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起家祠 :胜起家祠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7

胜起家祠是一处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陈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总面宽10.8米,总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位于广东省中堂镇风冲村,是清代探花陈伯陶的故居。是典型的清代岭南风格建筑。宗祠是凝聚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简介

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风冲村,是清朝探花陈伯陶的故居。探花祠堂门前是一口几亩地的大池塘,眺望远处是一片开阔的农田,祠堂是典型的清代岭南风格祠堂建筑,门上的“胜起家祠”四个蓝色楷体字还保存得很好。

修缮

胜起家祠始建于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总面宽10.8米,总进深20米,占地面积约220平方米,与陈氏家祠平面布局结构相同。两座祠堂由于历经风雨沧桑等缘故,导致建筑现状破坏较为严重。出现墙体倾斜、开裂,屋面下垂、漏水等问题。

据悉,修缮工程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缺失的构件开展修复。陈氏宗祠修缮工作已于11月底展开

建筑格局

祠堂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横批为“探花及第”,上联“纶索承天宠”,下联“文章蔚国华”。踏进大门,只见左右是厢房,正中是大堂,中间悬挂着“谊睦堂”大匾,两边分别挂着光绪壬辰科钦点探花和旨赏蓝刽两匾,左边的墙上挂着咸丰二年子科乡试中式第一名副元,光绪五年卯科乡试中式第一名解元,光绪十二年成安宫教习,右边墙上挂着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会试第七十八名进士,钦点大总裁等匾及陈伯陶头戴蓝翎,身着官袍的照片。

陈伯陶

(1855-1930),字象华,一字子砺,中堂镇凤涌村人,光绪元年(1875年)考取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考取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探花。根据苏泽东编撰的《东莞题名录》,他是东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探花。

陈伯陶一生著作甚丰,有《孝敬说》(三卷)、《胜朝粤东遗民录》(四卷)、《东莞县志》、《瓜庐文剩》、《瓜庐书剩》等,都可以在香港大学、香港大会堂图书馆及罗浮山酥·观找到,其中以《胜朝粤东遗民录》、《东莞县志》最有价值。

清代初期,文字狱之风尤甚,晚明史料及明遗氏的著作所剩无几。陈伯陶从方志、史乘、族谱、专集中广为搜罗、剔抉爬梳,搜集明朝遗氏312人,将其生平记录于册,成为后人研究明朝遗民必引之书。陈伯陶还在九龙开局,用东莞明伦堂经费组织数十人历时六载修成《东莞县志》(九十八卷,附《沙田志》四卷),东莞志书,以此为最,远出邻县志书之上,这也是他为东莞乡亲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东莞市图书馆里,还能够见到陈伯陶版本的县志。

陈伯陶学识渊博,所辑史志,搜罗备,有功文献,所作诗文,颇关心民间疾苦。生活于清末兵荒马乱、水旱频仍的中国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真是司空见惯,作为诗人的陈伯陶继承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以饱蘸着感情的笔触,在一些诗作中诉说了困难百姓的辛酸:“玄穹暗惨云四垂,喳喳老鸦绕树飞。破屋雪深一尺厚,居人瑟缩长啼饥。貂裘公子马肥,健儿俊仆纷追随。马蹄就冰不知冷,相约赏雪城南陂。”——《大雪后出行城南》。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这是陈伯陶思想光辉的一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