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庐干渠 :解决庐江县农田灌溉修建的水渠

更新时间:2024-09-20 13:12

舒庐干渠,是为解决庐江县农田灌溉问题,而修建的一条输水渠道。舒庐干渠始建于1958年11月,后因规划欠缺,仓促上马等原因停工。1967年12月,根据党中央“要切实搞好舒庐干渠建设工作”的指示,舒庐干渠再次开工兴建。据当时参加兴修干渠的赵大财老人回忆:“当年修渠全靠人挑肩抬,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高声喇叭不停地播放革命歌曲,兴修进度和好人好事,那干劲,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据庐江水利志记载,当年兴修舒庐干渠,全县共投入劳力85万人(次),完成土石8000万方,修建各类建筑物3800多座,调节、反调节小(1)、小(2)型水库81座,塘坝8000余口,设计灌溉面积7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受益乡镇14个。1968年9月,42公里的主干渠,208公里的22条支渠及配套工程全部竣工,次年春上发挥灌溉效益。从此,易旱的庐江县,源源不断地引来了远在百里之外的万佛湖龙河口水库)的清泉,全县山区、高岗、丘陵等地的50多万亩农田灌溉得到保障,沿渠65万人民群众受益。”县政协副主席,水务局局长王向阳说。

正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安徽省在千里江淮汽车丘陵地带兴建了一项以灌溉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安徽淠史杭灌区,她将淮河淠河、史河和长江流域的杭埠河连成一体,通过三大枢纽工程引水于江淮丘陵,形成了一个浇灌安徽、河南两省4市17个县(区、市)、1100万亩农田的完整的淠史杭灌区灌溉供水体系。

在灌区上游大别山峡谷,曾屹立着5座耸天拦河大坝,形成了壮观宏大的高峡平湖图,这就是由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和龙河口5大水库构成的人工湖。其中龙河口水库为修建舒庐干渠提供了优越的水源保障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据资料显示,上世纪六十年代,舒城县庐江县两县“十年九旱”严重缺水。庐江县最早在1958年11月就开始开挖部分渠段,不过因为规划不完整、仓促备战等多种原因停工。直至1965年,国家水电部派员对舒庐干渠走向的高低线方案进行了审核,定案后,1966年10月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制定了设计工程计划书,并同时对庐江县的庐南、庐北、庐东三条分干渠及20条支渠做出了规划设计。1966年10月初成立“庐江县舒庐干渠工程建设指挥部”,10月4日县水电局工程股长张业志带领测量队进入工地,开始紧张的渠道测量工作。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争分夺秒的速度,完成了从界牌到三槐42公里渠线的土石方测量走线和纵横断面绘制任务。

当年11月1日,舒庐干渠工程建设正式启动,5万民工浩浩荡荡地开进工地,一场再造庐江县秀美河山的战斗打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期舒庐干渠工程中共完成土石方8000多万方,沿渠穿过8条河流,劈开40多处山岭,填筑10多处大冲洼,其中10米以上的切岭20多处,10米以上的高填方10多处,修建各类建筑物200多座。整个舒庐干渠全长78公里,其中庐江县境内42公里。1968年9月14日,舒庐干渠首次试通水成功。

2013年底,庐江县高标准整治了舒庐干渠,治愈“肠梗塞”,在今年的夏种用水时输水效率明显提高,输水阻力小,输水时间缩短,水流通畅,原来42公里的主干渠全程通水要40小时,今年只用30个小时水流就到了。

如今的舒庐干渠,为庐江县全县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千万庐江儿女那种改造山河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惊天动地的丰碑,成为庐江人心中的“红旗渠”。

【附注:以上内容大部分援引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