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3-05-17 22:07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同时也是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作品取材于日本民间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并于1915年(大正四年)11月在《帝国文学》发表。

小说讲述了在战争与灾祸并行的年代,一个被赶出家门的仆人,身处在一个四周堆叠着死尸名为罗生门的地方。仆人身无分文且饥寒交迫,此时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为了生存而偷盗行恶,要么为了保全名誉而死去。在仆人犹豫不决之时,看到一个拔掉死人头发编头套去卖的老妪,而这个老妪之所以做出这种伤天害理之事也只是为了生存。仆人在与老妪进行一番交流后下定了决心,摒弃道德,将老妪的衣服扒掉后抢走,选择从恶,并活下去。在初版的稿件中,结局是仆人进入京都成为了强盗,而七年后芥川龙之介将结局改为仆人消失在了黑暗的夜幕之中。

《罗生门》是一篇以现代文学的形式将“现实”写入历史小说之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在日本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引出后续读者与学者对生死、善恶及人性由二元到多元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作者经历

作者芥川龙之介的母亲在芥川刚出生之时便已精神失常,于是便将芥川送入舅舅家抚养。并且芥川并不是作者的本姓,而是他养父的姓。作者从小缺乏母爱,活在压抑的生活环境之中,处处受到梏。但他的养父是东京土木科长,喜爱文学。这对芥川的成长有较大影响,在芥川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日本古典文学的渲染,为芥川后来写小说的文风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长大后在感情上也是身不由己,芥川当时与初恋吉田弥生相爱并有结婚的打算,弥生是吉田家的女儿,吉田家和芥川养父家素有交情。但两人的感情却遭养父全家的反对,不得已与恋人分道扬。失恋给芥川极大的打击。

从小的出身和环境等各方面都极其压抑的芥川,在受到失恋打击后心理非常痛苦,极其消沉厌世,并且此时的日本正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代,同时带来的是底层人民的灾祸与苦难,上层资本的积累导致民不聊生。在自身背景与社会和时代背景的结合之下,芥川龙之介创作了《罗生门》这样一部历史短篇小说。

内容取材

《罗生门》是受到《今昔物语集》的影响。“罗生门”这个名字的由来取材于《今昔物语集》中有“罗城门登上曾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这一标题。除了作品名外,《罗生门》的内容也取材于《今昔物语集》。故事的主要情节来自于第二十九卷的《罗城门登上曾见死人盗人语第十八》,其中还有一部分取材于第三十一卷的《太刀带阵壳鱼姬语第三十一》。

内容情节

日本古代平安朝末期,社会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天灾人祸时有发生,整个社会兵荒马乱,经济萧条,秩序全无,民众在苦难中挣扎存活。

仆人正是处于社会底层为生计所困的人之一。他被主人家解雇赶出家门,在一个傍晚时分走在罗生门下避雨,同时他的内心做着剧烈的挣扎,思考该怎么样生活。因为对于一贫如洗的仆人来说,想要活下去便只有去当强盗。不过此时的仆人并没有足够的胆量去这样做。就在仆人难以下定决心之时,看到罗生门上有火光闪烁,他登上罗生门,看到的是一个老妪正在拔一具年轻女性尸体的头发。看到这一幕,仆人感到毛骨悚然。对老妪恶行强烈憎恶的情感充斥在仆人的心中,他认为在罗生门上拔掉死人的头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原谅的罪行,便满怀怒气的拿刀去制止老妪。

但老妪却说自己拔掉死人头发是为了编织成头套卖钱,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之举,并且被自己拔头发的这具年轻女尸在生前也做着把蛇干假冒鱼干贩卖的恶行,所以自己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

在听到老妪的解释之后,仆人心境大变,心生恶念。他不再犹豫,认为只要为了生存作恶,那么恶也不足为道,以恶报恶又似乎能为自己的恶行所正名。此时仆人也意识到老妪的生死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抢夺走了老妪的衣服,消失在了夜幕之中。

(初版的结局是进入了京都并成为了强盗)

人物角色

仆人

仆人脸上有一个肿疱,而仆人心中对肿疱的在意程度,则是影射仆人内心对善恶的在意程度。小说开始时仆人心中还尚存善良与道德,思考如何和去生存,处于生死和善恶两难抉择的矛盾处境之中。仆人觉得自己可能没有勇气去行强盗之事,最终会饿死在罗生门下,此时的仆人还在意着自己脸上的肿疱,和老妪对话时还用手遮挡住肿疱位置。但在看到为生存而行恶的老妪,以及听到老妪口中所述的女尸生前同样为生存行恶的事情后,仆人自己的思维逻辑以及道德观念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于是被激发邪性,贪生行恶,而这时,他则对自己的外表不在意了。

仆人的心理反映了当时日本整个社会底层的黑暗面,是人在为了生存而选择为善为恶时最真实的体现,仆人的易变性也说明了人性的脆弱。同时,对仆人的心理描写也折射出部分作家芥川龙之介本人压抑彷徨的心理。

老妪

在小说对老妪的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棕色衣服,白发,矮瘦”。对其进行了大量比拟,老妪身形像个猴子,老妪嶙峋的胳膊则像是鸡脚骨,眼睛则冒出食肉鸟一样的光芒,说话的声音像是乌鸦叫一样呕哑嘲。老妪的出现以及她的话语和行为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仆人,可以说老妪出现后与仆人的交流是整个小说故事的高潮部分,承载了整个故事的善恶转折核心,也是仆人有关“恶”的心理的具象体现。

主题思想

对善恶的探讨

芥川龙之介在最初塑造仆人这个角色之时,是把其定位于一个落魄的可怜人。最初是充满善意的人物,仅因看到行恶的老妪后便改变自己为善的选择。

老妪为自己恶行的辩解和她所述年轻女性尸体生前所为都深深的感染了仆人的身心,老妪的话所阐述的道理则是,仆人所谓的崇高道德其实微不足道,为了生存无论何种恶行其实都是可以被谅解的,为生存而产生的恶行被曲意逢迎地正当化。在结尾时刻仆人抢夺老妪的衣服后消失在了黑暗的夜幕之中,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人性中的善良与道德。

芥川龙之介借助仆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人类利己主义总是恶性循环,恶行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冠以善的名义,比如为了生存。善恶的边界性是那么的模糊且不坚定,善与恶紧紧的挨在一起不可分割,人性则是善恶并存的矛盾体。而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寓意,进一步映射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芥川龙之介对吃人或被吃这样的轮回抉择以及最终人性归于恶行阴暗面地描写,可以看出所体现的是作者自身心理地压抑悲观与对这样丑恶世界的极度厌恶。

从心理分析人性

一个普通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与动物性结合的结果。小说开始时,仆人的心理是彷徨不定的,在遇到老妪后开始变得恐惧,随后是愤怒以及对世间所有恶的憎恨,这是一个社会人对是非善恶的直观。在最后听完老妪的独白后,仆人心中产生了恶的勇气,此时人性中的动物性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人的社会性首先是建立在动物性之上并且服务于社会性的,在社会秩序完善之时,人的动物性必然会有所压抑。而作品中展现的是一个荒乱动荡的时代背景,通过仆人的心理表现展示出社会性终究是第二属性,在生死面前,想要生存的本能会驱使人轻易的行善或者行恶。作者以仆人心理的推移为主题,暴露出为了生存,每个人心中不得不拥有的动物性利己主义,从仆人心理上的迅速变化升华到变化莫测的人性。同时,心理上的变化过程也较为明晰的反映出作者想展现的矛盾不安的人生观。

艺术特色

芥川龙之介所创作的大部分小说皆为历史小说。他的历史小说不是对于历史故事的再现,而是借古讽今。

芥川龙之介追求自然野性具有永久性质的美。这种艺术美感从《今昔物语集》中被作者发现。而《罗生门》所表达的则是这类美的对立面,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深刻无情地揭露出了利己主义的丑恶。除了现实中作者对美的追求与笔下人物的丑恶对立之外,小说中也通过描绘相对事物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大和小的隐喻,将京都的各种天灾,宏伟巨大却空洞的罗生门和人微不足道的活动做对比用以烘托气氛。随后是上和下的反转,在门楼下的仆人本性仍存善良,而后爬上门楼后心理活动开始转变,为之后善与恶的两极所做铺垫。再加上小说本身较为压抑阴暗的文风,各种破败及腐烂创造出一副人间地狱绘景,将气氛升华至极致。最终善恶混合为一体,模糊不清,再无边界。

芥川龙之介给友人恒藤恭的信中说“我觉得善恶并不相反,而是相承”。“总之,这两种相互矛盾的东西对自己都具有同样的诱惑力。我觉得如果热爱善,也就能够热爱恶。读夏尔·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感受最深刻的并非他对恶的赞美,而是他对善的憧憬。坦率地说,我觉得自己看到了善恶一如的东西。如果无视这个事实,我认为就没有资格谈论艺术。”他甚至认为,“艺术家为了创作非凡的作品,有时难免要把灵魂出卖给恶魔”。芥川通过《罗生门》说明“恶”不是“善”的对立面,而是两者构成一体永恒存在。《罗生门》所描绘的故事没有一概而论的否定人性,批判利己自私,而是将对人性自私的失望,对当下生活不安绝望的情绪完完整整的表现出来,以特殊情况为背景来探讨人性的复杂幽深,《罗生门》的美学意义就在于这种真实和渐进变化的过程。

作品影响

日本影响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在1915年发布于《帝国文学》杂志初期,并未获得过大反响。直到1916年芥川发表了《鼻子》奠定了他小说作家的地位,之后人们才又回过来关注《罗生门》。再至1917年以《罗生门》同名正式出版短篇小说集,因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了日本当时社会状态的缩影,这使得芥川龙之介登上反现实主义文学的首席。而后不久,“罗生门”三个字便已在日本家喻户晓,即使没有读过原本的小说,大部分人也都听说过。而《罗生门》也成为了日本教科书的收录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2003年日本共有约二十种高一《综合国语》教材,无一例外,全部收录了《罗生门》作为课文。在作者芥川龙之介死后,日本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设立了芥川龙之介奖,从设立至今一直为日本最为权威的纯文学奖。

国际影响

《罗生门》如今在世界各国均有出版。而“罗生门”这三个字的意思,在通过芥川小说的发扬后,在世界各地也产生了不同的用法,并且在各类文化及影视作品中均有引用和重新创作,仅在中国出版的题为《罗生门》的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译本便有不少于二十多种。中国著名作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直关注芥川的作品,也曾在1921年6月14日至17日发布《罗生门》译本于北京《晨报副刊》上,又于1923年收入《现代日本小说集》。

衍生作品

1950年日本黑泽明执导的电影:

《罗生门》不仅带动了日本文学界和教育界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日本影视界作品的创作。著名编剧导演黑泽明使用芥川小说《竹林中》里的剧情,拍摄了一部轰动世界的同名电影。

这部电影在第1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金狮奖,并于195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西方影视界具有一定影响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