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绿绒蒿 :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4-19 01:50

红花绿绒蒿(学名:绿绒蒿属 punicea Maxim.),藏名“阿柏几麻鲁”、欧贝完保(藏语译音),为罂粟科(Papaveraceae)绿绒蒿属(Meconopsis)植物。红花绿绒蒿为中原地区的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青海省东南部和甘肃省西南部,生长于海拔2800-4300米左右的山坡草地,喜生长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

红花绿绒蒿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5厘米。 叶全部基生,莲座状,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渐狭并延入叶柄,边缘全缘,两面密被淡黄色或棕褐色、具短分枝的刚毛。 花葶1~6,从莲座叶丛中生出;花单生于花葶上,下垂;萼片2枚,外面密被同样的刚毛,早落;花瓣4枚,有时6枚,栗色。花果期为6-9月。

红花绿绒蒿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本种花姿优美,色彩艳丽,花朵随风摇曳,极具野性美,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岩石园、花园等有少量应用,景观效果极佳;同时红花绿绒蒿的花茎及果均可入药,为传统藏药“欧贝”和蒙药“乌达巴拉”的基原之一,有镇痛止咳、固涩、抗菌的功效。 但由于过度采挖和利用,红花绿绒蒿的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2021年被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保护等级为Ⅱ级。

品种考证

现代植物学著作中记载绿绒蒿属植物较早的是虎克(约瑟夫·道尔顿·胡克)编写的《喜马拉雅植物志》 ,在1855年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锰、冯国媚 、庄漩 、周立华等先生曾先后于1979~1985年发表了绿绒蒿属9个新等级 ,红花绿绒蒿为9个新等级之一。

根据《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和《藏药志》记载,“欧贝玛保”是红花绿绒蒿的异名,同时在藏医中所用的红-乌达巴拉原植物主要来源为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的干燥全草。藏语中“玛保”系指红色,因该品系原植物花为红色。《晶珠本草》中将红花绿绒蒿(欧贝玛保)与川西绿绒蒿白花绿绒蒿、黄花绿绒蒿列入“欧贝”类藏药中,《藏药志》中也将红花绿绒蒿与五脉绿绒蒿全缘叶绿绒蒿列入藏药“吾巴拉”。

药用记载

由于红花绿绒蒿属与五脉绿绒蒿、全缘绿绒蒿的相似用途,在实际药用中,未将三者进行区分,三种绿绒蒿同属一种藏药,功效相同,但各有侧重主治病症。在现代著作记载中,红花绿绒蒿虽单独列出,但功效描述存在差异。经整理,发现各类现代著作均记载红花绿绒蒿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四部著作记载止痛的功效,三部著作记载止咳、固涩、利湿的功效,除此之外,还有抗菌、利咽、止泻的功效记载。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主治病症是高热、肝炎肺炎,这与传统藏药典籍记载一致;此外红花绿绒蒿还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经痛等一些妇科学疾病。

形态特征

红花绿绒蒿为多年生草本,高30-75厘米。

须根纤维状。

叶基宿存;叶基、叶、花葶、萼片、子房及蒴果均密被淡黄或深褐色分枝刚毛;叶全基生,莲座状,倒披针形或窄倒卵形,长3-18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窄下延,全缘,具数纵脉:叶柄长6-34厘米,基部稍鞘状。

花葶1-6,从莲座叶丛中生出,通常具肋,被棕黄色、具分枝且反折的刚毛。花单生于基生花葶上,下垂:花芽卵形;萼片卵形,长1.5-4厘米,外面密被淡黄色或棕褐色、具分枝的刚毛;花瓣4,有时6,椭圆形,长3-10 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急尖或圆,栗色:花丝条形,长1-3厘米,宽2-2.5毫米,扁平,粉红色,花药长圆形,长3-4毫米,黄色;子房宽长圆形或卵形,长1-3厘米.密被淡黄色、具分枝的刚毛,花柱极短,柱头4-6圆裂。

果实和种子

蒴果椭圆状长圆形,长1.8-2.5厘米,粗1-1.3厘米,无毛或密被淡黄色、具分枝的刚毛,4-6瓣自顶端微裂。种子密具乳突。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红花绿绒蒿为中原地区的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青海省东南部和甘肃省西南部。

生境分布

红花绿绒蒿生境主要为山坡草地、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林下林缘、山石狭缝中有时可呈小片零星分布,主要分布海拔为3000-4500m,集中分布海拔为3500-4000m。生境地年日照时数在1576-3341小时左右,年降水量548.7-667.3毫米,相对湿度在42%-97%左右。其生长群落多为点状分布,规模比较小,常见伴生植物为小叶金露梅(学名:Dasiphora parvifolia)、山生柳(学名:Salix oritrepha Schneid.)等。

生长习性

红花绿绒蒿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喜生长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其主要生长环境的年平均温度为1-10℃,适应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类似于寒冻的土壤中生长,如栗钙土、黑钙土、棕毡土、草毡土、毡状草甸土等。红花绿绒蒿的花果期为6-9月。

繁殖方式

红花绿绒蒿自然状态为种子繁殖,种子由种皮、胚、胚乳3部分组成,种胚未发育成熟,种子内含有萌发抑制物质,种皮对其萌发不造成透性障碍。根据学者Baskin对种子休眠的分类,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类型为深度复杂形态生理休眠。所以因红花绿绒蒿的种子具有严重的形态生理休眠现象和内源性萌发抑制物 ,使其在高原地区繁殖困难,自然萌发率低,目前尚无人工培育成功的报道。

栽培管理

由于红花绿绒蒿生长环境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处于野生状态,引种栽培具有一定的难度,在中国少有文献对其报道,仅有如赵文龙等学者研究过气候变化对濒危藏药红花绿绒蒿适生区分布格局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对红花绿绒蒿的引种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红花绿绒蒿种子在成熟时采集,经室内风干、脱壳、除去杂质,再将种子浸泡处理12-18小时,将浸泡处理过的种子装于布袋中。在繁殖容器底部垫上粗砂和细,将装种子的布袋铺于细沙之上,再在布袋上方盖细沙,进行低温沙藏,湿度保持在10%,取出后用蒸馏水将种子表面清洗干净;最后种子在5-15℃,湿度为80-90%,沙床,黑暗条件下发芽。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红花绿绒蒿的野生资源十分稀少,群落规模较小,多为点状分布,有些群落甚至只有几十株。从测算结果看,截止到2021年,青海省红花绿绒蒿蕴藏量最大、四川省次之、甘肃省最小,三省总蕴藏量仅为105.6 t。

同时随着近年来气温不断上升和生长环境的持续恶化,导致红花绿绒蒿出现生境面积减少和种群分布破碎化,分布范围日渐缩小,从而进一步加剧红花绿绒蒿资源量下降。

致危因素

红花绿绒蒿为珍贵的民族药材,作为传统藏药材,其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因素为过度采挖和利用;同时红花绿绒蒿目前基本为野生,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脆弱,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使得红花绿绒蒿面临生境面积减少和种群分布破碎化,从而进一步加剧红花绿绒蒿资源量下降;加之红花绿绒蒿植物自身种子的特性,使其在高原地区繁殖困难。这些因素都导致红花绿绒蒿的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并面临着日趋枯竭的危险。

保护级别

2021年,红花绿绒蒿被列为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第一批)》——Ⅱ级。

保护举措

种子保护

目前对红花绿绒蒿植物的保护措施研究不足,仅针对红花绿绒蒿种子具有休眠现象所导致的繁殖困难,资源更新率低,人工驯化栽培困难等困境,学者研究出可通过低温层积的方法破除红花绿绒蒿种子休眠,这是保护红花绿绒蒿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

培育技术

2016年,据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生药所副所长扎西次仁介绍,人工培育过程中,科研团队在基地内建立了仿野生培育生境,采取种子繁殖方法,系统分析种子生理状态及萌发特性等,同时实时对照实验室数据,测试大田种植技术的稳定性。于2016年正式开启大田县种植实验。其中红花绿绒蒿等6种濒危绿绒蒿属种人工培育获得成功。

物种用途

园艺观赏

红花绿绒蒿,叶基生,叶片狭倒卵形全缘,两面均生短糙毛,花瓣栗色,狭椭圆形,花姿优美,色彩艳丽,极具野性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中国尚未有人工栽植;但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岩石园、花园等有少量应用,景观效果极佳。

医学药用

红花绿绒蒿是珍贵的民族药材,其全草入药,具有清热、镇痛、降压、止咳、利尿、固涩、解毒、抗菌等功效,主治血热中毒性肝病肺热咳嗽、热性水肿、肝硬化、神经性头痛、肠炎等。

红花绿绒蒿属多在复方中发挥疗效,据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卷》中就已经记载含绿绒蒿的制剂有多达27种,医学古籍中也多记载红花绿绒蒿通过与不同药材配伍,用于治疗“察龙病”(即高血压)、头痛、热证、肠炎以及肝病引起的浮肿等病症。

主要变种

光果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var. glabra M . Z. Lu et Y. Sh. Lian)多年生草本。叶多数,全部基生,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9)12-24厘米(包括叶柄),宽(0.7)1.5-2.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狭楔形下延成具翅的长柄,全缘,两面被糙硬毛,有3或5条主脉。花葶2-6条,高30-80厘米,被密而倒向开展的糙硬毛;花单生于花葶顶端,下垂;花萼2,早落;花瓣4(5),栗色,卵形或狭椭圆形,长5-5.5(8)厘米,宽2-3.3厘米,顶端钝;雄蕊多数,花丝条状,淡紫色;子房卵形,无毛,花柱极短,柱头4(5)圆裂。蒴果无毛,多4室,稀5室。分布于中国甘肃省甘南禄曲县则岔村。

椭圆叶红花绿绒蒿(Meconopsis punicea Maxim.var.elliptica Z.J.Cui et Y.Sh.Lian)的叶片明显宽椭圆形,长宽比值小于2.5;子房和果无毛。分布于中国甘肃禄曲县。

相关研究

药理研究

研究表明红花绿绒蒿含有黄酮、生物碱、芳香油等多种化学成分。20世纪80年代,刘松渝等从藏药红花绿绒蒿中分离出鉴定出alborine等8种化合物,为在中国的首次报道。此后,有学者做过红花绿绒蒿属的非生物碱成分、红花绿绒蒿油脂性成分、3种绿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等有关其化学成分和效用的一系列研究。吴海峰等从红花绿绒蒿地上部分中分离出二氢血根碱、威尔士绿绒蒿定碱、小檗碱等17种化合物;黄艳菲研究表明全缘叶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和川西绿绒蒿中的多酚类和黄酮含量较高,且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炎药作用。此外,红花绿绒蒿95%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改善LPS诱导的肺损伤小鼠的病理形态。Shang等通过研究证明红花绿绒蒿花的醇提物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镇咳、和祛痰的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