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霞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7

胡朝霞,女,1966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云和县降水物理以及人工影响天气。胡朝霞曾参与多个重要的科研项目,如“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台风、暴雨预报警报系统和灾害诊断评估预测技术方法和防灾对策研究”,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199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九五”期间,她主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星重大项目“大气污染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十五”期间,她参与了大气所知识创新重大项目“我国北方主要云型降水形成机制和催化增雨原理研究”和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人工增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此外,她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增雨的机理与播撒方法研究”(2004~2007),主要负责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与判别指标的研究。2005年,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过冷雾人工消除的机理和方法研究”(2005~2007)。

人物简介

胡朝霞,女,1966年8月出生。参加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台风、暴雨预报警报系统和灾害诊断评估预测技术方法和防灾对策研究”,该项目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1996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期间主要参加中国科学院星重大项目“大气污染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十五”期间参加了大气所知识创新重大项目“我国北方主要云型降水形成机制和催化增雨原理研究”和科技部科技攻关计划“人工增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增雨的机理与播撒方法研究”(2004~2007),主要负责对流云人工增雨潜力与判别指标的研究。200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过冷雾人工消除的机理和方法研究”(2005~2007)。参加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层状云人工增雨机理研究”(2006~2007)。2007年主持大气所领域前沿面上项目“区域雾形成及人工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2007~2009)。“十一五”期间参加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2006~2010),及气象行业专项“长江三角洲雾害监测预警及灾情评估研究”(2007~2009)。目前还承担气象行业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微物理关键观测技术研究”(2008~2011)和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双天线机载对空微波辐射计测云液水剖面研究”(2008~201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层状降水系统人工调控的理论和方法研究”(2011~2013)。

长期从事云降水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模式计算和野外观测方面具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教育简历

1984.09-1989.07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大气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

2000.02-2003.08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3.09-2007.12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89.07-1994.11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实习员

1994.12-2002.03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员

2002.04-至今  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

学术团体

中国气象学会人工影响天气委员会委员(2007.12-);中国气象学会颗粒学会会员(2002-)

获奖情况

·1983年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

·199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星大气物理所“巾帼建功”标兵

·1995年被评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优秀团员”

·作为课题参加者之一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06)获“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获中科院1996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00年在“第13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获优秀论文墙报奖

·2005年获“学笃风正”优秀论文奖提名

·2007年获中科院“工会积极分子”称号

·多次在所年终考核中获得优秀(2002、2005、2007、2008年优秀)

参考资料

胡朝霞.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08-29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导师介绍 胡朝霞.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16-01-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