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华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更新时间:2024-09-20 14:18

童小华,1971年2月出生于抚州市,毕业于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

1993至1999年,童小华相继取得同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04年10月先后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客座副研究员、客座研究员。1999年12月任同济大学讲师,后陆续晋升为副教授、教授。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童小华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博士后工作。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学者。2012年5月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同年还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童小华参与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上海市所获唯一一等奖。2018年8月,童小华开始担任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并于同年12月成为嫦娥四号探测器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2021年1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11月22日,童小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小华长期从事航天测绘学遥感与空间信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曾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期刊论文260篇,含SCI论文122篇;出版专著4部;成果编入3部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此外,童小华还获得了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71年2月,童小华出生于抚州市。1993年,他从同济大学成功取得了学士,后于1996年、1999年分别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读博时起,童小华开始瞄准“空间数据的精度”这一国际前沿方向,并一直专注于测绘学遥感地理空间数据质量的研究。

工作经历

1999年7月至2000年2月,童小华进入香港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并于2004年7月至同年10月成为了该校的客座副研究员。2006年5月12月,童小华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担任客座研究员。1999年12月,童小华进入同济大学开始担任讲师,后陆续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职称。2001年2月至2003年月,童小华以博士后的身份在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07年,童小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童小华成为了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的访问学者。2012年5月,童小华开始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并于同年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5年4月,童小华开始担任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童小华参与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上海市所获唯一一等奖。同年3月至5月,童小华陆续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同年,童小华还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之后,童小华领衔的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18年8月,童小华开始担任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主任,并于同年12月成为嫦娥四号探测器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其中百米悬停精准避障这一技术难题,就是由同济大学副校长、测绘学学科带头人童小华教授带领“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完成的。2021年1月,童小华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4月,童小华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同年7月,童小华出席了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学术论坛,为与会师生们带来题为《从地球测绘到地外天体测绘》的讲座。

科研方向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

学术成果

童小华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发表期刊论文260篇,含SCI论文122篇(第一/通讯83篇);出版专著4部;成果编入3部行业质量标准规范。获国家杰青基金、长江学者,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科学研究核心团队成员。先后任国际制图协会数据质量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测绘学SCI期刊《Marine Geodesy》副主编。

出版著作

参考资料:

学术论文

知识产权

参考资料:

人物成就

科研成就

童小华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应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学卫星、高分卫星以及国土资源调查等,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童小华长期从事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信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构建了测绘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方法,发展了空间数据质量控制与提升新技术,解决了中国嫦娥三、四号首次月球正/背面软着陆悬停避障高可信度激光成像探测、首批国产民/军用立体测绘卫星颤振精密探测与几何质量影响补偿、国家地球资源调查空间数据产品质量评估等工程科技难题。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构建了涵盖可信度量、控制与评估的可信度理论方法,实现了航天探测场景静态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关键过程遥感动态数据可信控制和海量空间数据产品可信评估,在国际上开拓了空间数据质量研究新方向。构建的可信度理论方法被写入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2014-15双年度报告,并被列为空间数据质量前沿主题。提出的二级抽样优化模型是中国地质行业空间数据质量标准模型,成果成功用于国家投入上百亿的地矿调查重大专项、金土工程国家级和31个省级的数据质量检查验收,国产30米全球地表覆盖遥感产品第三方精度评估。

二、首次建立了着陆避障激光三维遥感虚焦点严密成像模型、全链路误差控制、多法向大平面检校和地面模拟探测验证等质量提升新方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多法向大平面航天激光成像与障碍探测综合实验场,为嫦娥三、四号着陆避障激光成像探测成功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嫦娥三、四号着陆百米悬停段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激光三维敏感器作为唯一成像精避障探测手段,研发的方法技术将该系统的测距精度从分米级提升到厘米级,提升了80%以上,保障其以高可信度探测出起伏超过15厘米的月石月坑障碍。探月工程导航控制系统(GNC)总体单位与载荷研制单位评价:为激光三维系统圆满完成避障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率先建立了卫星颤振“探、分、补”技术体系,解决了首批国产立体测绘学卫星颤振精密探测与几何质量影响补偿的难题。实现了优于0.1像元颤振振幅的高可信度探测能力,优于资源三号的姿态传感器颤振探测能力。研发的技术方法、测试装置和软件为中国首批测绘卫星颤振地面处理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用于中国首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长期颤振探测,发现其颤振频率为0.65Hz且在轨初期振幅显著时达1.5像元,经补偿联合几何检校提高了定位精度,显著时达30%。还用于中国首颗军用立体测绘卫星天绘一号、军用敏捷卫星等。

人才培养

2015年,童小华指导毕业的博士中,有4人同年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读博士生高飒撰写的学术论文,受到国际期刊主编盛赞;博士生叶真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近10篇等。截至2021年,童小华团队迄今已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余人,不少毕业生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学科发展

自2012年起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以来,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传承和光大集团同济测绘光荣传统,在教育部、国家局和测绘界前辈多方大力支持下,童小华团结带领学科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步。2017年同济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科还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测绘工程专业通过中国首批测绘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荣誉奖项

作品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奖项

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人物评价

面对鲜花和掌声,这位年轻学人有着一份超常的冷静。童小华作为中原地区该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在相关理论与技术方面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此外,童小华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他热爱测绘学事业,也热爱“教书育人”。他恪守为师之道,坚持在一线为学生们上课。——澎湃新闻

参考资料

童小华.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3-10-05

童小华.同济大学.2023-10-05

童小华.中国测绘学会.2023-10-05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工程院.2022-02-15

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评选——童小华.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9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3-10-05

十九大代表风采|童小华:深耕精准测绘遥感助力航天重大工程.澎湃新闻.2023-10-05

祝贺!童小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celiang.tongji.edu.cn.2024-09-18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奖名单最新出炉,岩土工程刘汉龙获奖!.岩土在线·中国工程院.2022-05-30

上海市选举产生73名党的十九大代表(名单).解放日报.2023-10-05

中国测绘丨同舟共济 研学结合——访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李博峰.澎湃新闻.2023-10-05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学术论坛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23-10-05

童小华.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2023-10-05

教材建设.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3-10-05

2022年度.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3-10-05

2021年度.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3-10-05

童小华.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2023-10-05

中国测绘丨科技创新从嫦娥“百米悬停”向深空探测延展——访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澎湃新闻.2023-10-05

同济大学28项成果(人)荣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1项.同济大学新闻网.2023-10-05

上海市领军人才.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2023-10-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