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癌 :发生于皮肤的恶性肿瘤

更新时间:2023-06-07 18:07

皮肤癌( skincancer)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皮肤,如颜面、头颈及四肢远端。临床上可分为基底细胞瘤、Bowen病、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湿疹样癌等多种类型。患者多有溃疡丘疹、肿物等皮损表现。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特别是颜面部,发病与长期日晒密切相关;Bowen病可累及任何年龄,中老年人较多。发病可能与长期接触剂、慢性如光损伤及免疫功能抑制有关;鳞状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的曝光部位皮肤,往往由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转变而成;恶性黑素瘤较易发生于长期日晒的部位以及易摩擦部位;湿疹样癌是一种特殊癌症,多半发生于老年妇女的一侧乳房部位,少数患者是男性。

皮肤癌一般通过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可作出诊断。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容易坏死、破溃,可发生局部浸润、蔓延,也可通过淋巴管或血管发生远处转移,通常需要早期手术切除治疗,部分恶性肿瘤对放射线敏感,少数肿瘤要考虑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不同类型肿瘤,预后差别很大。

分类

本病临床上可分为基底细胞瘤、Bowen病、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湿疹样癌等多种类型。

基底细胞癌

又称基底细胞瘤、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袭性溃疡。为发生于皮肤基底细胞层或毛囊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是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

Bowen病

Bowen病又称原位鳞状细胞癌,是表皮内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又称棘细胞癌或表皮样癌,是一种发生于上皮细胞的肿瘤。

恶性黑素瘤

又称黑素瘤,是来源于黑素细胞、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

湿疹样癌

又称Paget病,是一种特殊癌症,多半发生于老年女性的一侧乳房部位,少数患者是男性,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而称乳房外Paget病。

病因

皮肤癌病因不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病毒感染、遗传性因素及免疫抑制等有关。

基底细胞癌

发病与长期日晒密切相关,此外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纹身、长期接触砷剂或接触煤焦油等、免疫抑制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痕等与该病的发生、发展也可能有关。

Bowen病

发病可能与长期接触砷剂、慢性日光损伤及免疫功能抑制有关,也可能与病毒,尤其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鳞状细胞癌

恶性黑素瘤

黑素瘤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湿疹样癌

大多为原位恶性肿瘤,起源于表皮内汗腺导管,少数与汗腺癌向表皮扩散有关,还有部分患者系胃肠道腺癌或泌尿路癌先表皮转移。

诱发因素

某些慢性皮肤疾病如慢性不愈合伤口、慢性骨髓炎、长期的盘状红斑狼疮、汗孔角化症(尤其是线状)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状细胞癌。

流行病学

发病率和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皮肤肿瘤会引起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如在美国,一个人一生中发生皮肤癌的机会是1/5,此数据在澳大利亚热带地区更高。全球范围来看,表皮肿瘤占所有皮肤恶性肿瘤的比例约为90%,其中70%是基底细胞瘤

美国在2006~2007年开展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皮肤肿瘤是其最常见的肿瘤,从1992年到2006年,医保覆盖的人群中皮肤肿瘤的治疗人数增加了76.9%,从1992年的1158 298人上升到2006年的2 048 517人。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表皮肿瘤,其每年新诊断病例数估计为280万,鳞状细胞癌次之,其每年新诊断病例数估计为70万。近几十年中,世界范围内恶性黑素瘤的发病率迅速增加,在澳大利亚美国及许多西欧国家的浅肤色人群中,其发病率在年龄标化后以至少每年4%~6%的速度增长。在美国,黑素瘤已成为最常见的7种恶性肿瘤之一,且为其中唯一一种发病率持续增长的恶性肿瘤。

皮肤肿瘤死亡率方面,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非黑素细胞肿瘤很少造成死亡,黑素瘤是皮肤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超过65 000人死于黑素瘤,2008年的全球黑素瘤死亡率统计数据表明:在每0万人口中的死亡人数中,男性以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及南非最高,分别为4.9及4.1,女性以南非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区最高,分别为2.3及2.2.在美国,皮肤恶性肿瘤死亡人数中75%来源于黑素瘤。从1960年起,恶性黑素瘤死亡率以每年2%的比例增长。2014年,估计共有9710个美国人死于黑素瘤。

在中国,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基底细胞瘤为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近年来,黑素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每年新发患者约2万例。来自中国肿瘤防治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黑素瘤人口标化后总发病率为0.25/10万,死亡率为0.13/10万,城市人口高于农村人口。按年龄分段可见,20岁到85岁以下的患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呈上升趋势。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增多趋势。

病理生理

基底细胞癌

典型病理表现为瘤团由基底样细胞组成,可与表皮相连,瘤细胞核大、卵圆形或长梭形,胞质少,细胞之间无细胞间桥,核丝分裂象极少。瘤细胞在肿瘤团块周边排列成栅栏状,中央则无一定排列方式。瘤团周围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和黏液变性黏蛋白因在制片过程中收缩而在瘤团和周围间质之间形成裂隙。

Bowen病

表皮细胞排列不规则,伴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增宽,真皮乳头被压缩成细带状,表皮各层可见少数角化性细胞和非典型性细胞,表皮基底膜带完整,若破坏则提示为浸润癌;真皮上部炎症细胞浸润。

鳞状细胞癌

肿瘤常发生在有发育不良特征的上皮,并可有带状浸润和不同分化的鳞状上皮岛,伴不同程度的有丝分裂。

恶性黑素瘤

表皮和真皮内可见较多分散或巢状分布的黑素瘤细胞,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扩展,深达真皮和皮下。黑素瘤细胞呈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胞核大,可见到核分裂及明显核仁,胞质内可含有色素颗粒,对多巴和酪氨酸酶呈强阳性反应。黑素瘤细胞形态可呈多样性,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

湿疹样癌

表皮内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淡染的异常细胞(Paget 细胞),胞体大,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间桥,细胞内含一个大的胞核,胞质丰富而淡染,甚至空泡状;Paget细胞增多时可将周围细胞挤压成网状,还可将表皮基底膜带挤压成细线状;真皮内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多有溃疡丘疹、肿物等皮损表现,临床上可分为基底细胞瘤、Bowen病、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佩吉特病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皮肤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基底细胞癌

主要发生于老人,多见于50岁以上、室外工作及长期日光曝晒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最常发生于面部,如眼眦、鼻部、鼻唇沟和颊部,也见于手背、颈部及躯干。典型皮损为半球形、蜡样或半透明丘疹、结节。开始为表面发亮、有珍珠样突起边缘的圆形斑片,表面可见扩张毛细血管雀斑样小黑点,也可为淡红色珍珠样苔藓性丘疹、斑块,表面可形成浅表糜烂、溃疡和结痂。基底细胞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类型。

Bowen病

鳞状细胞癌

恶性黑素瘤

按照生长模式,皮肤恶性黑素瘤可分为4种临床亚型。

湿疹样癌

湿疹样癌分为乳房 Paget病和乳房外 Paget病。

检查诊断

影像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皮肤癌的金标准。组织学上,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结构不对称,细胞分化不佳,可见明显异型性。肿瘤细胞往往表现核大、深染,形态不一,核质比例增大,分裂象常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鉴别诊断

日光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的鉴别

脂溢性角化病与基底细胞癌的鉴别

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早期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对于较小肿瘤,分化良好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能彻底切除肿瘤,创面愈合快。

放射治疗

适用于年老体弱、有手术禁忌或头面部结缔组织不多的部位的肿瘤,特别是分化较差,但尚未侵犯骨骼、软骨或未发生转移者,或者肿瘤已侵犯骨骼、软骨或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种。但放射治疗缺点是边缘控制差、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了放射线引起皮肤癌的风险。

物理治疗

对于较小的皮损,可采用电烧灼、冷冻或激光等物理治疗。

光动力治疗

对于面积较大的皮损或特殊部位不宜手术者,可考虑做光动力治疗。

预防

避免阳光暴晒,使用防光剂、减少强烈日光暴露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预后

皮肤癌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历史

湿疹样癌以临床上表现为湿疹样皮损,病理上表皮内有大而淡染异常细胞为特点。英国外科医生和病理学家詹姆斯•佩吉特于1874年首先报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