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沙蜥 :有鳞目鬣蜥科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17

红尾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theobaldi)是鬣蜥科沙蜥属爬行纲。体形粗壮,四肢短细。被鳞光滑无棱。无腋斑。全身显示红棕色,雄蜥尾部腹面深黑色,雌蜥则为黄白色而尾梢呈现橘红色。是适于高寒地区生活的寒漠型蜥蜴种,栖息在西藏自治区北部海拔高4500m-5300m的羌塘高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垂直分布最高的蜥蜴。食植物种子及昆虫。胎生或卵胎生繁殖。

红尾沙蜥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名录”里的动物)。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对“三有名录”里的动物进行保护,红尾沙蜥名列其中。

形态特征

背部具棱鳞,有对称排列的的暗斑或杂乱色纹。胸腹部和四肢被棱鳞。尾的腹面具黑白相间的环纹,尾尖下方黑色。有腋斑。

分布范围

分布于甘肃省,宁夏,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青海,北京市

栖息环境

栖息于草原、荒漠草原黄土高原等不同地带。以昆虫为食。5月繁殖,卵生。

食性

红尾沙蜥生境各异,生活于地下、地表或高大的植被中,沙漠及海岛中均可见。仅存的海生种为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Galapagos Islands)的海鬣,食海藻。有几种红尾沙蜥部分水栖,食淡水生物。对红尾沙蜥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温度,许多种有其最适温度,会晒太阳以升高体温,使之高于气温。生活于寒冷地区的种冬眠。昼长对红尾沙蜥亦有影响。大部分红尾沙蜥为卵生,卵产于所挖穴中,树木、岩石的裂缝中,或落叶层下。有些红尾沙蜥(尤其是生活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者)为卵胎生或胎生。多无护卵习性。

红尾沙蜥昼间活动,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晓之间活动,并能发出大声(而大部分红尾沙蜥不能发声)。红尾沙蜥的捕食方式为静候或搜寻。许多红尾沙蜥能将尾部自割,断下的尾能迅速扭动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红尾沙蜥得以逃脱。许多红尾沙蜥有领域行为(包括领域表演)或求偶表演。

该蜥反应敏捷,行动灵活,奔驰迅速。在运动过程中停歇时,有甩尾到背部上下卷绕的习性,似有可能以此向同类展示不同尾色的性别标志。不需饮水,可直接从捕食的大量蚁类和昆虫中获得生理所需的水分。

主要以捕捉昆虫为食,经剖检5尾那曲市的标本发现,胃内全系昆虫碎片和草籽。

生态习性

红尾沙蜥(学名:Phrynocephalus theobaldi,亦称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是鬣蜥科、沙蜥属的爬行动物。体形粗壮,四肢短细。被鳞光滑无棱。无腋斑。全身显示红棕色,雄蜥尾部腹面深黑色,雌蜥则为黄白色而尾梢呈现橘红色。是适于高寒地区生活的寒漠型蜥蜴种,栖息在西藏北部海拔高4500m-5300m的羌塘高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垂直分布最高的蜥蜴。食植物种子及昆虫。胎生或卵胎生繁殖。红尾沙蜥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简称“三有名录”里的动物)。2000年8月1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对“三有名录”里的动物进行保护,红尾沙蜥名列其中。

2000年8月1日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年)》 ,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无危(LC)。

参考资料

红尾沙蜥.红尾沙蜥.2024-09-04

红尾沙蜥.红尾沙蜥.2024-09-04

红尾沙蜥.动物学研究.2024-09-04

动物网.www.wangchao.net.cn.2010-06-15

不同海拔两种沙蜥低温耐受能力及其机制的研究.万方医学网.2024-09-04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09-04

红尾沙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24-09-04

红尾沙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4-09-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