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义从 :公孙瓒麾下精锐骑兵部队

更新时间:2023-09-21 17:12

白马义从,为东汉末年公孙瓒麾下精锐骑兵部队。原指跟随公孙征讨乌桓的擅长骑射之士,后因这群擅长骑射之士深受乌桓忌惮,于是公孙瓒挑选数千匹白马,选取骑射之士组建一支骑兵部队,号称“白马义从”。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被袁绍大将麴义消灭,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背景

刘志刘宏时,官府花费浩大的军费去平定凉州地区的羌族之乱,但羌乱的蔓延,使凉州人民流离迁徙,无以为生,为东汉埋下一个乱源。因官府横征暴敛,政治腐败,国内民不聊生,民愤民怨极大,进而社会矛盾激化,各地不断爆发起义。在这种情况下,张角自创“太平道”,聚拢大量信众,后于中平元年(184年),张角等人发动黄巾军起义青州市徐州市幽州冀州区等八州信众纷纷响应,此后各地盗寇蜂拥而起,为应对各地黄巾起义,东汉政府于各地设置刺史,进一步造成东汉的分裂局面。

兴衰过程

组建骑兵

公孙瓒早年举孝廉入仕,后出任辽东属国长史,后因巡视塞外斩杀鲜卑士兵,令鲜卑不敢进犯东汉边疆,因功升迁为涿县(今河北涿州)县令。中平四年(187年),车骑将军张温征发幽州乌桓三千骑兵征讨凉州割据势力,原中山国国相张纯请求统率三千乌桓骑兵,但张温命令涿县县令公孙瓒统领。大军行至中(今大兴区)时,张纯联合原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首领丘力居等人反叛,张纯自号弥天将军,率部攻略蓟中、右北平(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西属国诸城等地。公孙瓒率部于石门(今辽宁朝阳)击败叛军,因追讨张纯等人有功,被拜为降虏校尉,爵封都亭侯。

此后,公孙瓒统率军队,负责抵御犯边的敌寇。每遇边疆战事,公孙瓒都会骑乘白马出战,几乎箭不虚发,多次俘获战利品,被誉为“白马长史”。公孙瓒麾下数十名擅长骑射之士,他们全部骑乘白马,作为公孙瓒的左右两侧的护卫,因此自称“白马义从”。因公孙瓒勇猛善战,乌桓畏惧公孙瓒,便互相告之作战时要躲避公孙瓒,并画出公孙瓒的图像,令乌桓人骑马射击,能够击中的人都会被称为万岁。

公孙瓒获悉乌桓对他十分忌惮,于是挑选数千匹白马,再选取军中擅长骑射之士,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被称为“白马义从”。此后,乌桓等游牧民族知道公孙瓒麾下“白马义从”的强大,便前往漠北高原居住,不敢前来进犯汉朝边疆。

界桥而灭

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率部击败青州黄巾军,屯兵于广宗县(今河北广宗县),并更换当地郡守及县令,于是冀州区官员纷纷响应投靠公孙瓒。袁绍亲自率部征讨公孙瓒,双方交战于界桥(今河北威县)南二十里。公孙瓒统率三万余步兵列阵对敌,方阵两翼各安排五千余骑兵,并以“白马义从”为核心,也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同时安排左侧骑兵向右射箭,右侧骑兵向左射箭,全军士气高昂。

公孙瓒看到袁绍兵力较少,打算利用骑兵冲锋直接击败袁绍。袁绍命令部将麹义统率八百精锐充当先锋,利用强弩抵抗公孙瓒的骑兵,而袁绍率领数万步兵压阵。义曾长期于凉州羌族作战,其部属骁勇善战,麹义命令部将埋伏于盾牌之下不动,待“白马义从”冲至袁绍军阵前数十步时,八百弓箭手同时发动弩箭。麹义等人发射的强弩击倒公孙瓒的骑兵,并斩杀公孙瓒的部将冀州区刺史严纲,共斩首一千余级。

公孙瓒军纷纷败走,麹义率部追杀公孙瓒到界桥,公孙瓒率部殿后并于界桥与麹义大败,再被麹义击破,于是麹义率部打到公孙瓒营帐,拔掉公孙瓒营帐的旌旗,公孙瓒部将四散而走。袁绍率部抵达界桥十数里处,下马安营,看到公孙瓒被击破后,也未设防,整个营帐内仅有数十张强弩以及一百余名大戟士兵。公孙瓒麾下两千多骑兵攻打过来,直接将袁绍围困并射箭攻击,袁绍认为公孙瓒麾下骑兵都在胡乱射箭,他们不知道营帐内有袁绍,也射箭后便略有后退,等到麹义率部前来后才撤走。此战“白马义从”被袁绍部将消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统帅简介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跟随卢植学习,后举孝廉入仕,担任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曾反击鲜卑侵扰,令鲜卑不敢犯边,后因功升任涿州市县令。中平四年(187年),因张纯联合乌桓首领丘力居等人反叛,并进犯东汉边疆,公孙瓒率部征讨张纯等人有功,被升迁为骑都尉。又于石家庄市大破敌军,后被乌桓首领丘力居等人围困于辽西管子城(约位于河北辽宁交界一带),面对绝境公孙瓒沉着应敌,迫使敌军撤离,因功升任降虏校尉张翼,兼领辽东属国长史。后组建“白马义从”,与北方乌桓等游牧民族作战,被称为“白马长史”。

初平二年(191年),公孙瓒统率两万步骑军于东光县大破黄巾军,斩首三万余人,又趁黄巾军渡河猛攻,再俘获六七万人,后因功升任奋武将军,爵封蓟侯。董卓挟持刘协西迁,公孙瓒与幽州刘虞因勤王之事矛盾激化,又因袁术派遣其从弟公孙越攻打袁绍战死,公孙瓒与袁绍又起矛盾。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率部击破青州市徐州市的黄巾军,兵锋益盛,并进军界桥,后在界桥之战中被袁绍击败,公孙瓒兵败后返回蓟州。公孙瓒为防备刘虞,于蓟州东南修筑小城,后刘虞主动攻打公孙瓒,反被公孙瓒击败并攻破居庸(今北京延庆东南),至此公孙瓒占据幽州,董卓死后,公孙瓒被升为前将军。此后,公孙瓒与袁绍连年作战。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再派兵攻打公孙瓒,后公孙瓒采纳长史关靖之策,修筑三重城池固守。次年,公孙瓒派人求救于黑山县张燕,张燕兵分三路来援。公孙瓒与张燕约定以火为号,但信函被袁绍军截获,公孙瓒看到城外起火,率兵出击陷入袁绍陷阱。后公孙瓒被困城内,自知穷途末路,引火自焚而亡。

相关争议

赵云是否为“白马义从”的争议

据《三国演义·第七回》记载,赵云刚出场时的形象为少年将军,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后跟随公孙瓒参与界桥之战,因公孙瓒不知赵云是否为心腹,令其统率后军,公孙瓒军被袁绍部将麹义击败,麹义率部冲到界桥边上并砍到公孙瓒大军绣旗,后冲到公孙瓒后军撞到赵云,赵云一枪刺死麹义。然后赵云骑马冲入袁绍军冲杀,如入无人之境,配合公孙瓒大败袁绍。《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赵云身长八尺,身材相貌雄伟,被当地举荐,后率领“义从吏兵”前去投靠公孙瓒。据此有说法认为赵云曾为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按照《云别传》记载,赵云投靠公孙瓒时,袁绍出任冀州区牧,并且袁绍与公孙瓒交恶,据此证明赵云投靠公孙瓒并非《三国演义》提及的界桥之战时,而应是界桥之战前。当时公孙瓒身在冀州,欲赶走袁绍独吞冀州,此时公孙瓒带兵攻打袁绍,应驻扎于渤海郡,此时“白马义从”早已组建完成,而赵云率领的“义从吏兵”属于私人武装,不等同于“白马义从”。此外《三国志·赵云传》记载,赵云本属于公孙瓒麾下,公孙瓒派遣刘备帮助田楷抵抗袁绍时,赵云跟随前往,从此脱离公孙瓒跟随刘备。因此不能确定赵云曾是“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说法争议

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经常带着麾下善于骑射的数十个士兵,全部乘坐白马,担任他的左右护卫,并且自号为“白马义从”。《英雄记》记载,公孙瓒与游牧民族作战时,常常乘坐白马,并且弹无虚发,深受游牧民族忌惮,于是他挑选数千白马招选骑射之士,命名为白马义从。

此外《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记载,还有一种说法为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射之士经常会骑乘白马作战,而公孙瓒麾下拥有数千擅长骑射之士,他们也大多乘坐白马,因此以其号“白马义从”来称呼这支骑兵部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