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山大佛 :国家3A级风景区

更新时间:2024-09-21 10:31

禹迹山大佛位于四川省省南部县碑院镇,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县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高18米,刻凿于晚唐,是中原地区最大的石刻圆雕立佛,与乐山市坐佛、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

1983年,南部县政府公布禹迹山大佛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1985年,南部县政府成立了维修禹迹山大佛筹募资金领导小组。1989年,禹迹山大佛管理处成立。1991年,南部县恢复修建了大佛阁楼,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禹迹山大佛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禹迹山大佛被列为南充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四川省文物局将禹迹山大佛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推荐单位。2013年,禹迹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佛高17.5米,腰宽6.13米,下摆宽5.2米,肢掌长、宽均为1.3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双目微启平视,鼻尖粗壮,鼻尾直贯额心,嘴角微微上翘,容态肃穆安详。头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作施“说法印”状。身着僧衣,外为镶花袈裟罩体,刻工精细,造像严谨。面南而稍向西,负岩而立,除背上部与山崖相连外,全身不与岩石相属。下肢离崖2米,可环腿游览。臀后石隙有水流出,脚后洼地常年积有清泉。

大佛刻造年代,已无证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着其风格等,应为南宋以前所为,明嘉靖八年重修。大佛两侧有石如龙虎,右侧有石刻观音像一尊。清嘉靖初年,地方政府为抵御白莲教起义而开凿了一巨型石洞,主洞口距大佛右三十米。石洞长100多米,遗存有石床、石灶、粮仓、厕所等。

建设背景

大佛面南而稍西,负岩而立,身高18米,面颊丰腴,两耳齐肩,容貌端庄,表情于静穆威肃中寓慈祥。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作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整体圆雕,仅腰背痛与山石相连。佛像雕凿线条简洁流畅,刻工精细,颇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形意。其造型艺术和雕刻风格尽显唐朝石刻之神韵。在四川地区佛教石刻中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

保护措施

2010年,南部县启动禹迹山大佛灾后本体加固防风化保护项目工程,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方案设计并承担项目实施,完成了佛像全身清理、漆彩褪洗、作旧处理、佛身封护加固和防风化处理。

2013年1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南部禹迹山摩崖造像文物保护规划。

2013年3月5日,禹迹山摩崖造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禹迹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近况

因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的共同作用,特别是5·12汶川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禹迹山大佛本体出现了风化剥离、酥粉、微生物侵蚀、油漆妆饰层破坏、油烟污染等多种病害。

历史沿革

新华网成都市2010年8月2日电(记者黄毅)记者从四川省南部县文管所获悉,利用灾后重建资金,经过技术人员和文物保护专家3个月的努力,禹迹山大佛灾后本体加固防风化保护项目工程于7月底结束。中原地区最大的石刻立佛像之一的禹迹山大佛恢复了历史文物原貌。

旅游信息

地址:禹迹山大佛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碑院镇禹迹山风景区。

参考资料

最美风景在路上|“蜀道三国”非遗之旅品古蜀遗韵赏汉唐遗风.澎湃新闻.2024-03-16

【历史】南部禹迹山大佛:穿越千年的身世之秘.搜狐网.2024-03-16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3-16

禹迹山大佛-南充市南部县禹迹山大佛旅游指南.禹迹山大佛-南充市南部县禹迹山大佛旅游指南.2021-06-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