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至1927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更新时间:2023-08-15 18:18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又称“第一次大革命”,是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之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各地工人纷纷罢工,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开始了北伐。北伐军胜利进军,不到半年打到长江流域。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革命领导权。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并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

革命过程

共产党开拔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省,援助正被吴佩孚部队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

国民党行动

7月1日,正是国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7月6日,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市成立。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此外,还有由8艘军舰组成的海军和拥有3架飞机的空军。

共产党部署方针政策

李富春、朱克靖、廖干吾、林伯渠分别担任2、3、4、6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4届中央第3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

战争过程

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原地区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即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西路进攻吴佩孚,四军七军和八军气势如虹,8月9日克湘乡,10日得湘潭,击败叶开鑫后,八军李品仙第三师在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8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4军主力和第8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至此,两湖战事,大体结束。“先定三湘,规复武汉”已经实现。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被誉为“铁军”,而第7军则被称为“钢军”。接下来枪口对准了孙传芳。对于进攻江西的部署是,123军为右派,由蒋介石亲自指挥(蒋为北伐总司令):二军由赣州市吉安县北进,三军由萍乡市高安市,一军一师和六军为中路,程潜指挥,出修水县武宁县,直指德安县。七军为左翼,李宗仁任指挥,沿长江南岸东进,直捣九江孙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军先发制人,攻下萍乡,控制赣南。19日程潜六军和一军王柏龄师乘南昌市没有主力,在市民学生的帮助下,轻易攻入南昌。孙传芳大部队迅速反扑,北伐军无法抵抗,溃不成军。蒋介石得知南昌情况后,驻进高安,亲自指挥南昌方面战事。10月12日,又几批北伐部队入赣,经过近一个月的调兵遣将,北伐各路大军云集南浔一线,并于11月1日在南昌,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7日再得南昌。孙传芳逃入南京,北伐军又取江西。

经过修整,扩编,北伐军再成三路,何应钦统领东路,在东路福建省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1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4日进占福州市。又北上攻入浙江省,3月18日,得杭州市。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省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战争影响

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借口外国领事和外侨生命财产受到损害,命令它们在下关区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

国共合作破裂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勾结起来,加紧反革命阴谋活动。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叛变后,4月15日,李济深、钱大钧古应芬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加紧反革命活动。6月10日,汪精卫和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策划“反共”。19日,冯玉祥又和蒋介石在徐州市会谈,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对国民党不但不加戒备,反而还命令武汉工人纠察队将武器交给汪精卫的武汉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大批共产主义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相关内容

苏联空军参加中国北伐

早在1923年3月,苏联就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

1923年夏,苏联第一批5人顾问组来到广州。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不久,苏联内战英雄、“红旗勋章”和一级“红星勋章”的获得者帕维尔·帕夫洛夫(化名戈沃罗夫),出任驻中国总军事顾问。

到1924年夏,已有25位苏联军事顾问来到中国。而到1927年3月,人数增至37人。与此同时,苏联向中国增加了武器和给养供应。从1924年10月到1927年6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苏联向中国总共支援了价值约为1600万俄罗斯卢布的物资。通常,这些物资都是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运到中国,苏联的军事专家、教官和空军飞行员也是随船而来的。

当时,国民党虽已建立了自己的“空军”,但只有四架飞机和两架德国1916年造的水上飞机

苏联飞行员、领航员和机械师与飞机同期抵达后,立即积极投入了战斗。因作战英勇,1926年-1927年在中国作战的全体苏联飞行员,被苏联授予“红旗勋章”。

1924年7月18日,驻中国的总军事顾问帕维尔·帕夫洛夫在横渡东江时不幸溺水身亡。于是另一位苏联内战中的英雄瓦西里·布柳赫尔(化名佐伊·加林,即加伦),继任总军事顾问。布柳赫尔指挥了国民革命军几次最大的军事行动,如两次国民革命军东征和两次北伐,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为支持国民党在华北地区对军阀作战,苏联在1925年-1927年派出过约60人的军事顾问团,其中有三名志愿飞行员。

其他信息

闽系海军正式宣布“易帜”,通电归附国民革命军

1926年3月14日闽系海军正式宣布“易帜”,通电归附国民革命军。1926年6月,北伐号角吹响,大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深知海军之重要作用,先后派与其关系密切的原同盟会会员林知渊(闽侯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民国首届福建省府委员)和王充恭(福州人,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到厦门市上海市,策动闽系海军倒戈易帜。在闽系海军与蒋介石达成“统一全国海军;确定海军军费和军舰建造费;闽人治闽”等项条件后,闽系海军即派舰助蒋作战,先后参加了驱逐孙传芳、1927年8月龙潭战役、1927年10月一次西征、1929年3月二次西征等重大作战,对确保南京安全以及打败孙传芳、打败唐生智、李宗仁奠定蒋在国民军内的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失败原因

一、客观方面: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了。

二、主观方面: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