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黄东方鲀 :辐鳍鱼纲鲀形目的鱼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5:15

菊黄东方(学名:Takifugu flavidus),又称暗纹多纪鲀凹鼻鲀、菊黄、仙女鲶等,为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亚目四齿鲀科东方鲀属的鱼类。体呈圆筒形,被覆由鳞片特化的细棘;口小。鱼体背部土黄色或绿褐色,有许多圆的白色斑点分布。非食用鱼,具有河豚毒素

形态特征

菊黄东方鲀的颅骨形态类型属于暗纹东方鲀型。头骨骨质硬而细密,呈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缘分叉中等凹人。额骨隆起面中等宽,呈态射形,具众多纵走细纹。

左右额骨纵走隆起线呈细腰形,细腰中部中等宽,前端向外弧形弯曲,达到前额骨后缘内侧,后端达到额骨后缘稍内侧。额骨后缘两侧具齿状突起。额骨长稍大于宽。前额骨大,呈三角形,前缘微凹,向内侧倾斜,外侧角锐尖,外缘长而微圆突,下方向内倾斜收敛。前额骨外缘显著长于额骨外缘。

眶上缘中等长,由长前额骨、短额骨和短蝶耳骨外缘构成。额骨与蝶耳骨外缘成锐角。蝶耳骨突起中等宽,中等长,稍向上倾斜伸出。

背面棕黄色,腹面乳白色,体侧下缘皮褶呈宽橙黄色纵带。体和斑纹随生长有变异,幼鱼体背侧散布白色小圆点,随体长增大,白斑渐模糊而后逐渐消失,呈均匀棕黄色。

幼鱼胸斑大而明显,呈黑色,边缘浅白色,随个体生长,胸斑变小,狭长直至分裂成散碎斑状。胸鳍基部内外侧常有一小深褐斑点,成鱼体侧后部下方有时出现一列小褐色斑点。幼鱼的胸鳍浅黄色,成鱼的棕褐色。幼鱼的背鳍黄褐色,成鱼的棕褐色,均有黑色边缘。幼鱼的臀鳍基部白色,中部黄色,末端棕色,成鱼的基部白色,大部棕褐色。幼鱼的尾鳍深褐至黑色,成鱼的黑色。

菊黄东方鲀体亚圆筒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渐侧扁。体侧下缘皮褶发达。头大,钝圆,头长较鳃孔至背鳍起点距短。

吻中长,钝圆,吻长为眼后头长1.3~1.6倍。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1.7~2.1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稍小,前位。上下颌牙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明显。唇厚,下唇较长,其两侧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中大,侧中位,呈浅斜弧形,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体背面自眼前缘上方至背鳍起点稍前方和腹面自眼缘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均被较强小刺,吻部、体侧和尾柄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下方向后延伸,止于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由胸鳍末端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稍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基底与背鳍基底几相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近似方形,后缘呈稍圆形或半截形。尾鳍宽大,后缘呈稍圆形。

分布范围

菊黄东方鲀主要分布于日本,在中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近海暖温性鱼类。常栖息于河口瑶族自治县附近海域。

生长习性

主要以甲壳亚门、贝类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食,如中国毛虾、日本美人虾及口足目等虾类,瓷蟹科为主及其他小型蟹类,丽文蛤等小型贝类。

繁殖

2龄性成熟,黄渤海怀卵量20万-50万粒,东海20万-70万粒。黄渤海产卵期5月中旬到6月初,东海产卵期5月,少数延到6月。产沉性黏性卵,属一次产卵类型。

保护

野生菊黄东方鲀亲鱼数量日趋减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生物学、人工繁育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较多研究,一些学者开始了对该鱼全人工繁殖的研究。目前国内对该鱼人工繁殖方面的报道主要集中在人工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方面,在核型、胚胎及仔稚鱼发育、杂交以及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等方面也有一些报道。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近危(NT)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每周认识一条河豚鱼]八、菊黄东方鲀.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