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鹭 :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鹭科鹭属鸟类

更新时间:2023-01-18 18:26

白腹鹭(学名:Ardea insignis),是一种大型的鹭科鹭属涉禽,白腹鹭体长约127厘米,预估重量约为3400克,预估翼展为2米。头顶黑褐色,顶冠有几根灰色、白色的丝状羽,嘴粗长,直而尖;颈细长,前颈基部有披针形灰色饰羽,后颈、背部深灰色,尾部、翅膀灰褐色;下胸、腹部、腿内侧和尾下覆羽白色,与背部形成鲜明对比;脚深灰色。

白腹鹭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孟加拉国。在中国,曾见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2014年与2019年,云南省潞水县与昌宁县分别确认了该物种的记录。主要栖息在河流、池塘、湿草地附近的沼泽与湖泊等亚热带或热带阔叶林地区。

白腹鹭在全球非常罕见,截至2018年8月18日,预估个体数为50-249只。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2021年,白腹鹭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一级保护动物。

种群分类

白腹鹭,属于鹈形目鹭科鹭属,无亚种。1844年,Brian Houghton Hodgson 在大英博物馆展示了白腹鹭的标本,将其命为Ardea insignis,但未发表描述,因而被当作裸名。。1878年,Allan Octavian Hume使用Ardea insignis作为白腹鹭的学名描述了其与大嘴鹭(Ardea sumatrana)之间的区别。1929年,E. C. Stuart Baker为白腹鹭赋名Ardea imperialis,一直使用至1963年,Biswamoy Bis 提出白腹鹭的学名应该使用Ardea insignis,自此之后Ardea insignis逐渐被接受成为白腹鹭的学名。

形态特征

白腹鹭体长约127厘米,世界第二大鹭鸟,预估重量约为3400克,预估翼展为2米。头顶黑褐色,顶冠有几根灰色、白色的丝状羽,虹膜黄色,眼周裸皮绿色,嘴粗长,直而尖,嘴峰152-176毫米;颈细长,前颈基部有披针形灰色饰羽,后颈深灰色;背部深灰色,尾部和翅膀灰褐色;下胸、腹部、腿内侧和尾下覆羽白色,与背部形成鲜明对比;脚深灰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头颈部淡棕褐色,有白色斑纹。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白腹鹭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印度东北部至缅甸北部、孟加拉国。在中国,曾见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2014年,在云南省潞水县首次确认了该物种的记录,2019年,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确认了该物种的记录。

栖息环境

白腹鹭主要栖息在河流、池塘、湿草地附近的沼泽与湖泊等亚热带或热带阔叶林地区。在不丹,它主要栖息在海拔低于1500米的桑科希河及其支流的盆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腹鹭以鱼、甲壳亚门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全年主要以裂腹鱼(Schizothorax)鱼类为食,但也在春季以褐鳟鱼(Salmo trutta)为食,在夏季以墨头鱼属(Garra)鱼类为食。通常单独觅食,但有少数记录表明有4-5只鸟一起觅食。白腹鹭会静止不动或缓慢行走地观察、跟踪猎物,经常静坐凝视水面或准备出击,而后快速向下或斜刺击中猎物。

节律行为

白腹鹭大多定居,但根据繁殖地东吁和勃固(缅甸东南部)与泰米尔纳德邦印度)的记录,在繁殖后可能以某种形式迁徙、远离繁殖地。白天,白腹鹭会栖息在裸露的沙地、石头、树木上长达六小时;晚上睡觉时,通常会将头枕在胸前,一条腿抓着鱼,另一条腿蜷缩在肚子里。

攻击行为

福特猛禽从头顶飞过时,白腹鹭会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通常采用直立、警觉的姿势,将颈部和喙几乎垂直地朝向猛禽,同时竖起颈部和头部的羽毛,直立的羽毛缓慢地上下抽动颈部和头部。

生长繁殖

白腹鹭繁殖期在4-6月,在印度特莱,繁殖期可能在7-9月。繁殖期间,白腹鹭会在清晨鸣叫,日出前的鸣叫密度最高,也经常在夜晚鸣叫。巢由枯枝构成,通常放置在高大树木的高处。在不丹,白腹鹭1月至2月开始求爱,雄性会接近雌性,捡起小树枝反复投掷,会一起在水中啄食,这种活动每天进行数次,可持续一到两周;在沙子或树上晒太阳时,可能会轻轻地摩擦彼此的脖子频繁地发出求爱声;在筑巢时,它们也会通过打扮自己和触摸对方来表达感情。它们在不丹桑科什与芒德楚河流域繁殖,筑巢在海拔400-1430米的树木上,平均高度为18.3米,距离水域平均距离为74米,能够清楚地看到周围环境。

白腹鹭每窝产卵1-4枚,呈淡绿色。孵化时间约为30-31天,雌鸟雄鸟轮流孵化。通常早成雏每天只喂一次,第七周时,雏鸟独自留在巢中,成鸟会外出觅食;雏鸟在孵化后72-74天内具备飞行能力,并离开巢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腹鹭全球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截至2018年8月18日,预估个体数为50-249只。2022年,皇家自然保护协会(RSPN)披露全世界白腹鹭只剩下不到60对,已知的繁殖对不到5对。在尼泊尔,白腹鹭已经灭绝。在不丹,截止2021年3月,已知个体只有22只,比上一年减少了5只,19只是成鸟,3只是幼鸟。在缅甸,白腹鹭曾经遍及缅甸西部和中部,但截止2006年,剩余的白腹鹭可能不到250只。在印度东北部,经常可以在Namdapha 国家公园看到白腹鹭,其他地点也有少量白腹鹭出现的记录。在中国,白腹鹭在1938年5月和7月见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和雅鲁藏布江流域,2014年与2019年见于云南省;以后再未见有任何报道。

致危因素

一方面,由于污染、水生植被的快速生长、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导致栖息地退化,是威胁白腹鹭生存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不丹,四个大型水电站位于重要的栖息地,河流附近的砂石、砾石开采活动干扰白腹鹭的生存,森林大火摧毁它们的巢穴。另一方面,偷猎威胁着白腹鹭的生存;例如在印度东北部,偷猎是威胁白腹鹭生存的重要因素。此外,白腹鹭对人为干扰非常敏感,它们在受到干扰后需要48小时才会返回繁殖地。

保护级别

2018年,白腹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

2021年,白腹鹭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举措

白腹鹭分布在不丹、缅甸、印度栖息地主要在保护区内,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在印度,白腹鹭于1972年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Wild Life(Protection)Act,1972)附表I,受到法律保护。在不丹,不丹王国政府宣布Punakha-Wangdue河床是白腹鹭的受保护栖息地;RSPN自2003年与不丹王国政府合作保护白腹鹭,于2021年开启了一项保护和管理白腹鹭栖息地的项目;并于2022年开启了白腹鹭十年保护行动计划。

近种鉴别

白腹鹭与大嘴鹭(鹭属 sumatrana)同为鹭科鹭属鸟类,,两者较为相似,嘴粗长,颈细长,都是大型涉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