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侃大上海 :周立波主持的喜剧脱口秀节目

更新时间:2024-09-21 04:26

笑侃三十年》的姐妹篇--《笑侃大上海》的舞台朴素得让人感到不沾风尘,聚光灯打亮偌大的舞台,除了两张沙发和一个提纲架,再无任何道具。可是,从周立波嘴唇间蹦出的“包袱”却满是“风尘......

基本简介

名为“笑侃大上海”,除了许文强式的开场,周立波昨天的演出在进入正题前,进行了一个关于自己要不要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民意调查,结果反对他去的观众占据大多数。周立波当即做握紧双拳状,说了一句“英雄所见略同”。然后开始剖析自己对上春晚的“心路历程”。期间,周立波“不点名”地调侃一番“小沈阳”的苏格兰裙和郭德纲旗袍,把春晚和郎昆也戏谑了一番,“个趟回去我要乃伊冷了旁边,一直到伊困着,各就叫郎昆”等等让观众大笑不止。

在接下来近两个小时的“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从“上海开埠”谈起,“十里洋场”、“火红年代”、“改革开放”成为其中线索。在讲到上海市作为移民城市时,周立波用各种段子和表演阐释了苏州人、宁波人、苏北人等各种上海人群体的构成,把他们的特点描摹得惟妙惟肖。

关于“火红年代”的段落尤为精彩,周立波把那个时代各种极致夸张的人和行为进行了艺术的反讽,红卫兵的形象,自己儿时的经历,包括模仿恩师滑稽泰斗周柏春在“文革”时期以苦作乐的种种辛酸往事,都勾起了很多人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反思,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力量。

演出中,周立波保留了《笑侃大上海》的姐妹篇——《笑侃三十年》中20%左右的桥段,其他80%则是新创而成。在之前“打桩模子”段子的基础上,此次又派生出“撬边模子”、“连裆模子”等众多上海市市井生活中的“模子系列”,让人回想起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的特有现象。而“伐是我港侬小气哦,接下来一定是港伊小气”这样上海文化里的特有语言现象,也被周立波加以了总结。

人物简介

周立波被 称为“上海活宝”,从原来的滑稽演员到现今的清口相声,周立波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现今更是被许多年轻白领追捧,而他开创的“海派清口相声”也从无人问津到场场火爆,一票难求。

周立波作为一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平民化的艺术视角,机智幽默的语言表现力,以及一幅幅经典生动的老照片,为观众“笑侃三十年”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新月异。

周立波1981年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学馆,成名于80年代末。周立波以“噱”而出名,有别于传统噱头的笑料。他的噱头别具一格,简单而潇洒,表演亦庄亦谐,台词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幽默风趣的语言,夸张新奇的表演形式赢得观众的掌声。其表演风格独树一帜,融各派凉面滑稽之集。同时又融入了浓郁的海派风格,勾勒出上海市大都市的活力以及新上海人的生活风貌。

1990年,23岁的周立波曾因误伤当时激烈反对他恋爱的女友父亲而被判刑,被迫离开舞台,引起滑稽界一片惋惜。刑满之后,周立波下过海、经过商、出过国,但始终牵挂着滑稽艺术。

2006年11月份,在王汝刚严顺开等人的鼓励下,周立波重回舞台。

背景资料

周立波是一个有天赋和才华的演员,他具有非常的洞悉力和表现力,把我们这座城市即将消逝的文化重新

捡起,把上海人的优点和缺点描摹得如此逼真,让几乎所有的上海人都找到归属感,找到怀旧的情怀,这是一种非凡的能力,这需要智慧。

但是不能因为这种归属感,就完全放弃对这种文化的反省。上海市的海派文化组成里,有着海纳百川的气魄,但也有着市民文化的狭隘。而那些狭隘的方向正在逐渐消逝,这是一种进步。如果我们要重新去审视这部分文化,那么我们应该是很嘲,很自嘲。这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胸怀。然而,在《笑侃大上海》某些台上台下一心的“搞笑”段落中,看到的却是对这一文化狭隘部分的集体自我认同。

周立波关于咖啡和大蒜、阳春面和拉面的段子,很含蓄,很幽默,但观众却笑得很恣意,大家为心照不宣的潜台词共鸣。周立波说,海派文化的特征,就是用来被别人欣赏和嫉妒的。周立波为上海文化被指摘的东西做了有力的辩解,也为上海人的地域优越感寻找着一切具体的细节注脚,这是他成功的地方。只是,海派文化中高雅和西化的部分,不能成为本地人低视其他地域文化的理由。缅怀逝去中的上海市市民文化,是不是也应该有点审视“火红年代”一样的反讽和超越?

周立波想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寻找精神自信,寻找集体自豪感,他的创作立意无可厚非。他是演员,不是学者,他是上海文化的组成部分,允许有某些局限,也有允许表达的自由。不妥的不是他的表达,而是这种表达所引起的集体共鸣。在为了咖啡和大蒜、为了阳春面和拉面的区别狂笑不止的时候,观众们是不是也应该仔细想想,我究竟在笑谁?想明白了,我们这座城市,就真的又进了一步。

作品评价

周立波嘴唇间蹦出的“包袱”却满是“风尘”。从上海姑娘泳装的花样、到弄堂百姓的日常生活,再到上海人住房和交通状况,三十年间上海人衣食住行的变迁在那个富有磁性的嗓音中幻化成了充满智慧的连珠妙语,抑或是暗藏“杀机”的冷嘲暗讽,“离婚率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三十年我们两只轮子少了,四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等等,常常引来现场观众的捧腹大笑,然后脱口戏谑一句:“格(这)十三点。”

改革开放向来是不容易说好的话题,“正说”往往成了刻板的思想教育,“戏说”又很容易落入轻浮的陷阱。可是,在周立波的包袱中,大玩特玩各种各样的“歧义”,打出了变化多端的“擦边球”:一拍抽出去,折射得老远。譬如“用一百个亿解决三十公里的交通难问题”。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如此,话说一半又留一半,点到即止,笑话里的含义就让你们自己去领悟吧,俗中有雅,笑中有理,乐中有道,这也算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功力。周立波所引导的火爆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滑稽界的很多同仁并不认同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能与上海滑稽划清界限。当然,能或不能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观念永远应该放在概念的前面。也有人会说,周立波的成功是一种纯粹的商业炒作,这也无可厚非,在这个回归到“票房说话”的时代,太需要这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人物了!至少,周立波试验的清口,对于滑稽界而言,很可能是一个引发触动的拐点

社会影响

看过《笑侃三十年》的姐妹篇——《笑侃大上海》的观众占据了大多数,周立波演出中但凡和之前有重复的,立即会引来老观众的提前反应。一个周氏鞠躬,台下立刻有观众大呼“头势清爽额”,让周立波自己也有些忍俊不禁。之后但凡是重复演出的段子,周立波都颇为小心,甚至玩笑说,请看过的观众“沉默是金”。

《笑侃三十年》DVD以来,周立波就是各大盗版碟摊上当仁不让的“主打产品”,网友们又迅速把视频疯狂上传,周立波于是风靡一时,转帖560余次,浏览量更是超过百万。 “乃伊做忒”等周氏名句也成了年轻一代的MSN签名。

虽然“盗版”盛行,周立波的票房却势头日劲。观众中甚至加入了很多年轻人,很多观众表示,“周立波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种石库门熏陶出来的东西,现在已经完全体会不到了,周立波让我们重新一起去缅怀和回想,很有意思。”

参考资料

笑侃三十年 (2008).豆瓣电影.2023-12-1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