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三国演义》典故

更新时间:2023-05-22 20:59

《草船借箭》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命其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此除掉诸葛亮。诸葛亮算出第三天有大雾,于是在当天派出三十艘装满稻草人的船只靠近曹营。大雾弥漫,曹操恐有埋伏,下令射箭。很快,三十艘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满载而归,完成任务。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是真实历史,而是罗贯中依据历史素材的艺术创造,目的是塑造诸葛亮智勇兼备的“神人”形象。此典故被收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广大学生所熟知。

故事简介

孙、刘联合抗曹期间,统军的大都督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借水军交战之名,命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且不提供制作材料,想借此除掉诸葛亮。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却说自己能三天之内完成,并向鲁肃借来三十条快船,摆上稻草人,盖上青幔,大摇大摆地驶向曹营。

当天江上大雾弥漫,曹操恐遭到埋伏,不敢贸然出兵,于是紧急调来旱寨和水寨的上万名弓箭手,一齐向江中乱射,试图击退进犯的“孙刘大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人和布幔之上。船的一面射满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曹操水寨受箭,并让士卒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三十条船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下令船队调头返回,并令所有士卒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发觉自己上当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二十余里。

船队返营后,经查验,共得箭十万余支。鲁肃目睹其事,誉称诸葛亮为“神人”,并问起诸葛亮如何知道当天有大雾。诸葛亮说为将领者,应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懂阴阳,兼擅水陆作战,并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瑜岂能害我!”周瑜得知这一切后,大惊失色,并自叹不如。诸葛因此声名鹊起。

历史渊源

《草船借箭》的典故是罗贯中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但是主人公并非诸葛亮。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记载,建安十八年,曹操孙权濡须口对垒。两军对峙多日,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不料被发现。曹营乱箭齐发,箭如雨下,落在孙权船上。孙权虽未中箭,但面向曹营的船身因落箭太多而倾斜,随时可能翻覆。千钧一发之际,孙权急中生智,下令调转船身,让船的另一边受箭。没过多久,船两边中箭的数量基本持平,船只重新恢复平稳。

这一“以船受箭”的事件实际是孙权处于危难中的应急措施,并非有预谋、有计划、主动地向曹军“借箭”,但可视为罗贯中创作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的最早史实依据。

真正用“草”来借箭的是唐朝名将张巡。据《唐史》记载,安禄山叛军攻打雍丘,唐将张巡带军抵抗。杞县被围困半年后,守城唐军的箭用完了。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张巡心生一计,命人扎了一千多个稻草人,并为其穿上黑衣服。入夜后,张巡下令用绳子绑着稻草人,沿着城墙垂下。叛军发现动静后,以为是张巡派出的先遣部队,马上万箭齐发,不计成本地狂射。直到天快亮的时候,叛军才发觉自己上当。张巡守军将扎满了箭的稻草人拉上城墙,据估算,拔下来的箭有数十万支之多。有了箭的唐军士气大振,打败叛军的信心空前高涨。第二天,张巡趁热打铁,入夜后再度垂下黑衣草人。谁料,这些“草人”落地后,竟然变成了活人,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过来。全无防备的叛军被杀得四散逃溃,雍丘之围遂解。

罗贯中将孙权的“船”和张巡的“草”合理嫁接,使之合二为一成为诸葛亮的“草船”,塑造了诸葛亮智勇兼备的“神人”形象。

演变过程

《草船借箭》的情节经历了从《三国志》到《三国志平话》再到《三国演义》的传承与改造,实现了源于历史而脱胎于历史成为内容丰富的小说情节的转变。

陈寿三国志》中记载了“草船借箭”的史实,叙述简略,仅38字。即濡须口之战中,孙权乘坐大船遭遇曹操大军,曹操下令射箭,大船一面受箭即将倾覆,孙权急中生智调转船身,使另一面也受箭,最后船身保持平衡,平安而归。后来,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对“孙权借箭”的史诗进行了改编和创新,主角由孙权改为周瑜,由简要概括的史实变成具有一定文学性的独立故事。小说《三国演义》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扩展,极尽铺陈,不但将主角换为诸葛亮,还透露出“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欲设计杀之,甚至传奇地描写了诸葛亮知晓天文、借助大雾用计得箭,对其进行褒扬和赞美,叙事详尽,情节曲折,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故事情节的奇特性

《草船借箭》情节层层推进,前后连贯,具有传奇色彩。例如周瑜故意设计诸葛亮,强迫对方接受造箭任务,诸葛亮明知是计却欣然接受;“十万支箭”的数量之大和“十日之内”的时间之短本就对比明显,诸葛亮却做出提前交箭的承诺;周瑜吩咐匠人故意延迟使情节紧张度陡然提升。

悬念手法的运用

《草船借箭》善于运用悬念的艺术手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产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三日之内需要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前两日不见动静;诸葛亮造箭不用箭竹、毛、胶漆等物,却让鲁肃准备草船和军士等等。悬念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情节逐渐进入高潮,前后呼应,首尾圆合。

鲜明的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善于运用对比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周瑜和诸葛亮足智多谋,棋逢对手,但周瑜却心胸狭隘、阴险狠毒,更衬托出诸葛亮顾全大局、从容镇定;反之,诸葛亮之所以反复嘱托鲁肃对借箭计划保密,是因为担心以周瑜的聪明才智,必能识破此计划并对其进行破坏,从侧面映衬出周瑜富有谋略。鲁肃一面劝阻周瑜杀害诸葛亮,一面帮助诸葛亮准备草船、军士,他的忠厚质朴衬托出周瑜的狭隘和诸葛亮的机敏;在借箭过程中,鲁肃的大惊失色对比出诸葛亮的泰然自若。

文学价值

《草船借箭》被收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广大学生所熟知。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只是对历史的简单借鉴和挪用,作者融入自我色彩,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创造,使其具有文学形象和文学情节。

《草船借箭》由历史史实改编为小说情节后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于情节因果和过程的详尽描述,凸显出周瑜善妒和诸葛亮智绝的人物形象,将斗智斗气、战争史实升华为文学;二是加入“大雾”的气候安排,使情节的奇特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得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现了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学价值。

本故事还衍生出一些成语和歇后语:“草船借箭”作为成语,意为“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草船借箭——满载而归、有误(雾)、有把握、早就算计好了、多多益善、坐享其成、诸葛亮为周瑜造兵器;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神机妙算、真灵;诸葛亮备草船——唯恐周瑜知道。

艺术作品

华裔艺术家蔡国强以历史典故为灵感和主题,创作出艺术作品《草船借箭》。此作品的骨干是他从家乡打捞的旧渔船,捆上草绳,插上3000支箭,船头是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后在北京展出时被去掉)。1998年,《草船借箭》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