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赛音朝克图 :原《内蒙古日报》记者

更新时间:2024-09-21 05:51

纳·赛音朝克图1937年留学日本,1941年归国。建国后担任《内蒙古日报》记者等职,写了大量诗篇。文革伊始,他即被下放参加体力劳动。后被关入牛棚,遭到各种方式的迫害。1973年病逝。

在35年的创作生涯中,有30多部蒙、文言文诗集出版。代表作品有诗集《我们雄壮的呼声》、《幸福和友谊》,叙事长诗《南迪尔和孙布尔》,抒情长诗《狂欢之歌》以及《纳·赛音朝克图诗选》等。

人物经历

1914年2月23日,纳·赛音朝克图出生于原察哈尔盟正蓝旗第二佐,今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希热图嘎查牧民纳顺德力格尔和冬吉玛家。15岁时,纳·赛音朝克图走进了正蓝旗小学,接受启蒙教育。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在正蓝旗公署做了3年文书。1936年,纳·赛音朝克图被旗里选送到张北察哈尔省蒙古青年学院学习。1936年12月,纳·赛音朝克图在《丙寅》杂志上发表历史小说《六盘山》。1937年4月,他去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系学习。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对《成吉思汗圣训集》、《蒙古青旗》等蒙古族古典名著进行了研究,编辑了中外名人格言录《心灵之光》。1941年纳·赛音朝克图回国后,出版了第一部抒情诗集《心侣集》,这部诗集收入他32首诗歌。此后,纳·赛音朝克图回到苏尼特右旗的家政实习女子学校任教,期间创作了关注蒙古族妇女命运、提倡解放妇女的诗集《蒙古兴盛之歌》。1942至1945年,纳·赛音朝克图在女子学校从事教育工作,他在1945年1月被调到伪蒙疆自治政府当了4个月的秘书,主要负责教育管理工作。同年8月,苏联红军向日本军国主义宣战后进驻察哈尔省,纳·赛音朝克图热情地迎接和协助红军工作,被委任为察哈尔盟临时革命政府盟长。9月,他经苏联红军介绍赴蒙古国苏赫巴托尔党校学习。1946年1月,纳·赛音朝克图在蒙古国用笔名乌·朝洛蒙发表了长诗《乌兰巴托》。同年,蒙古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纳·赛音朝克图在蒙古国的第一部诗集《乌兰巴托》。1947年,纳·赛音朝克图回国后,接受党组织分配到刚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日报社工作。195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由乌兰浩特市迁到了呼和浩特市,他的工作也从内蒙古日报社调到内蒙古出版社,后又调到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工作,一直到1955年。这个阶段,他一边工作,一边不间断地从事诗歌创作。1956年1月,纳·赛音朝克图以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第四届会议。2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与老舍侯宝林等艺术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写诗歌《握着敬爱的毛泽东主席的巨手》在宴会上朗诵,并同毛主席亲切拥抱。从1955年到“文革”前夕,他连续出版了《我们的雄壮呼声》《狂欢之歌》《正蓝旗组歌》等多部诗集,同时有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大量作品问世,参与《毛泽东选集》翻译工作,对蒙古族文学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5月13日,纳·赛音朝克图在上海病逝,终年59岁。

人物评价

中原地区现代诗人。蒙古族。原名赛春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生于牧民家庭,自幼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入日本东京日本东洋大学留学。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内蒙古分会主席等职。纳·赛音朝克图继承了蒙古族古典诗词和民间音乐的凝练、整齐、音乐性强、对仗工整等特点。诗作铿锵动听,琅琅上口,自然优美,亲切感人。

荣誉

长篇抒情诗《狂欢之歌》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5周年文学作品一等奖

参考资料

草原群英 | 他被称为“蒙古族的鲁迅”,他的《狂欢之歌》在国内引起轰动....搜狐网.2024-01-16

纳·赛音朝克图:不倦的歌者.cel.cssn.cn.2024-01-16

当代蒙古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中国民族文学网.2024-07-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