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炜彤 :盛炜彤

更新时间:2024-09-20 11:07

盛炜彤,男,江苏海门区人。汉族,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院刊《林业科学研究》主编,中国林学会刊物《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兼职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常委,国家林业局咨询委员会委员。

人物简介

盛炜彤(1933.11-),1956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造林专业。曾任中国林科院林业所副所长;1994年任国务院参事,1990年被评为林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和森林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林学家和育林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为人工林培育。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及天然林的经营,为我国森林培育事业,特别是人工林的培育科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七五”及“八五”期间担任人工林培育方面国家科技攻关的课题负责人,同时还承担专题的研究,他对我国森林立地分类、人工林培育及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的人工林培育上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6个方向和遗传控制、立地控制、密度控制、植被控制和维护地力等5个技术路线,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而为提高我国人工造林水平和生产力打下了科技基础。立地分类与评价是森林培育事业重要的技术基础,他是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的著名专家之一,参与主持了1986—1990年“七五”重点攻关课题:“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研究提出了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包括高层分类与基层分类的立地分类系统,立地类型划分及主要造林树种地位指数表的编制,并作为副主编出版了专著《中国森林立地》。他为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的建立,立地类型划分和评价,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我国人工林生态问题与长期生产力保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杉木,桉树等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机制,并为保持长期生产力提出了可行的途径与措施。

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5篇,主要有:“恒被林及其育林系统”、“天然林的保护与管理”、“人工林的生物学稳定性与可持续经营”、“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杉木林的密度管理与长期生产力研究”、“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对长期立地生产力影响”、“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变化”、“杉木人工林育林干扰对长期立地生产力影响”、“人工林的植被管理与稳定性”等。编写著作10部,获奖成果9个。这些论文、著作及获奖成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具有明显的创新,对我国人工林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成果“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防治技术研究”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壹等奖;“用材林基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及“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分别获1995年及2001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的研究”已经作为专著出版。在该专题研究上,采用了先进的林分生长模拟方法和栽培经济分析手段,以及开创性地编制了林分经营模型系统。首次在全国提出了32个优化栽培模式,使杉木人工林栽培技术推向了新的水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杉木,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于2003年通过验收,获得了“整个研究工作起点高,系统性强,并有所创新,取得了突出进展”的评价,项目综合评价为“A”。并已去年12作为专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成果对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与机理,得出了杉木及其人工林自身特性和不合理的育林措施干扰等因素,造成杉木人工林土壤综合功能退化,导致土壤物理性质负向改变,N、P有效养分,特别是P肥严重供应不足的新结论,并提出了防治地力衰退保持长期生产力,提高人工林稳定性五种途径:①避免强烈的人为干扰措施,如全垦整地皆伐等;②进行植被管理,改善人工林群落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③减少连作,实行轮作;④采取维护与提高土壤肥力的措施;⑤改善遗传控制。这些提高人工林稳定性和维护与长期生产力途径的提出反映了我国人工林经营的新水平,对推进我国人工长期生产力保持,具有重大意义。

主持编写的“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查研究报告——林学”一书,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专家评审,获得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指导性的高度评价,并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编制林学学科基金项目指南的主要依据。

除上述科学技术上做出和贡献之外,还积极参与了许多与科技有关的社会活动。曾担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理事长长达10多年,还担任过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的副主任多年,为促进我国森林生态和造林科技进步,活跃学术活动做出了贡献。自1994年后,一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为我国农业林业及生态建设提出过许多富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技术成就

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是发展森林集约经营的一门重要技术。1978-1983年,当时正在发展杉木速生丰产林时期,有不少地区严重违背适地适树原则,造成相当一部分杉木人工林生长不良,中国林业科学院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盛炜彤被委托主持全国杉木协作组进行了杉木产区区划、宜林地选择及立地评价研究,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杉木产区区划、商品材基地规划、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系统与方法。在产区划分的基础上,发展了森林立地多层次控制和多因子综合分类与评价方法,研制了杉木产区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体系:即以中地貌划分森林立地类型区;按岩性划分森林立地亚区;按局部地形(坡位、坡向等)划分森林立地组;按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等)划分森林立地类型。同时,分别产区编制地位指数表,用于评价立地质量。这套体系对于指导杉木宜林地选择和适地适树具有重要作用。因体系研究较早,故对中国后来的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有较大影响。此后,他参与主持了“用材林基地立地分类、评价及适地适树研究”专题攻关计划和研究方案的制定及成果的整理编写,专题运用了多层次控制和多因子综合分类与评价方法,对全国用材林立地分类系统、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方法和体系的确立做出了贡献。该成果已编成《中国森林立地》专著,并于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盛炜彤从1974年开始从事人工林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从1983年至今,长期从事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及优化模式研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杉木生长区区划、造林地选择、造林整地、抚育方法、密度控制、轮伐期、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以及林分经营模型等先进的配套技术。1985年他受林业部造林经营司的委托,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速生丰产林标准——《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并于1986年发布实施。此标准应用了杉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规定了Ⅰ类区、Ⅱ类区速生丰产林生长量、径级、轮伐期、规模等指标,及选地、种子、苗木、整地、密度、栽植、抚育、间伐、施肥等主要技术措施;对Ⅰ、Ⅱ类产区范围作了明确划定。为杉木速生丰产科学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了法规依据。“八五”科技攻关期间,他还先后到浙赣、武夷、南岭、雪峰等4个山地产区,分别提出了杉木人工林32个优化栽培模式,这些模式后来被应用到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及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造林模式中,有力地提高了杉木造林的达标率和生长量。

盛炜彤以“实践出真知”为座佑铭。他从开始研究工作那天起,长期以来在林区进行森林和营林的调查研究,因此他写出的每篇研究论文、考察报告,都饱含着他的汗水和智慧,是实际调研的结晶。植物分类与生态是认识自然、认识森林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他每到一地,都认真地观察植物种类和植物的生态习性,遇有不认识的植物就带回来查阅鉴定,因此他具有丰富的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也有益于他的科研工作。即使人到中年以后,他做科研管理工作,事务工作再忙,也坚持到实际中去。“七五”、“八五”期间,盛炜彤作为科技攻关人工林栽培方面课题组负责人,还主持其他课题研究。他经常到有关专题组,检查了解科研任务落实和进展情况,深入实地进行指导,坚持带领年青同志到江西省福建省等省爬山坡、穿林海,选择样地,为年青人做出了表率。

盛炜彤,是一位勇于进取的科研人员,非常注意国外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如在杉木人工林集约技术研究专题中,把维护与提高林地肥力,作为人工林栽培的新生长点加以探索。90 年代以后,他又根据国内人工林存在着严重的地力衰退及病虫害问题,以及世界范围内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提出长期生产力的保持,是中国人工林发展上的主要问题,并在他发表的《国外人工林培育目标及技术途径》,以及《我国人工林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中作了系统论述,他一再呼吁林业界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1996年他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起草了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重点研究项目指南,1997年被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他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建立起以杉木为主的示范沟,提高了人工林区生境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主要论著

1 盛炜彤。杉木立地条件的系统研究与应用。林业科学,1983,3(21):10~19.

2 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市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 盛炜彤。国外人工林培育目标及技术途径.世界林业研究,1992,(4):75~83.

4 盛炜彤。杉木速生丰产培育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5 盛炜彤。我国人工林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世界林业研究,1995,(2):51~55.

6 盛炜彤。杉木建筑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世界林业研究,1996,(9)(专辑).

7 盛炜彤。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林学。北京市:科学出版社,1996.

8 盛炜彤。森林立地研究的理论基础。见:张万儒主编。中国森林立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9 盛炜彤。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的研究。生态学报,1997,17(4):377~385.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