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佳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2:09

苏海佳博士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见习),199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他于1996年获得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自1996年起,他一直在北京化工大学任教。2019年,苏海佳博士获得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

教育背景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和国家863项目一项;2003年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的资助。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了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生物资源与生物环境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分离技术和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收录7篇,ISTP 1篇,EI收录4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

参加了“化工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及“生物工艺学”北京市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多项教学教改项目,发表教学论文两篇,参编国家精品教材《化工原理》21万字。获得学校“第四届化新奖教金-新星奖、第七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奖赛二等奖”等多项奖项。

研究方向

生物资源与生物环境材料、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分离技术,水污染控制,室内空气污染治理。

技术成果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电镀、皮革、印刷电路板和冶金等行业每年排放重金属离子废水几十亿吨。由于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排放,造成我国许多城市地下水和农业用水重金属离子含量已超标或接近警戒线,对人民健康造成危害。

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及其应用技术

从资源-环境一体化系统出发,以廉价的发酵工业废菌丝体为原料,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我们制备的菌丝体表面分子印迹壳聚糖吸附剂,价格低廉,只有普通壳聚糖价格的1/5。和直接菌丝体吸附剂相比,吸附容量可提高1倍以上,寿命提高3倍左右,对水中微量的Cr,Ni,Cu, Al,Ag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均达到100mg/g以上。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膨胀床技术,进行吸附。优化再生技术,再生率达到90%以上。该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Z02131031.9)。

应用范围:该技术可以推广应用到电镀,印刷电路板等产生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行业。在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同时 可选择性回收贵重金属。

新型豆皮改性生物吸附剂

大豆种皮是大豆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最大量的副产物,提取可溶膳食纤维后的大豆种皮渣经修饰后可以 制备出新型生物吸附材料——贵重金属处理剂。该吸附剂对很多重金属均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如对Pb2+的吸附容量可达210mg/g,对Cu2+达到90mg/g,对Ag+等贵重金属也就较好效果,且不受水硬度(ca(clo)2+,Mg2+)的影响,处理效果较理想。且大豆种皮是生物可再生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不会对人类和生态产生任何危害。此工艺成本低,工艺简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应用范围:修饰过的豆皮生物吸附剂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可广泛用于贵重金属的回收和环保行业。还可用于低品位矿砂和矿渣中湿法冶金中某些金属的富集回收再利用,饮用水、中药制剂和食品饮料及一些工业废水中贵重金属的治理和回收。

光催化-选择性氧化的反应-反应耦合(20173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2004),项目负责人。

纳米网络粒子的结构设计及原位形成(59973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2002),项目负责人。

纳米结构仿生固定化脂肪酶的组装及催化行为控制(2004BA310A40-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2005),项目负责人。

煤层柱材料的超分子插层组装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 (2001AA327120),863计划子课题(2001-2003),主要参加者。

苯羟化制苯酚过程的绿色化学(G200048009),973计划子任务(2001-2005),主要参加者。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获得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杰出贡献奖。

参考资料

中国石化新闻网-- 第四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揭晓.中国石化新闻网.2021-10-0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