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立 :翁立

更新时间:2024-09-20 15:04

翁立,1950年生于北京,曾任中影《中外电影市场动态》责任编辑、广电部《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社副社长、中影广告公司经理,现为中影股份公司发行分公司副经理。

简介

翁立,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瞭望》等中国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述评、通讯等二百余篇,多篇获奖。作品连续荣获中国电影电视记者协会好新闻一等奖。1990年应邀在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讲授了《电影宣传学》课程,所撰讲义印发为教材。《北京的胡同》一书出版后,应邀为在京的各国大使、文化参赞等百余人讲授北京的“胡同文化”。

这是翁立30余年致力于胡同秘密的探究获取的成果之一。对北京的胡同来说,他是生于斯,长于斯。他对胡同怀有深厚的感情,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和他息息相关,血脉相连

翁立对胡同的热爱,更多地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他就随着父亲串胡同,耳濡目染,养成了他对胡同的情有独钟。父亲在弥留之际还伤心于自己六大箱北京史地资料在“文革”中的被焚毁,他拉着翁立的手,嘱咐他务必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翁立告别了胡同,插队到了京郊怀柔区。返城后,他便开始了对胡同及其相关历史的追寻。那时他在首都电影院拿着手电筒为观众引座,工作之余,他则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探访。为了弄清一条胡同的来历和历史沿革,他与许多胡同里的老人都成了朋友,他喜欢听这些老人讲发生在胡同里的种种有趣的故事。

胡同是翁立的精神寄托,为北京胡同立传,是一个延续了两代人的梦。随着北京城市改造与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老北京城市最重要象征的胡同与依托于胡同而生的四合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片成片地、永久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这不能不引起翁立的忧虑与感伤,他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说:“我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四合院和胡同的消逝唱一曲挽歌,只是想给历史多做些留存,为研究、探讨四合院和胡同多提供些参考资料。而研究探讨的目的,正是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四合院和胡同这种建筑形式的人文、美学、历史价值,以便在当前城市改造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继承祖国辉煌的古代建筑经验。”

1992年,翁立所著《北京的胡同》一书出版。这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平易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结构,描绘了北京胡同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式、命名方法、佚闻趣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旧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老北京人的生活,涉及北京胡同的方方面面,被誉为一部“北京胡同的百科全书”。书一出版,就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从专家学者到平民百姓,包括那些喜爱北京文化的外国友人,都对《北京的胡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印1万册书三天之内全部发了出去,截至目前,销量已经超过10万册。作为一本人文地理读物,在众多的同类书中它的成绩是首屈一指的。溥仪先生当年曾即兴为翁立题词:“深入胡同研求,弘扬民族文化。”北京大学的侯仁之先生更在序中指出,《北京的胡同》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海外读者的要求,实际上也正是我自己所殷切期待并以先睹为快的”。

应当说,《北京的胡同》给翁立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在北京,对胡同有感情的人,鲜有不知道胡同的。但他不认为此事已经了断,可以给他的梦想画上句号了。后来的十几年,我们常常还能看到他骑着车穿行于古街幽巷,于是有了不同的《北京的胡同》,最近问世的是“图文珍藏版”。书中增添了翁立的最新研究成果,但更多的,还体现了编辑思想、装帧设计以及印刷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初版不同的是,新版《北京的胡同》选配了近200幅照片和地图,其中既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老地图,也有摄影家丁幼华先生拍摄的胡同艺术照片,从视觉上丰富了作为历史文化景观的北京胡同的旧日风貌。作者和编辑还在资料及信息的完备方面动了不少脑筋,除了随书奉送一幅四开彩印30年代北京城市详图外,还附有当年的“北平市街巷更名一览表”、“北平电车站一览表”、“北平游览处所一览表”、“各地会馆详表”等,增添了该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读者一书在手,既可以作为了解旧北京城市文化的参考,又可以作为游览北京胡同名胜的指南。

胡同已经越来越少了,若干年后,我们站在焕然一新的北京街头,手捧此书,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想?我们还能闻到书中渗透的翁立先生的汗味儿吗?不过,翁立先生对此已没有更多的希求,他的梦想与北京胡同、四合院已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亚马逊中国 http://www.amazon.cn/dp/bkbk824122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