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腹 :爬行纲有鳞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6

秦岭(学名亚洲蝮属 qinlingensis)是一种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蝰科亚洲蝮属的毒蛇。

形态特征

秦岭腹(Agkistrodon qinlingenis)原被命名为腹蛇秦岭亚种(Agkistrodon halys qinlingenis),近来研究鉴定被提升为种。秦岭腹,全长雄性442—520毫米,雌性465—542毫米。小型毒蛇,全长雄性约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颈部至尾部有米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斑块,头背部有深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腹面呈土红色,密布黑色斑点。颈部明显,具一对颊窝,吻棱不明显;鼻间鳞略呈梯形,两外侧不尖细;背鳞中段21行为多,部分为19列,某些个体可达23列,具棱脊;腹鳞149~178枚,肛鳞1枚,尾下鳞29~48对。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生态习性

秦岭腹生活于高山高原地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禾本科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以齿类、蜥蜴及蛙类等为食物。卵胎生,繁殖期在9~10月,每次约产幼蛇6~7条,初生幼蛇全长11~12公分,可能隔年繁殖一次。秦岭腹以蜥蜴及蛙类多以小形鼠类为食,亦食节肢动物门

秦岭腹的日活动在正常天气下有着明显的节律性。秦岭腹是变温动物,要吸收太阳辐射热增加体温提高代谢活动。秦岭腹鳞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背鳞表面呈网络状,结构比低海拔蛇种类复杂,增加吸热面积,是其对高海拔分布的一种适应,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其对温度和光照的敏感性。所以温度的过高过低,光照太强都不利于蛇的正常生活,所以说温度和光照是决定腹蛇活动的主要因素。

饲养蛇场

秦岭腹饲养于宁东林业局蛇场内,近80条,蛇场位于腹蛇自然分布区的秦岭腹地陕西省宁陕县旬阳坝镇。该地海拔1 370m,年均气温10℃,1月均温-1.5℃,7月均温19.7℃,年降雨量1133mm,无霜期199天。蛇场为半地下露长白山天池状结构,面积150m2,池壁底部有蛇洞洞口,蛇洞为地下水泥洞穴。池内杂草丛生,并有数棵小树,四周有排水沟,基本模拟自然环境。用望远镜直接观察亚洲蝮属的全天活动。每隔半小时记录一次蛇出洞的数量以及出洞蛇的身体姿态,并记录相应时刻的温度、湿度及天气状况等。

生长繁殖

繁殖系卵胎生。9~10月产仔蛇6~7条,初生仔蛇全长110~120mm,可能隔年繁殖一次。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