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副沙鳅 :口角须长、眼下刺分叉的小型鱼

更新时间:2023-09-25 15:27

花斑副沙鳅(Botia xanthi (Gunther, 1888),俗名黄沙鳅),为花鳅科沙鳅属的一种鱼类,广泛分布于北起黑龙江省南至珠江的各江河流域。花斑副沙鳅的学名由德国鱼类学家Gunther于1888年命名。该物种的体长可达15公分,主要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以食水生昆虫和藻类为生。花斑副沙鳅的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较长,眼下刺分叉,末端可达眼球中部。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5处。

形态特征

眼小,侧上位。眼在吻端与鳃盖后缘的正中。眼的前下缘有分叉的硬刺。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方处与峡部侧面相连。鳃把外侧无,内侧为12—15o鳞片甚微小。背鳍无硬刺,起点位于腹鳍之前。见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9。胸鳍圆扇形。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2,基部有一长形的皮褶。腹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7,起点约亦背鳍第2—3根鳍条的下方,基部也具一皮裕 臀绍短小。具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7,无硬刺。尾鳍分又。体呈黄褐色,腹部灰白色,由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南13一15条深褐包背腹向的横斑纹,尾鳍基部有一深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只有多行褐色斑点组成的纵纹。胸鳍、腹鳍、臀鳍与腹部色泽相同。吻长,尖而突出,吻皮盖过上颌。前后鼻孔靠近,中间有一分离的皮褶,鼻孔到吻端的距离大于至眼的距离。背鳍条Ⅲ,9~10;臀鳍条Ⅲ,5;脊椎骨33~34。头部深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两条褐色斑纹。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的张家口市承德市涞水县和北京、天津 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江苏省江西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有分市。

生活习性

花斑副沙鳅是一种小型底栖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也会食用藻类。它们通常栖息在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胚胎发育

花斑副沙鳅的繁殖季节在 6~ 8月,从府河、环河中采集到Ⅳ末的亲鱼,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卵无粘性 ,为漂流性卵 ;受精卵卵在水温 28℃时胚胎发育速度很快 ,从受精到孵化开始出膜只要 12h ,全部出膜需要 12h 50min ,刚出膜的仔鱼身体透明 ,全长 27mm。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