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乌叶猴 :猴科乌叶猴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3-06-01 08:03

中缅灰叶猴(学名乌叶猴属 melamera),别名:菲氏乌叶猴、灰叶猴、法式叶猴等。中缅乌叶猴是乌叶猴属中体型较小的一种,体重雄性为5.6~9千克雌性为5.6~7.5千克;体长雄性为42~60厘米,雌性为44~57厘米;中缅黑叶猴的体躯四肢瘦长,尾形修长,尾明显长于头体长。肩、背、尾均为银灰色或灰黑色,胸腹灰白,富丝状光泽。头顶具直立、尖锥状的簇状冠毛。上下唇和眼周有明显灰白色圆环,额眉上有黑毛探出,像眉毛一样。

中缅乌叶猴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东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和中国,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该物种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茂密的阔叶林,尤其喜欢稀树竹林或竹阔混交林。栖息生境的平均海拔不及1200米。

由于中缅乌叶猴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截止到2021年该物种种群数量不断下降。2021年,中缅乌叶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1年,中缅乌叶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2023年,中缅黑叶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形态特征

中缅乌叶猴体长,雄性为42~60厘米,雌性为44~57厘米;尾长雄性为64~86厘米,雌性为72~79厘米,尾明显长于头体长。体重雄性为5.6~9千克,雌性为5.6~7.5千克;是叶猴中体型较小的一种,该物种的体躯瘦长,尾形修长,毛被较粗而稀,绒毛少。颅骨较小,吻部短窄,鼻骨短小,眼眶圆大,眶间狭凹,脑颅圆滑,骨质较薄,无矢状脊;头顶具直立、尖锥状的簇状冠毛;颜面部染灰黑色调,上下唇和眼周有明显灰白色圆环,在雄性中缅乌叶猴中,眼睛周围的白色眼环与鼻子的侧面平行,由于面部其他部分为黑色,所以形成宽度均匀的黑色条带;而在雌性中,眼睛周围的白色眼环向内向鼻子弯曲,形成更多的黑色三角形。眉额之间有长长的黑色毛从向前探出,如同眉毛一般,没有颊囊。四肢及手足也窄长,掌为黑色,拇指短,掌()后部正常无明显凹痕。肩、背、尾均为银灰色或灰黑色,胸腹灰白,富丝状光泽。没有性皮肤肿胀现象,雌性胼胝以下生殖器官部位有一块白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缅乌叶猴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和中国。

中国分布

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芒市),中国云南西南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等)、南部(麻栗坡县河口口岸绿春县等)和中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最北分布到高黎贡山福贡段。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中缅乌叶猴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该物种主要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的茂密的阔叶林,尤其喜欢稀树竹林或竹阔混交林。栖息生境的平均海拔不及1200米。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中缅黑叶猴为昼行性树栖猴类。该物种每天活动一般开始于在黎明前后,每日上午和下午这两个时间段为中缅乌叶猴的活动高峰期,进食行为和活动较为频繁。中午活动减少,该时间段为午休时间,它们常在阴凉处树上戏耍或静坐休息。到落日后就选择在附近高大茂密,可以避风的树上休息。

运动特点

中缅乌叶猴攀缘和跳跃能力很强,行动时悠臂与跳跃并行,常于枝头快速跑跳,受到威胁时采取逃跑手段。到午休时间中缅黑叶猴行动变得迟缓,一般使用手脚并用的运动方式爬行;该物种75%以上的时间都在树顶觅食,基本不下地活动,但也会下地到地面硝塘饮水,下地行走时像猕猴属(Macaca mulatta)一样,有时也用两足行走的方式,行动缓慢、不稳。

觅食行为

中缅乌叶猴以植物植食性食物为主,果实、种子、嫩芽、鲜枝嫩叶、花苞、竹笋等,也吃益鸟和昆虫,食物种类丰富可达80余种。它们会用手拉着枝条,两只手不停地摘着野果和树叶进食,有时也用双只手扯着枝条进食。

社群行为

中缅乌叶猴喜欢结群活动,十分喧闹,种群大小约20-60余只;对同一物种的其他群体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但和其他物种的同域群体可能会共享同一领地。在一个族群中由一名占主导地位的雄性统治着整个群体,该族群由3到6只成年雌性以及亚成年、青年和幼年猴的混合组成的。雌性个体之间往往关系密切,很少离开族群,它们在雌性中的角色和支配程度没有明确界定,青春期雄性在达到性成熟之前,大约在3岁时离开族群,目的是防止雄性挑战其出生群体中的优势雄性或与雌性配种。被遗弃的雄性之间可能会结伴而行,或寻找雌性或挑战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以获得建立自己的队伍的机会,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会保护自己领地免受独行雄性的侵害。

交流行为

雄性和雌性中缅乌叶猴都使用呼叫交流。成年雄性在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响亮的“kahkahkah”叫声。当成年雄性在区域内发现捕食者时,会发出更柔和的“呼”声。“cheng-kong”的叫声是由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发出的,目的是将群体聚集在一起。当占主导地位的雄性必须捍卫自己的领地时,会使用“大声呼叫”,即对入侵者的高音吼叫。年幼的猴子从树梢掉落时会发出求救的叫声,雌性也会使用特定的叫声来寻找丢失的幼猴。

生长繁殖

中缅黑叶猴为一雄多雌制度。该物种的繁殖交配期约在8~11月,于第二年的2~4月产仔,妊娠期为6~7个月,哺乳期约为4个月。幼仔出生后3~4月以前的通体呈金黄色,5月龄后开始变淡变灰,3~4岁可性成熟,饲养寿命可达20余年。

在中缅乌叶猴族群中,只有占主导地位的雄性配种权,当占主导地位的雄性被别的雄性战胜,就会被抛弃,获胜雄性获得交配权后,为了能与雌性进行更早的交配,可能会杀死先前主导地位的雄性的后代。中缅黑叶猴在抚养后代上投入大量精力,雌性亲猴是主要的照料者,它们喂养、保护着幼猴;幼猴哺乳期约为一年,在雌性亲猴不在的情况下,年长的个体常常也会照料幼猴。即使进入青春期中缅乌叶猴也会与它们的雌性亲猴保持一定的联系;当幼猴掉到地上时,会呼唤亲猴,在大多数情况下,亲猴或年长的个体会下树带回它。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中缅乌叶猴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且分散,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保护级别

2016年,中缅乌叶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中缅乌叶猴被列入中国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中缅乌叶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

2023年,中缅黑叶猴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致危因素

中缅乌叶猴的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中缅乌叶猴猴持续生存的最大威胁之一。如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省的无量山区,有较茂密的森林,其间生存有数十群中缅乌叶猴,到70年代由于该片森林被砍伐至尽,该区的中缅乌叶猴几乎绝迹。到1992年复查,仅有数十只。而云南新平哀牢山区的中缅乌叶猴已经绝迹。同时由于中缅乌叶猴体内胆囊和肠道中的结石被传有巨大药用价值,价值不菲,遭受人类的捕杀。

保护措施

1974年,中缅乌叶猴被列入《孟加拉国野生动物(保护)(修正案)法》附表III。

1980~1986年,中原地区在云南建立10余个均为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如: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面积达到约53.6万公顷,用于保护中缅乌叶猴,自从自然保护区建立后,中缅乌叶猴的栖息生境得到了保护;加上宣传和严格执法,群众保护意识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护区内外对中缅乌叶猴的偷猎。在缅甸自1994年以来,中缅乌叶猴一直是完全受保护的物种。

2002年,中缅乌叶猴列入《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2002年修订)》第一部分的附表I。

主要价值

中缅乌叶猴有利于植物种子的传播,该物种对树叶的大量消耗也可能影响当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组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