战乱所致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情况,唐太宗继续推行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均田制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注意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兴修水利,增加户口,发展生产。同时大力戒奢崇简,精简机构,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约财政开支。

第五,唐太宗注意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对突厥、高昌国等进行武力斗争,维护了边疆的安宁,打开了民族交往的通道,创造了民族融合的条件。在与“和亲”等友好相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渭桥之盟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登上帝位,梁师都(地方割据者,称帝于朔方郡)趁此时太宗地位尚未稳定,策动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进攻唐朝,长安戒严,形势甚危。颉利可汗很快进兵至渭河便桥之北(今陕西成阳东),同时又派执失思力入长安见李世民以观察虚实,并施加威胁。面对严峻形势,李世民带少数人亲自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指责其背信弃义。此时李世民已在渭水边布下漫山遍野的疑兵。同时,唐太宗对突厥采取了妥协政策,送给其大批财物绢帛,与其订立盟约,约定两国和平相处。颉利可汗摸不清唐军虚实,不敢轻易浪战,所以接受财物撤去。

灭东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李靖李勣柴绍等人征讨东突厥,其中李靖统兵几次大败突厥。不久后,李靖等人再次出战偷袭东突厥,薛延陀也同时开始进攻。颉利可汗应战仓促,大败,见状的其余东突厥首领纷纷投降。漠北之地由薛延陀占据,唐朝则占领了东突厥其它领地。

天可汗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横扫大漠,平定东突厥,解除了来自北方最严重的威胁。这一战争的胜利,使唐朝声威远播,各族、各国纷纷遣使到长安朝贡。四夷君长请求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后太宗以玺书赐西北各国、各族君长时,均称“天可汗”。

和亲吐蕃

吐蕃赞普(国王)松赞干布爱慕唐朝文化,多次入朝求婚,贞观十四年(640年),李世民册封了一位远支宗室女为文成公主嫁予他。贞观十五年(641年),李世民令礼部尚书李道宗李道宗主婚,亲自护送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率部驻扎在柏海(即今位于青海省扎陵湖 ),亲自到河源来迎接,以女婿拜见岳父的礼节来参见李道宗,并专门为文成公主修筑布达拉宫(后来毁于雷电、战火)。当时唐朝盛行佛教,而吐蕃逻娑(今西藏自治区地区)没有佛教,文成公主便建造寺庙来弘扬佛法,并建成了大昭寺,她与松赞干布亲自在庙中栽种柳树,柳树长大后就成为著名的“唐柳”。文成公主出嫁后也带去了很多唐朝的医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著作,还有大批珍宝、绵帛、手工艺品及谷物、蔬菜种子等。唐朝还送去蚕种及造酒、碾、锄、纸、墨的工匠数百名,这些对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设安西四镇

大败东突厥后,李世民将目标转移到西域的收复和治理上,并在西域建立设置了由安西都护府统辖下的四座军事重镇。

贞观十四年(640年)八月,李世民派大将侯君集等人灭西域高昌国。高昌国国王麹文泰认为唐军无法穿越沙漠,结果侯君集率军成功穿越沙漠,直抵高昌,文泰听说后恐慌而死。侯君集趁机在麹文泰的出殡仪式时偷袭,由于没有西突厥的援助,麹文泰的儿子麹智盛不得不向唐朝投降。九月,唐朝首次建立了在西域的统管军政事务的安西都护府,位于西州交河城(今吐鲁番市西交河故城址)。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派郭孝恪攻打西域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郭孝恪以焉耆国王龙突骑支三兄弟的其中一个龙栗婆准当他的向导,成功俘获国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派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郭孝恪率军攻打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社尔先攻焉耆,逼迫龙薛婆阿那支放弃焉耆,社尔将其擒杀后拥立龙薛婆阿那支的堂兄龙先那准为焉耆新国王。然后大败龟兹,以国王白诃黎布失毕的弟弟为新国王,在于等国开始向唐朝进贡后,撤军。同时,唐朝建立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焉耆为“安西四镇”,并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

征讨高句丽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第27任君主高建武高建武计划诛杀凶残的臣子渊盖苏文,被渊盖苏文反杀。荣留王死后,渊盖苏文拥立荣留王侄子宝藏王为第28任君主高藏王,其自封为“大莫离支”,进行摄政。

李世民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先假装与高句丽交好,册封宝藏王为辽东郡王、高句丽王,授予“上柱国”的称号,然后趁其不备再进攻。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善德女王上书唐朝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坚定了李世民攻打高句丽的决心。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与太子李治、重臣长孙无忌等一同亲征高句丽东北亚古国)。其中,令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等人率兵四万余人渡黄海平壤进攻。派英国公李𪟝、江夏王李道宗等人率步骑六万余人向辽东进军。同时令契丹酋长于勾折、奚酋长苏支、新罗王金善德、百济王扶馀义慈王等诸国君长领兵助战。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直接攻打高句丽国都平壤,但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受阻。此后李世民仅对高句丽进行小规模袭击。唐朝与回纥等铁勒诸部击灭薛延陀,设立燕然都护府后,开始集结水陆大军,准备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打高句丽,但由于唐太宗于649年去世,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高宗李治派军联合新罗灭了高句丽,并建立安东都护府等加以控制辽东

晚年

唐太宗晚年未能保持谦逊,好大喜功,大兴宫殿。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同时,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徵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传位

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太子李承乾、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猎,逐渐失宠。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昌因为行为不端几次被李世民责备,于是怂恿太子李承乾造反,太子的岳父侯君集等也多次劝说太子造反,李承乾同意起兵弑父,由于李元昌提前作乱,事情泄漏。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平民后,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因俱谋取帝位太宗将其一同废黜。李元昌被赐死,侯君集等被处斩。贞观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李世民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人物逝世

去世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在位23年,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五月壬申日,太极殿发丧,宣示太宗遗诏,太子李治即位,时年22岁。

加谥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李隆基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陵墓

李世民葬于昭陵,昭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公里的九宗山上,九山形势雄伟险峻,昭陵利用山峰凿成。

昭陵最早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当年长孙皇后病故,李世民命在九嵕山凿石为陵。贞观十八年,其下令正式营建昭陵,二十三年竣工。从贞观十年埋葬长孙皇后始建,至二十三年李世民入葬止,历时13年,规模宏大。

地面建筑遗迹分布在陵山周围,昭陵因山凿石为玄宫,从甬道至墓室深75丈(约250米),前后安置石门5道,墓室内部“闲丽不异人间”,傍山缘崖修有栈道,直达玄宫门。

北面有祭坛和司马门址(或称“玄武门”),门内原有14尊“蕃酋”石雕像。门内东西庑浮雕有6匹太宗生前战马(亦称“唐昭陵六骏石刻”,战马名分别为“飒露紫”“拳毛蜗”“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祭坛遗址东西53.5米,南北86.5米,略呈梯形,墙基尚存。

陵山正南有朱雀门址和献殿址,所出脊兽高1.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150千克。西南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为守陵官员、宫人住所。

昭陵南部还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已发掘10余座,如郑仁泰墓、尉迟敬德墓等。昭陵为唐朝石刻和书法艺术的宝库,除石刻“唐昭陵六骏石刻”外,许多碑头、碑侧和墓志周围都雕刻有精美的花饰,尤其是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书写的碑文,堪称中华文化艺术的珍品。

相关人物

父亲:李渊

母亲:太穆皇后窦氏

哥哥:李建成

姐姐:平阳公主

三弟:李玄霸

四弟:李元吉

皇后:长孙皇后

妃:贵妃韦珪、杨贵妃、杨妃、阴妃、燕德妃、郑贤妃、徐惠

嫔:昭仪某氏、昭容韦尼子、下嫔某氏

世妇:婕妤某氏、杨婕妤萧美人崔才人萧才人武则天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 (长子废太子李承乾、次子李宽李宽、第3子吴王李恪、第4子魏王李泰、第5子齐王李祐、第6子蜀王李愔、第7子李恽李恽、第8子越王李贞、第9子李治李治、第10子纪王李慎、第11子江王李器、第12子代王李简、第13子赵王李福、第14子 曹王李明),李风、李兴等21个女儿,此处未做罗列)

人物作品

李世民的崇儒措施,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诏撰《五经定本》和《五经正义》,使诸经文字统一,东汉以来诸儒异说统于一家。其主张为历代封建君主和儒臣所推崇,把它作为治国安邦的教材。君臣的政论,由唐吴兢编纂为《贞观政要》。

李世民流传于世的诗作有《饮马长城窟行》《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等。且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晚年时期李世民著《帝范》一书十二篇,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人物评价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以来,历史学界对李世民的雄才伟略的评价,大多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

古代史学家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肯定了李世民在李渊横扫天下、统一中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指出唐太宗的优点和功业在于:文武之才高出千古,善于用贤才、网罗英雄,乐意听直谏,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且在政教方面很成功,使盗贼化为君子,使处在痛苦呻吟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而讴歌贞观之治。在军事上也有较高的成就,如突厥的首领被擒获,北海一带都成为唐朝的郡县。范祖禹在《贞观政要·政体》中评李世民“以武拨乱,以仁胜残”,才能略优于汉高祖刘邦,功业超过了刘恒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认为李世民消除隋末之乱,可比商汤、周武;贞观之治,与周韧的成康之清相近,“至治之君不世出也。”毛泽东评价李世民:“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唐太宗对自己的评价可以在《帝范》中可见一斑,“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 他评价认为自己普济苍生,创建了唐朝基业,让百姓没有怨言,功劳大过失小,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学界对李世民确实也有消极评价。如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指出“惜其好尚功名,而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意指唐太宗崇尚用功名治国,没有达到用礼乐治国的境界,而且对父子兄弟做得不够,有值得惭愧的地方。吕思勉隋唐五代史》评价“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武帝,更无论萧衍;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霸先矣!”范祖禹认为李世民建国的规模与气度不如汉高祖,在恭俭上不如刘恒。性格非常强悍,不顾亲情。还有部分研究者认为唐太宗篡改国史。学者陈寅恪在其撰写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到“经胜利者之修改,故不易见当时真相”,即指李世民夺取帝位后修改国史。学者汪篯认为当时的史臣遵循了唐太宗的意旨,修改了高祖和太宗两朝实录,贬低高祖的地位。学者徐连达仲富兰在发表在《复旦学报》的文章中认为唐太宗和刘文静首谋晋阳起兵是贞观年间对国史进行了伪造。

出生日期争议

李世民的出生日期,在《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册府元龟》等史料记载中有多种不同说法。

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李世民生于开皇十七年(598年),历史学家胡如雷所写的《李世民传》在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上做了详细的考证。

相关影视作品

(不完全收录,仅罗列主要围绕李世民展开的影视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