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 :原上海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3-11-09 16:27

蒋光慈(1901年9月11日-1931年8月31日)是中国民国时期活跃的小说家。他出生于安徽霍邱(今金寨县白塔畈镇白大村河北组白大小街)。1921年,蒋光慈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并担任上海大学教授。1928年,他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了“太阳社”,并编辑了一系列文学杂志,如《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和《拓荒者》,以宣传革命文学。蒋光慈的代表作品包括诗集《新梦》、《哀中国》以及小说《少年漂泊者》、《野祭》和《冲出云围的月亮》。他于1931年8月31日在上海同仁医院去世。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11岁进固始县陈淋子志成高小,毕业后考入固始县第一中学,16岁到安徽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就读。

1921年5月至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写作经历

1925年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1926年,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问世,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1927年7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哀中国》。11月,反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中篇小说《短裤党》出版,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初成果之一。

1928年,与孟超阿英等人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刊》、《新流月报》、《拓荒者》等文学刊物。在《太阳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关于革命文学》,曾引起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

2015年7月1日,出版书籍《蒋光慈选集》。

工作经历

1924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

1925年2月,参加创造社。4月至北京参加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工作,11月仍反上海大学任教。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31年4月,肺病加剧。8月31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

个人作品

社会活动

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市参加社会青年团。

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9年11月因病赴日疗养期间,主持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11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退党。

后世纪念

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人物评价

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给予蒋光慈崇高的评价。1953年,纪念蒋光慈逝世22周年前夕,上海市文联经过多方追寻,终于找到蒋光慈的遗骸,并正式迁葬上海虹桥公墓。尽管蒋光慈自参加革命之后从未回过家乡,但是大别山的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个为革命文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儿子。1957年2月,安徽省六安县人民委员会决定追认蒋光慈为革命烈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