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螨属 :蛛形纲真螨目终生寄生虫

更新时间:2023-08-04 21:09

螨属(Sarcoptes),隶属于蛛形纲真螨目,只有疥螨(Sarcoptes scabiei)一个种,但可分为10个亚种,各亚种的命名常以宿主名称命名,包括人疥螨(S. s. hominis)、马疥螨(S.s.equi)、牛疥螨(S.s.bovis)等亚种。疥螨属是终生寄生虫,不完全变态。

疥螨体型较小,体长0.2~0.5毫米,乳白或浅黄色,圆形或椭圆形。无眼,无气门。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身体上有横、斜的皱纹。分颚体和躯体两部分。颚体短小,咀嚼式口器,须肢分3节。躯腹面有4对足。

疥螨属几乎呈世界性分布,宿主十分广泛,包括人和马、猪、犬、狮、小熊猫、羚羊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

人感染疥螨后引发疥疮,剧烈瘙痒是典型临床症状,皮肤被搔破可导致溃疡,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动物感染疥螨后引发疥螨病,主要表现为感染部位皮肤剧痒、脱毛。预防疥螨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对患者用过的衣物等进行消杀。药物治疗对人疥疮有效。动物疥螨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定期对动物体进行驱虫,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及时发现并隔离等。治疗包括清洁皮肤,药物治疗等。

发现

疥螨属的祖先起源尚不清楚。最早关于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疥螨皮肤疾病的书面记载出现在公元前1200年《圣经》的《利未记》。

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术团体之一,克鲁斯卡学院 (Crusca Academy),于 1582 年在佛罗伦萨成立,在克鲁斯卡学院词汇第二版中定义了“pellicello”(用于指肉蛉或螨虫)的术语。1623年出版的字典中,将其描述为“结痂的皮肤上长出的一种小螨虫,咬后会产生剧烈的瘙痒”。

1687年,意大利药剂师乔万·科西莫·博诺莫(Giovan Cosimo Bonomo)和博物学家迪亚辛托·塞斯托尼(Diacinto Cestoni)发现疥螨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疥螨通过雄性雌性结合进行繁殖,并画出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螨虫及其卵,这标志着医学史上第一次确定了人类疾病的明确原因可能是微生物。

命名与分类

1778年,瑞典昆虫学查尔斯·德吉尔(Charles De Geer)将疥螨命名为Acarus scabiei,归于粉螨属(Acarus)。1802年,法国动物学皮埃尔-安德烈·拉特雷耶(Pierre-André Latreille)命名疥螨属(Sarcoptes),将疥螨归入疥螨属,命名为Sarcoptes scabiei。截止2005年,世界记录的疥螨属有28个种和8个亚种寄生宿主有40种哺乳动物。近年研究倾向于疥螨属有且仅有疥螨(Sarcoptes scabiei)1个种,分为多个亚种,亚种间形态差异不大,但生物学、致病性方面差异较大。亚种常以宿主名称命名。可在人体寄生的是人疥螨(S. s. hominis),与动物有关的疥螨亚种较多,包括牛疥螨(S. s. bovis)、猪疥螨(S. s. suis)、马疥螨(S. s. equi)、山羊疥螨(S. s. caprae)、绵羊疥螨(S. s. ouis)、兔疥螨(S. s. cuniculi)、犬疥螨(S. s. canis)、驼疥螨(S. s. cameli)、狮疥螨(S. s. lionis)、狐疥螨(S. s. lupi)等。

形态特征

疥螨体型较小,体长0.2~0.5毫米,乳白或浅黄色,虫体外形似龟,圆形或椭圆形。无眼,无气门。背面隆起,但腹面平坦,身上有横向和斜向的皱纹。头、胸、腹合并,通常只分为颚体和躯体两部分。

颚体:短小,形状呈蹄铁形,咀嚼式口器,有须肢和肢各1对,螯肢呈钳状,尖端具小齿,须肢粗短,分3节。颚体背面有1对垂直粗刺。

躯体:体表遍布波状横纹,躯体背面有鳞片状皮棘及成对的杆状刚毛和长鬃,一块长方形的甲壳质胸甲位于背面前部,背面后缘处有一肛门。腹面有4对足,呈圆锥形,均较短且粗,分为前2对和后2对共2组,2组间的距离超过虫体三分之一长。前2对足比后足长,向前伸,可从背面看见;后2对足较短,伸向后方,背面不能见到。4对呈“Y”字形的角质化支条分别位于每对足的基部且第1对支条合并成长干,足的末端有钟形且长柄不分节的吸垫或长刚毛。

人疥螨成虫体形小,肉眼不易见。体为卵圆形,淡黄色,口器很短。

雌、雄疥螨的区别如下:

分布与寄生环境

分布范围

疥螨属几乎呈世界性分布,全球均有发现,但在亚洲分布相对较少。

寄生环境

疥螨属常常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寄生部位为皮肤表皮层内,为专性寄生,属终生寄生虫,疥螨终生不离开宿主,甚至繁衍和多代生存都能在同一宿主身上完成。

寄生人体的疥螨为人疥螨,是永久性寄生螨,寄生在人体皮肤表皮层深处,但不会深至角质层,多见于手指间、手腕屈面、肘窝、脐周、生殖器、腹股沟、下肢、及脚趾间等皮肤薄嫩皱褶部位,女性乳房下方也可寄生,在婴儿常波及全身。疥螨会在人体表皮内挖掘洞穴,洞穴看起来像微小的凸起的蛇纹状,呈灰褐色或肤色,长度可超过1厘米。通常很难发现。

疥螨以宿主的角质组织和淋巴液为食。

生长繁殖

疥螨为不完全变态,生长周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若虫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前若虫、后若虫。疥螨从卵发育为成虫一般需8~22天,平均15天。卵期一般为3~4天,变成幼虫,幼虫经3~4天蜕皮为若虫。雄性疥螨前若虫在交配后不久死亡,雌性疥螨前若虫2~3天蜕皮成后若虫,后若虫经2~3天蜕皮为成虫。

交配产卵

雄性疥螨前若虫活动十分活跃,可钻出宿主体内,在宿主的体表与雌性疥螨进行交配。交配仅进行1次。

交配后的雄性疥螨可能留在隧道中,也可能自己挖凿一个短隧道,通常生活时间很短即死亡。受精后的雌性疥螨后若虫活动也非常活跃,爬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5米,雌性疥螨利用螯肢和前足跗节末端的爪突在宿主的表皮适当部位开始挖凿隧道,挖凿深度为2~5毫米每天,挖掘成一条与皮肤平行的弯曲隧道,却间隔一定距离就有通向宿主体表的垂直向通道,这些通道可用于虫卵的孵育,并帮助疥螨幼虫很快到达宿主体表。

2~3天后,雌性疥螨后若虫蜕皮为雌性疥螨,并开始在隧道内边向前掘进边产卵,每天产卵1~2枚,持续4~5周,产卵数量约40~50枚。疥螨卵呈长椭圆形,长径约180微米,短径80微米,灰色或乳黄色,壳薄。

孵化生长

疥螨虫卵在宿主体内隧道中一般经3~4天孵出幼虫。如果外界温度降低,孵化时间可能会延至10天。环境条件有利时,大约10%的卵可成功孵化发育成成虫。疥螨虫卵对不良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耐受性,离开宿主后10~30天仍能发育。刚产的卵尚未发育,后期可透过卵壳看到卵内有一发育中的幼螨。

疥螨幼虫形似成虫,长径约120~160微米,短径100~150微米,3对足,前2对足末端具有吸垫,后1对足末端各具长鬃。疥螨幼虫活动十分活跃,可通过垂直向通道爬到宿主体表,然后再经皮肤钻入表皮内,通常是经毛囊或毛囊间的皮肤,宿主皮肤上会留下小泡状的入口,内有小穴道,疥螨幼虫在其中蜕皮为疥螨若虫。

疥螨若虫形似成虫,前若虫长0.16毫米左右,后若虫长0.22~0.25毫米,躯体腹面第4对足之间具生殖毛2对,第1~3对足各具转节毛1根。疥螨若虫根据体型大小分为两种,小型疥螨若虫是雄性疥螨若虫,在挖凿的浅穴道内蜕变为雄性疥螨成虫;大型疥螨若虫是雌性疥螨前若虫,经蜕皮发育为雌性疥螨成虫,雌性疥螨的寿命约4~5周。

危害和防治

疥螨对人体的危害是引起疥疮,对家畜及野生动物的危害是引起疥螨病。疥螨对宿主非严格特异性寄生,动物疥螨也可通过接触动物传染给人,但其在人体寄生的时间较短,不会在人类宿主身上繁殖,仅导致人体暂时性的瘙痒。

感染现状

人疥螨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间接接触传染。发生在世界各地,所有种族和社会阶层的人均可感染,在拥挤的环境中,通常是身体接触频繁的情况下会迅速传播;成年人身上的疥疮通常是通过性传播。疗养院、长期护理设施和监狱等机构往往是爆发疥疮的场所。儿童保育设施也是一种常见的感染场所。

人第一次感染疥螨时,通常在感染后两个月内不会出现症状,但具有传染性;多次感染的人通常症状在接触后1~4天出现,无症状感染者也可传播,直至治疗后且疥螨和其虫卵被消灭为止。

动物疥螨病全世界都有发生,中国各个地区也均有发生。主要通过病畜和健畜的接触而感染。截止2022年,已发现疥螨存在于至少12目、39科、148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中,是最普遍的哺乳动物体外寄生虫之一,感染最多的物种包括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和袋鼠目(Diprotodontia)动物,奇蹄目感染物种数占整个目物种的67%,偶蹄目感染物种数占整体的47%,袋鼠目感染物种数占比67%。

截止2022年,疥螨的寄生宿主和空间正在扩大,野生动物疥螨病暴发地区及受影响的物种包括北美和欧洲的狼(Canis lupus),欧洲的北山羊(Capra ibex)、比利牛斯臆羚(Rupicapra pyrenaica),澳大利亚袋熊(Vombatus urcinus)、多个大洲的赤狐(Vulpes Vulpes)和北美的亚洲黑熊(Ursus americanus)。

症状

引起疥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疥螨挖掘隧道时的机械性损害;二是疥螨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裂解产物会引起变态反应。典型的皮损为丘疹、水疱及隧道,多为对称性分布;皮肤被搔破可导致溃疡,可能会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或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reptococcs)等细菌感染,导致肾脏炎症,称为链球菌感染肾小球肾炎

人感染疥螨后可引发疥疮,剧烈瘙痒是典型的临床症状,可能会出现小的红斑点、水泡并有脱皮现象。一些免疫受损的、老年的、残疾的或虚弱的人有可能患上较为严重的痂皮性疥疮(Crusted 疥疮),又称挪威疥(Norwegian Scabies),皮肤上有水疱和厚厚的结痂,其中含有大量疥螨和疥螨卵;由于患者免疫状态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改变,可能不会出现瘙痒。痂皮性疥疮中的疥螨并不比非痂皮性疥疮的毒力更强,但疥螨数量是常规疥疮的几十万倍,多达200万,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痂皮性疥疮除了通过短暂的直接皮肤接触传播疥疮外,还可以通过脱落污染衣物、床上用品和家具等物品的螨虫间接传播。

疥螨病是疥螨寄生于马、牛、羊、猪、犬、兔、狮、虎、豹、狐、鹿、小熊猫、羚羊、猴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的皮肤表皮层内所引起的寄生性皮肤病,为慢性病,主要表现为感染部位皮肤剧痒、脱毛,还可能出现皮肤增厚、结痂、畜体消瘦

诊断

疥螨通常是根据人皮疹的常见外观和分布以及疥螨挖掘的洞穴的存在来诊断。

进一步,疥螨可通过对皮肤患处采用刮片法、针挑法和体视镜镜检法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查获虫体而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疥螨感染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不穿患者的衣物。应用煮沸或其他消毒方法处理患者用过的床上用品、手套、毛巾、衣服等。疥螨离开人体皮肤后一般存活时间不会超过2~3天,将患者接触的物品密封在塑料袋中至少72小时也可有效将其杀死。

疥疮应使用药物治疗,用药前应先用温水洗净患处,待干后再涂搽药物;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痊愈。治疗后应穿干净的衣服。痂皮性疥疮者应尽快积极接受治疗,以防止疥疮的爆发。除感染者外,建议对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和性接触者同时进行治疗,特别是与感染者长期直接皮肤接触的人,在感染者出现症状前一个月内与其有过长期直接皮肤接触的性接触者和密切个人接触者都应接受检查和治疗,所有人员均应同时接受治疗,以防止再次感染。治疗后瘙痒仍可能持续数周,如果治疗后2~4周以上仍存在瘙痒症状,或者继续出现新的洞穴或丘疹样皮疹,则可能需要重新治疗。

猪、羊、犬等动物疥螨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对动物的日常饲养管理,保证动物营养充足,环境温湿度传感器适宜,同时科学化处理粪便;定期对动物体进行驱虫,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及时观察,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治疗等。治疗策略主要是对患病动物积极进行隔离治疗,可先清洁皮肤,再通过药物注射、喷淋皮肤等方式治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