萂村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3-09-20 11:15

村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西部,是金沙江沿岸及川西进入滇藏茶马古道的古老食宿站。千年古村——萂村历史悠久。

萂村村委会,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17.00公里,国土面积81.99平方公里,海拔1860.00米,年平均气温20.40℃,年降水量600.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经作等农作物。

有耕地9694.00亩,其中人均耕地1.68亩;有林地45500.50亩。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775户,有乡村人口6087人,其中农业人口6087人,劳动力416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338人。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35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4.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畜牧业为主。

历史沿革

据出土文物和有关资料表明,远在西汉前,萂村已有白族先民居住,距今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存。萂村文化底蕴丰富,是一个家家藏书、户户种花的村庄,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还是南诏后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的故里,一年一度的“接天子、接本主”活动从古到今代代相传,沿续不断,绕三灵、霸王鞭、大本曲弹唱、白族对歌、洞经音乐等民间文化活动形成了萂村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694.00亩(其中:田2907.00亩,地6787.00亩),人均耕地1.68亩,主要种植粮食、经作等作物;拥有林地45500.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00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10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35576.00亩。

人口民族

人口

该村现有农户1775户,共乡村人口6087人,其中男性3235人,女性3026人。其中农业人口6087人,劳动力4160人。

文化

萂村传统建筑群,主要由张、赵、杨三大姓350户组成,各姓片区叫“墩”,各墩之间由大巷道分开,各家庭之间由小巷相连,街道由青石板铺就,各主巷道口建有不同形式的门楼,三墩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组成一个大村落。萂村建筑群是宾川白族地区最古老、最完整、最能体现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的典型。2006年5月,萂村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省人民政府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人文古迹

萂村的巷道间,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走进了久远的历史。古井台上,有着深深的井绳勒痕,古井附近人家的墙壁上还遗留着直接通往厨房的引水槽。一座古朴的白族大院。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岁月的风霜使它早已变得陈旧,里面所住的也都是寻常百姓家。

传统节日

后人为缅怀杨干贞的功德,将正月十一至十五作为萂村地区永久性的历史传统节日“天子节”。每到这个时节,萂村家家主动打扫房前屋后和村头巷尾的卫生,户户喜贴春联、高挂大红灯笼。从正月十一开始,萂村坝子各村(自然村)轮流将天子庙中的“天子”赵善政、杨干贞,皇后及母后,本主老爷、圣母观音接到村中供奉,意为与民同乐。到正月十五,要将“天子”迎接“回朝”。这一天,四方宾客云集萂村,整个萂村坝子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万人空巷接“天子”,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美好景象。

经济

该村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358.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268.00万元,畜牧业收入1276.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2500头,肉牛110头,肉羊3110头);林业收入164.0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573.00万元,工资性收入7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4.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67.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00人,在省内务工500人,到省外务工10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13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495.0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畜牧业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产业。

社会

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萂村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排营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00公里,距离中学10.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541人,中学生280人。该村设党小组4个,党员总数205人,党员中男党员170人,女党员35人。团员294人。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3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44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988.15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00元(人均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9.29万元,有固定资产10.95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1、水资源贫乏,水利设施滞后。2、科技意识不高,整体科技水平差。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1、山区和适宜村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经济林果。2、持之以恒地抓好烤烟生产。3、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解放思想,科学种植。

卫生

到2013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1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91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5.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835户通自来水,有596户饮用井水,有1572户通电,有55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91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9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64户。该进村道路为属于弹石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2847.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39.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7亩。该村到2013年底,有11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19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