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鼠麴草 :菊科鼠麹草属的一年生细弱草本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4

细叶鼠曲草(学名:Gnaphalium japonicum),又名父子草、天青地白,为菊科鼠曲草属的植物。一年生细弱草本,茎稍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发出数条匍匐的小枝。分布于新西兰日本朝鲜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陕西省、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北达河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1,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低海拔的草地和耕地上。

形态特征

一年生细弱草本。茎稍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发出数条匍匐的小枝,高8-27厘米,基部径约1毫米,有细沟纹,密被白色棉毛,基部节间不明显,花葶节间长1-3厘米,紧接于花序下的最长,有时可达9厘米。基生叶在花期宿存,呈莲座状,线状剑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3-9厘米,宽3-7毫米,基部渐狭,下延,顶端具短尖头,边缘多少反卷,上面绿色,疏被棉毛,下面白色,厚被白色棉毛,叶脉1条,在上面常凹入或几不显著,在下面明显突起,茎叶(花葶的叶)少数,线状剑形或线状长圆形,长2-3厘米,宽2-3毫米,其余与基生叶相似;紧接复头状花序下面有3-6片呈放射状或星芒状排列的线形或披针形小叶。

头状花序少数,径2-3毫米,无梗,在枝端密集成球状,作复头状花序式排列,花黄色;总苞近钟形,径约3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宽椭圆形,干膜质,带红褐色,长约3毫米,顶端钝,背面被疏毛,中层倒卵状长圆形,上部带红褐色,长约4毫米,基部渐狭,顶端钝或骤然紧缩而具短尖头,内层线形,长约5毫米,顶端钝而带红褐色,3/5处以下为浅绿色。雌花多数,花冠丝状,长约4毫米,顶端3齿裂。两性花少数,花冠管状,长约4毫米,顶部稍扩大,檐部5浅裂,裂片顶端骤然紧缩而具短尖头。瘦果纺锤状圆柱形,长约1毫米,密被棒状腺体。冠毛粗糙,白色,长约4毫米。花期1-5月。

该种的外形与火绒草属(Leontopodium R. 褐色)有些相似,如头状花序下面有星芒状排列的小叶,但雌花和两性花均能结实,与后者完全不同。

分布范围

细叶鼠曲草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北达河南省陕西省。喜阳,喜较干燥,能稍耐荫蔽。常野生在路边、疏林下,林边及荒坡。在低山及平坝地区都可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排水必须良好。

繁殖

细叶湿鼠曲草用分株繁殖。细叶湿鼠曲草母株能够生出一些匍匐茎,着地生根成为新株,可利用这些新株繁殖。10月前后,在整好的土地上,开133厘米宽的高厢,按行窝距各23-26厘米开窝,深约3厘米,作到窝大、土松、底平。栽前,把苗带土挖起,分成单株,每株根子上要带有泥土,才易成活。每窝栽苗3-4株,根子要用土压紧,不能栽得过深,以免泥土压盖苗心,影响生长。栽后淋清淡人畜粪水,促使易活易长。

栽培

田间管理

第2年1-2月,进行中除和追肥各一次,但中除宜浅,不要靠近植株,以免影响生长。以后在4月前后除草一次,6-7月就可采收。收后,留在地里匍匐茎发出的幼苗,加以浅薅除草和追肥等管理,第2年产量更高。到第3、4年后,要翻换地另栽。春夏季在厢边可间种一季玉米。

收获加工

细叶湿鼠曲草在栽后6-7月开花时,都可收获一次。由于植株矮小症,多贴地生长,故在收获时,要用薅锄连一部分根子铲起,较为方便,但在铲时,要有计划的预留一部分申匍匐茎发出的幼苗不铲,以便第2年能够继续生长。铲起后,洗去泥土,拣净杂质,晒干即成。细叶湿鼠曲草用篾包包装贮运,放干燥处,防受潮发霉。

病虫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提前收获,要注意排水,发生病害后不要连作。

用途

全草入药,性味甘、淡,寒。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治风热咳嗽,风火赤眼,咽喉肿痛,疮红肿等。现代临床医学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结膜炎疮疡带下病,虫蛇咬伤和跌打损伤。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