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 :双壳纲帘蛤目下的一科软体动物

更新时间:2023-03-29 23:49

蛤蜊科(拉丁学名:Mactridae),属于瓣鳃纲帘蛤目贝类,全世界已发现有35属199种。蛤蜊科贝类以下统称蛤蜊,可分为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等。蛤蜊贝壳呈三角卵圆形或卵圆形,且贝壳比较薄;壳面光滑,壳内缘平而尖锐;壳顶大都突出、前倾。它们一般生活在潮间带的中、低潮区及浅海泥沙滩中,甚至在砂、泥、碎贝壳混杂的沙滩里都能生存。

蛤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北美西海岸、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中国,蛤蜊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等沿海地区。蛤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除此之外,它们还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或动物饲料;蛤蜊壳研磨成粉后具有清热、利湿、化痰等功效,此外,蛤蜊壳还是烧生石灰的良好原料,可以加工成建筑用石灰。

形态特征

蛤蜊贝壳两边同等大小,呈三角卵圆形或卵圆形,内面呈珍珠光泽;蛤蜊贝壳比较薄,且具有壳皮;壳面光滑或有同心生长纹,壳内缘平而尖锐;壳顶大都突出、前倾;壳顶边缘有一个外韧带,以及一个韧带槽,中间则是内韧带;合部左壳有一枚裂开的主齿,呈倒“V”形,顶端一般是愈合状态,主齿的后分支是1个副片;右壳主齿一般是分开着的;左右壳都有侧齿,左壳单枚,右壳双枚;外套窦通常深,圆或有角,水管长,末端愈合。如下图蛤蜊科左壳内部模式图所示。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蛤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北美西海岸、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朝鲜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分布最多。

中国分布

蛤蜊在中国的山东省辽宁省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海南省等沿海地区几乎都有分布,其中白蚬子和中国蛤蜊在辽宁和山东分布最多;而沙螺则在广东和福建分布最多。

栖息环境

蛤蜊大多生活在水质清澈、潮流畅通的潮间带的中、低潮区及浅海泥沙滩中;其大多数种类栖息地底质以砂质和泥砂质为主,仅有尖蛤蜊属(Oxyperas)中的雀斑马珂蛤(O.lentiqinosa)和布氏尖蛤蜊(O.bernardi)这两个种是以碎贝壳和砂质底质为主。它们经常在水底匍匐爬行,或栖息在细沙的底质环境中,靠其发达的足部挖掘泥沙,并把整个身体埋于沙底栖息生活。如白蚬子的埋栖深度为5~10厘米,因受其生活习性的影响,腮腔中存有较多泥沙。其适应的水温是0~35摄氏度,适宜生长的温度是8~30摄氏度,最适宜的生长水温是18~30摄氏度;适应的盐度是0.5%~3.5%,适宜生长的盐度是1.7%~2.9%,最适宜的盐度是2%~2.5%左右。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蛤蜊科贝类中的中国蛤蜊存在“跑滩”现象。原因有两点:其一,“发海”时,大浪掀起滩涂表层,将泥沙和中国蛤蜊卷到潮水中,中国蛤蜊随水流漂到其他地方落滩生长;其二,在大潮汛期间,中国蛤蜊会随涨潮流漂移到另一处栖息地落滩生长。

觅食行为

蛤蜊的觅食方式是被动的滤食,只要颗粒大小适宜便可摄食,其主要以圆筛藻、菱形藻、舟形藻和小球藻等浮游生物及底栖单细胞藻类为食,除此之外,它们还摄食瓣鳃纲D形幼贝、无节幼体、桡足类、无脊椎动物卵子和大量有机碎屑等。又因为藻类有较大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区性差异,因而在不同季节或不同地区,其食料组成也不同。

生长繁殖

蛤蜊科贝类3龄前个体生长速度较快,1~2龄生长最快,3龄后生长缓慢,如1龄西施舌月平均体长增 长4.05毫米,2龄为2.31毫米,3龄为1.83毫米;中国蛤蜊1龄个体壳长在3厘米左右,2龄为4~5厘米,3龄为5厘米以上;而白蚬子较中国蛤蜊小,1龄个体壳长近2厘米,2龄增至3~3.5厘米,3龄接近4厘米。

蛤蜊科贝类多为雌雄异体,少数存在雌雄同体。如:四角蛤蜊为雌雄异体;而中国蛤蜊和西施舌为雌雄异体,个别个体有雌雄同体现象。蛤蜊科贝类的性成熟年龄基本为1龄。

依据蛤蜊科贝类生殖腺发育程度基本可分为4~6个时期,如鸭绿江口的中国蛤蜊周年生殖腺组织,全年只有1个繁殖周期,其性腺发育可分为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而山东省沿海的中国蛤蜊周年生殖腺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休止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和耗尽期。

繁殖季节则因不同种类而异,蛤蜊科贝类一般有1~2个繁殖季节,而四角蛤蜊的繁殖季节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其每年繁殖2~3次,第一次繁殖的时间为:辽宁省5月~9月,山东4月~6月,江苏省3月~6月,广东2月~3月;中国蛤蜊繁殖期为6~8月,产卵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施舌其繁殖期在4~7月,盛期为5~6月。

蛤蜊科贝类的卵为沉性卵,其怀卵量与个体大小、年龄密切相关。如中国蛤蜊壳长在4.5厘米成熟雌性个体,一次产卵量在196x10⁴粒左右;壳长9.1~13.2厘米的平蛤蜊个体绝对平均产卵量317x10⁴~476x10⁴粒,由此可见蛤蜊科贝类的怀卵量差异悬殊。

蛤蜊科贝类一般可以分为幼虫期、稚贝期、幼贝期和成贝期4个生长阶段。幼虫期包括受精卵、担轮幼虫期、D形面盘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分初期、中期、后期)和匍匐幼虫期。蛤蜊科贝类的卵大多呈球形,不同种类卵径和精子全长不同,受精后出现第一极体、第二极体,细胞经6次分裂后进入桑葚期、囊胚期、担轮幼虫受精后18~24小时进入D形幼虫阶段。蛤蜊科贝类从壳顶幼虫后期出现眼点,稚贝眼点开始退化至消失。如西施舌和中国蛤蜊的稚贝双水管一出现,即形成结构完善的三孔型:足孔、出水孔和人水孔。除生殖器官外,幼贝的其它器官与成贝的相似,壳长约5毫米以上,内部器官结构完善,生殖系统及生殖腺逐渐形成至成熟,变为成贝。

养殖技术

白蚬子工厂化苗种繁育技术

选择2龄以上、壳长3厘米以上、每只体重15克以上的四角蛤蜊在池塘进行养殖和培育;等四角蛤蜊亲贝性成熟后给予2~4摄氏度升温刺激或待其自然产卵受精卵;对初期面盘幼贝混合投喂新鲜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而壳顶幼贝还可加喂小球藻等新鲜单细胞藻类。最终可培育出3000万只壳长0.8~1.2厘米四角蛤蜊幼贝。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

选择来自黄海北部自然海区、壳长4.3~4.8厘米、平均体重为22克、雌雄比例约为1:1的中国蛤蜊亲贝在沉淀池进行养殖和培育;对中国蛤蜊投喂叉鞭金藻、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新月菱形藻等单细胞藻类。最终可获得1.3亿粒、平均壳长为1.3毫米的幼贝。

西施舌苗种培育技术

选择在培苗池进行西施舌苗种的养殖和培育;选择来自长乐漳港地区天然海域的西施舌亲贝进行人工催产,孵出的受精卵用500目网布过滤收集后转移到孵化池培育,经18~23小时培育并发育到D形幼贝;单一或混合投喂幼贝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最终可培育出377万粒、平均壳长为7.29毫米的西施舌幼贝。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蛤蜊肉质鲜美、出肉率高。除此之外,蛤蜊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脂肪含量较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蛤蜊肽对妇女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中医里的蛤蜊粉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碳酸钙等,性味咸寒,具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散结等功能,常用来炮制阿胶;蛤蜊还具有某些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栓形成、抗血小板凝聚、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防病抗癌和促进人体健康等功效,如老年人擦蛤蜊油可以防治脂溢性角化病;中国蛤蜊水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农业价值

蛤蜊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或动物饲料,可以拿来喂猪、鸭、鱼、虾等,也可以饲养淡水鱼类;此外,蛤蜊养殖区还可以作为一个观光旅游景点,供游客游玩观光品尝,从而由“单一养殖向养殖、观光、休闲”多业态转移,进而提高蛤蜊养殖业综合效益,增强蛤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业价值

蛤蜊的贝壳是烧生石灰的良好原料,中国东南沿海各地有许多贝壳烧灰窑,可以作为建筑用石灰的一部分来源;蛤蜊壳生物填料可以有效提高膨胀型防火涂料的阻燃和抑烟性能;蛤蜊壳颗粒可以吸附污水中的磷。

相关文化

红岛蛤蜊

提到蛤蜊,就不得不提到红岛的蛤蜊节。红岛地处胶州湾东北部,由于其周边海域水质优良、微生物丰富并拥有特殊的泥质滩涂,因此比较适宜蛤蜊生长繁殖;因红岛盛产皮薄、肉嫩、味道鲜美的高品质蛤蜊,从而获得“蛤蜊之乡”的美誉。红岛蛤蜊节内容丰富,其节日活动有:看海岛风光、观海岛民俗、吃海鲜美食、体验渔家生活、参与休闲娱乐、举行经贸洽谈、挖蛤蜊大赛等等,每次举办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品尝游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